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再多,它也是太极拳的首要拳式
编者按:揽雀尾是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式子。我们本期精选杨澄甫、许禹生、陈微明、牛春明、董英杰、郑曼青等杨脉武术大家民国期间写就的关于揽雀尾的练用法,又兼当代名家注释和与其他武术家的对比探讨,希望能就这一蕴含“掤捋挤按”四正手的招式,给朋友们提供全面详细的资料,使大家有所感悟。
难得的是,本期在文字记录和拳照之外,还附有早期留存的珍贵演拳视频,方便大家结合拳照和文字精解来研究。希望本期专刊值得大家转发与珍藏。
杨澄甫拳架中揽雀尾一式变化较大,因此争议也多。比如,顾树屏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讨论左掤的方向,他说:“面部方向,我从1941年看到两位傅老师练的都是面向正西的,不容置疑。目前有的打正南,有的打西南,值得探讨。”顾先生所说的“左掤,面向正西”的问题,既“不容置疑”又“值得探讨”,那就不妨在此探讨一下。
现行左掤大都方向是“面向正西”,但当时杨澄甫又是怎样教授的?看杨澄甫的拳照似乎是“面向正西”,所以不少人认定是“面向正西”的,但这却是由于拍摄角度误差等因素造成的。杨振基曾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中说明:“照片中为什么向右侧(正西)看去了呢?现在看来,可能是照相时,拍照者出现失误。这种失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拍照者不懂拳。类似失误,书中(按:指《太极拳体用全书》)个别相片还有,届时再述。一些写杨式太极拳的拳书,把左足向前踏出,脚落地时内扣约45°,也显然与杨公澄甫的图像并不相符。” 这下说明了左掤并不是“面向正西”的。
李品银曾听濮冰如老师讲:她(濮冰如)曾经问杨公澄甫:“杨老师,你原来教的左掤是向南的,怎么改成向西南了?”杨公笑着回答:“马马虎虎。”杨公也许是指这一动的拳照,拍摄时方向上有偏差,因而造成学者误会。后人将错就错“左掤面向正西”,并非是杨公的原意。
1921年《太极拳势图解》上述之左掤,是预备式后揽雀尾第一动,是“向西作预备式。进左步,向右方转身,西北作揽雀尾式。”当时拳架起头的方向是自北而起,向西作预备式。在1925年以后,方向有了改变,预备式方向改作向正南,揽雀尾第一动左掤是向正南方。《太极拳术》写明揽雀尾“向正南”,左掤“左足同时斜向前进(图示左足向南),其左掤是向正南的。然后右足往西迈,作势”。杨澄甫南下广州教拳,此动“左足即于左肩正向南处迈一步,先成左丁字步后成左前弓步,而手背即向前(南)碰击,是即'掤’势。此时面眼及胸皆向南”。说明杨公中、晚年左掤方向都是向正南的,并非向正西的。杨公之子杨振基,一直保持左掤“向正前(南)”并“眼随身转向南平视”。
至于后来左掤向西南、甚至向正西的问题,原因可能:一、原先左掤前无其他动作,后来添加了些过渡动作(如右抱球等)致使方向发生变化。 二、左掤时先左脚向正南踏出,而作势(后改作右掤)时,右脚向右(正西)踏出,两脚掌夹角成90°,两脚处于别扭的状态,左足须调正夹角。于是(1)向正南作左掤时,边将左脚掌内旋45°,然后右足向西出步,这样比较顺遂。(2)作左掤时,身腰先转向西南,然后左足向正南踏出,面向西南或西作左掤。(3)后人的理解、领会产生偏差,遂使左掤方向发生变化。
揽雀尾是太极拳中主要的招式,此式变化较大。从此式变化为典型的四正招式,也可以说明杨家太极拳并不是照搬照套陈家的东西,而是有其自己的创造革新的,是一种融入太极文化的嬗变。(文/唐才良)
以下节选自《许禹生武学辑注》之《太极拳势图解》
揽雀尾①式
【释名】取两手持雀头尾,而随其旋转上下之意,一名揽切尾,拟敌人之臂为雀尾,揽之以缓其前进之力,即乘势前切以掷之也,二说均可。
【动作】有六: 初习时仅分揽切二动作,熟习后则两手由内向外,复由外向内,其运行路线,为左右两环形。细分之为提、挤、捋、按、掤、切六动②。(一)开步提手③;(二)进步冲挤④;(三)坐步捋揽⑤;(四)进身按手⑥;(五)外挂前掤;(六)推切手。⑦
【图解】
(一)由前式左足向前踏出一步,足踵着地;同时屈右膝蹲身;左掌自左胯侧,由外向内作圈,弯转前伸而上,至腹前;右手下按,指抚左肱,以助其势,逐渐上提,至胸而止;左足尖随之下落,至着地时,全身重点,移于左足。(二)进右步,向右方,同时右臂曲肱向外前挤,垂肘,大指约对鼻部;右腿随同前屈。(三)左腿后坐,两臂向怀内合,若揽物下之意。(四)两手前按。(五)右手上仰前挂,隐含掤意。(六)两手旋转向内,指尖作圈,右手转至掌心向下,即向前推切,左手约居右肘弯处,两手参差,向同一方向前推。
【注意】练时手尖路线须成一双环形,腰脊随之作同一动作,方能灵活,此势运动身体腹腰肩背各部。⑧
【应用】搭拗手时,搭外则外挂前推。搭内则内揽採起前推。若搭顺手时,则揽其肘外方前推。⑨搭内则向外挂其肘或腕,即前推⑩。
注释
