中医药五味是哪五味?五味的含义、确定方式及药物作用关系

五味的含义

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滋味实际上不止此五种,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前人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习称五味。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是最早总结的中药性能,在具体药物之后标明其味,已是《神农本草经》

各药记述体例中的必备内容,而且在序例中加以论述,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以上各种味中,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在性能理论中,药物的五味除了用以表示其实际滋味以外,主要是用以反映该药的作用特点。根据前人的论述,目前一般认为:

1.辛能散、能行用辛味表示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能发散表邪的解表药,消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和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标以辛味些气味芳香辛辣的药物,如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其实也具有“行”或“散”的作用特点,一般也标有辛味。

2.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和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并可调和药味的甘草、蜂蜜等药,都标以甘味。此外,对于消食和中的麦芽、山楂等药,也常标以甘味。

3.苦能泄、能燥燥是指燥湿,若干味药能祛湿邪,治疗湿证。结合药性来看,燥湿作用又有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又称清热燥湿)之分。所以,止咳平喘药、止呕逆药、攻下药、清热药及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泄的含义主要包括:①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如杏仁、葶苈子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气而止咳平喘;枇杷叶、代赭石能降上逆的胃气而止呕吐呃逆。②通泄,能通便泻下,如大黄。③与寒性相结合,表示清泄,能清除火热邪气,如黄连等。

此外,还有“苦能坚”或“苦以坚阴”的说法。其意思是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其与苦寒药能清泄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习惯上多用于表示知母、黄柏等药物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旺的作用特点。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所以,能治疗滑脱不禁证候的敛肺、涩肠、止血、固精、敛汗药,一般标以酸味或涩味。习惯上将滋味为酸的收涩药多标为酸味,其滋味不酸者,多标涩味;因为涩附于酸,故又经常酸味与涩味并列。

酸味与涩味的作用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有的酸味药能生津止渴,或与甘味相合而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

5.咸能软、能下。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所以,能治疗癥瘕、痰核、瘿瘤等结块的牡蛎、鳖甲、昆布等药,多标以咸味;以上结块多与瘀血、气滞、痰凝相关,故软坚散结药亦多辛味之品。因为泻下通便是苦能通泄所表示的作用特点,咸能下的说法与之交叉重复。所以,咸能下的使用分局限,相沿仅指芒硝等少数药的泻下特点。

实际上各论中药物后的咸味,更多用以反映动物药、海洋药的滋味特征。

6.淡能渗、能利。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虽然利尿药物甚多,但习惯上只将茯苓、猪苓等部分利水药标以淡味,而且往往甘味与淡味并列;多数利水药的药味并无规律性。

五味的确定

最初,药物的各种味是用以表示其真实滋味的,通过口尝可直接感知。随着用药知识的积累,逐步发现辛味与发散、甘味与虚、酸味与收涩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便以药物滋味来表示这些相关的作用特点,并形成了早期的五味理论。由于药物品种的增多,药物功用的拓展,有的药物具有某种滋味却并无其相应的作用特点;而另一些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特点,又没有相应的滋味。如早的五味理论认为辛味药的作用特点是发散,酸味药的作用特点是收敛。麻黄虽有较强的发散作用,但其滋味却无明显的辛味;山楂的滋味虽有浓烈的酸味,却不具有收涩的作用特点。因此,便在麻黄的“味”中,增加辛味以反映其能散的功效性质;或保留山楂的味,只用以反映其实际滋味。这样一来,对于各种药物五味的确定,便主要存在滋味和作用两大依据。由于多数药物的真实滋味和上述味的作用特点是一致的,仅有部分药物面所标定的味或只表示作用特点,或只表示真实滋味。这是我们学习各论时必须清楚认识到的。

药物的滋味往往不止一种,其作用特点也是多方面的。在确定某药的药味时,一般只列出一至二种主要或较为主要的,并非面面俱到,以免主次难分。如大黄,有泻下、清热、活血、止血等多种功效,但以通泄和清泄为主,习惯上只强调其味苦,至于活血、止血等功效的作用特点则从略,不再言其辛、涩之味。

中药的功效是复杂的,而五味所表示的作用特性则相对较为局限,因而驱虫、潜阳、止痉、安神、化痰、涌吐、逐水、截疟及多种外用功效的作用特性,尚不能用五味理论来加以概括和反映。对此,历来有人试图扩大五味理论的涵盖面,以期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实际意义不大,反而招致更多的分歧。

五味的临床意义

在认识药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该药五味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咳逆上气”(即咳嗽喘急)的药物有20余种,却并未指明这些药物以什么样的作用治疗咳逆上。不弄清这些药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点,临床选用药物只能是袭其用而用,无异于按图索骥。而认识这些药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疗外邪郁闭引起的咳逆上气,用甘补者去治疗肺虚引起的咳逆上气,用酸收者去治疗肺气不敛引起的咳逆上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药的盲目性。随着药物功效认识的深入,原来由五味表示的药物作用特点,可以通过功效直接认识,如上述药物的宣肺平喘、降逆止咳、补肺、敛肺等。从而使五味理论的指导价值降低。但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至今在反映药物特征,概括治法及配伍组方等实践中,仍有其特殊的意义。

(0)

相关推荐

  • 中药迷惑行为之~味甜又微苦

    中成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在说明书上看到药的性味,比如双黄连口服液,写着"味甜微苦"这四个字.小时候的我是迷惑的,什么东西 ...

  • 五味对应五脏 四季五味助养生

    一切食味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坚作用等.<内经>上说:'天以五气(风暑湿燥寒)滋养人,地以五味(酸苦甘辛咸) ...

  • 俗语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是什么意思?其深层含义少有人知

    春节对于每一个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节日.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代表的是喜庆.祥和.团圆等多种情感. 春节时有很多古老的传统习俗,时至今日依然在民间流传,人们除了会烹饪一大桌子美食之外,还会 ...

  • 学习中医药(十五)中药的性能—五味

    五味:指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实指中药的物种基本作用. 辛:能行.能散 甘:能补.能缓.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燥.能泄.能坚 咸:能软.能下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 ...

  • 《汤液经法》谈五味含义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 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 ...

  • 【五味日知录】 石膏需要先煎吗

    金匮灵枢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字"汉古经方订阅号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

  • 大千老师与志一老师讲五脏五味体用关系………………

    本次文稿是大千老师与志一老师讲五脏五味及其体用的一篇录音整理稿,今天看到,解决了本人不少疑惑,感觉两位老师讲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又非常生动形象,讲得超级好,希望这篇文稿对五脏五味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

  • 【五味日知录】口渴一定是有热?见热就可去清热吗?

    艾国医 公众号 本期知识要点: 口渴 + 发热 + 脉洪大 大道至简,小术玄繁 万分难得,十分简单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绢书 "五味日知录"每天一段干货 ○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 ...

  • 五味方剂治百病

    五味方剂治百病 1.伍味菊花方剂由五种天然草药所组成:菊花9克.山楂12克.葛根12克.决明子8克.芹菜12克,适于防治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2.伍味山楂方剂由五种天然草药所组成:山楂.葛 ...

  • 奇石的五德五赏五气五品五味之说

    五德五赏五气五品五味之说,从外形.气韵.文化.价值.趣味五个方面概括了观赏石在鉴赏和收藏中的各个方面. 石头的美好在于它能用美好的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使人能感受到世间美好的那一部分,给人带来内心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