① 揽雀尾:杨家此动一直称作“揽雀尾”,而其他拳家又称揽切尾、揽扎衣、懒擦衣、蓝鹊尾、嬾雀尾、揽切尾、揽雀畏等等。盖方言不同之转言,口口相传,音转音讹。揽扎衣之名,不仅太极拳有,通臂长拳开式亦有。其实太极拳一开始就是揽雀尾乃戚继光遗风,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之《拳经捷要篇第十四》载:“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十三架势”,第一动便是懒扎衣。
由懒扎衣之后拉单鞭,这种“势势相承”的拳架套路的编排,至今依然在杨式、武式、孙式、吴式、陈式、赵堡等拳架中沿袭着。
姜容樵称揽雀尾“此一式一通,余式易精,以御敌为余事”。可见此式在太极拳中极为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学练好了“揽雀尾”,就等于学好了一半拳架。也许因为此式重要,所以杨家对此式也十分用心,反复琢磨,不断改进。因此,此式动作变动亦大。
② 细分之为提、挤、捋、按、掤、切六动:现行杨架揽雀尾一式,均为掤、捋、挤、按的四正演示,而1921年《图解》中此式与现行的不一样。即“太极拳揽雀尾式,动作有六。初习者以其繁难,仅揽切二动作,习熟后再增为提、挤、捋、按、掤、切,六动”。
③ 开步提手:《图解》揽雀尾第一动“(一)开步提手——由预备式左足向前踏出一步,足踵着地;同时屈右膝蹲身;左掌自左胯侧,由外向内作圈,弯转前升而上,曲肱平横于前胸前,掌心向内,指尖向右;右手亦同时翻转内合,垂肘,抚按于左胸内侧,指尖向上。上体正直向前;左腿屈膝,右腿正直,成左弓箭步。”
在现行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中,无开步提手,此式却在吴式太极拳的起势中依稀可见(按:吴氏太极拳源自杨氏太极拳)。
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揽雀尾第一动:“两手毫不着力,向前向上提起,提与胸平,手心向下;两臂稍屈,不可太直,与腰同时下沉。”这一动就是“提”,这是1921年《图解》揽雀尾中未作明示的。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又取消了这一动作,直接作掤式。1962年《杨式太极拳》,傅钟文则将这“提”的动作单独列作“起势”,另成一式。现行杨式太极拳起势都有提手平举的动作,其他式样的太极拳也大都以提手平举为起势第一动,而不作为揽雀尾第一动了。
1921年《图解》的(一)开步提手,至1925年《太极拳术》,变成“左手转至丹田,手心向内向前伸出(此即是掤),略与胸齐;右手同时向右向下分开,手心向下五指向前;左足同时斜向前进。此时全身坐在左腿,右足伸直不动。左实右虚”,即演化为“左掤”原动。而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又在此动作前,增有“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这增加了欲左先右的动作。在1962年《杨式太极拳》(俗称85式)中,又将此演化为“右抱球”,然后接作“左掤”,左掤方向也由面南改为西南;右掤向西。
④ 进步冲挤:《图解》进步冲挤:“(二)进右步,向右方,同时右臂曲肱向外前挤,垂肘,大指约对鼻部;右腿随同前屈。”这动标明为“挤”式。而1925年《太极拳术》又在这动前增加“左抱球”,并将此动由“挤”改作“右掤”。《太极拳术》此动无相对应的拳照来匹配。《使用法》与《体用全书》改为“右掤”后,也均无拳照匹配。
⑤ 坐步捋揽:《图解》“捋”,以及《太极拳术》《体用全书》等书,此动均为“捋”不变。唯一不同的是:《图解》捋的动作示意图,是捋之初动,右腿仍前弓,尚未后坐左腿。与“掤”或“挤”式粗略相似;而《使用法》《体用全书》的拳照,则按“左腿后坐,两臂向怀内合,若揽物下捋之意”拍摄配制的。
⑥ 进身按手:《图解》此动是(三)“捋”,之后直接接(四)“按”。王新午注:“手约捋至左胯间,即变双手进身前按。”注意《图解》 在“捋”与“按”的中间并无“挤”式。此式以后演化为在“挤”式之后。
⑦ (五)外挂前掤;(六)推切手:“两手旋转向内,至右手心转向下时,即进身前推切;左手在右肘弯处,参差向同一方向前推,仍为右弓箭步;或平曲右肱,左手抚之,进身前挤。”《图解》此处是按后再挤,以后此“推切”演化为“挤”式 ,而将上式进身按手,调在此式之下,作“按”式。
1921年《太极拳势图解》的揽雀尾是由“提、挤、捋、按、掤、切”六动组成,附图只有“开步提手”与“进步冲挤”二图。至1925年,《太极拳术》的“提”前半作揽雀尾的“起势”,揽雀尾剩余的“挤、捋、按、掤、切”之序列演化为“掤、捋、挤、按”,不仅将原有动作调整改进,并分别附图表示。揽雀尾正式按“掤、捋、挤、按”四动排列,是1925年《太极拳术》定型的。如此定型,传承至今。
太极拳揽雀尾各动排序,在20世纪20年代作了较大的变动,折射出其是受杨家老谱“八门五步”思维的影响而理顺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是拳势中八个基本劲别,与文王八卦配伍之方位,上下相综,阴阳交变,再以五行配伍“进退顾盼定”,用以阐述拳势里“手眼身法步”的阴阳颠倒、周而复始之理。而按原来《图解》的“挤、捋、按、掤”程序,在八卦中分别对应:“震、坎、兑、离”即“东、北、西、南”。《太极拳术》调整为:“掤、捋、挤、按”以后,在八卦中分别为“离、坎、震、兑”;对应方位是:“南、北、东、西”四个正方位;对应脏腑为“心、肾、肝、肺”,如此排序,比“揽、切”二动,或“提、挤、捋、按、掤、切”六动,排列规整有序。调整后,通过一攻一防,派生出相生相克的掤、捋、挤、按四种劲,更能体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的含义。所以表面看只是动作程序的改变,而实际上则是太极文化理念发酵的结果。至此,揽雀尾成为练习四正手的主要招式,也成为太极拳主要招式之一。
1929年,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揽雀尾:“实含掤捋挤按,取手揽雀尾之意。”共有十一动:1平提;2下按(按:此1、2二动现行拳架列为起势式);3掤起式;4掤止式;5捋起式;6捋二式;7捋止式;8推挤;9平按;10右揽;11左揽。而其中“10右揽、11左揽”,在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插入单鞭初始,延续至今。
⑧[注意]练时……腹腰肩背各部:曾昭然《太极拳全书》指出:“左掤:有以两手分由外向内画圈,而后以右掌向右牵动,此与原义无悖,尚属可行,惟其左手由下向上作掤势则非。又有先将两膝曲下而后以右掌画圈者,亦非。至以右掌牵右后紧贴腹部者,或以四指尖皆向前(南)者,则更非矣。 捋:有捋于回时,尽量向左倾侧,至面眼及胸皆正向南者;又有将右肘横起,而以下臂近腕处用力作捋者,皆非。挤:有将肘横起作挤而高与肩平者;又有右手先作掤势而后加左掌作挤势者,皆非。按:有将两掌由上势向左右平抹使两肘皆成直角形,而面与眼始终向前(西)者,非。又有按出时,两掌由下向上推,至高于肩而止者,更非。”
⑨[应用]……则揽其肘外方前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揽雀尾,是按“掤捋挤按”程序定型的,与《图解》所示不同,现将其动作的技击应用抄录如下,可与《图解》中揽雀尾作对比。
1.掤法:由起势(预备式直立),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既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按:此式是向正南方左手掤出,现行左掤方向改向西南或西)
2.捋法: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左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按:此为右掤)。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黏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
3.挤法: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4.按法: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用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⑩ 搭内……即前推:《太极拳势图解》揽雀尾的应用:“搭拗手时,搭外则外挂前推;搭内则内揽採起前推;若搭顺手时,则揽其肘外方前推;搭内则向外挂其肘或腕即前推。”
王新午在《太极拳阐宗》对许师此话做了如下的注释,即:
与敌搭手,第一先须隐含掤意,掤劲在未发之先,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纯然中正之动。两臂抱圆,不顶不丢,不匾不抗,不随不滞,是为得之。
拗手相接,先施掤劲。敌若以刚力直进,吾对准来力一掤,敌即仰跌。此掤劲发之甚骤,类撞劲也,其要在松肩沉肘耳。
拗手相接。顺化其力,反手按掷。此与外挂前推左右相反。
上掤敌臂。继变下按手,直入敌圈内。谓之阴阳相济。
拗手相接。骤由腕外内撞前推;同时以顺手抚按敌臂,下用前进后跟步。此法须至灵至速,一接即进,于半秒钟成功也。
掤手御敌,继变按手或捋手、採手,再变推、掷、打、击。挤手击敌,继变按手,或捋手、提手,若捋手化敌,继变挤手或前击。按手拒敌,继变提手或捋採,为习用之着法也。
拗手相接。最简捷者,曰掤、捋、採、击。顺手相接,曰採、缠、提、击。此百不失一之着法,须口授,而不可以笔墨传也。
本文编自《许禹生武学辑注》之《太极拳势图解》,作者许禹生,校注者唐才良。
许禹生(1878—1945),武术教育家,字靇厚,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许禹生出生于武术世家,先后拜刘德宽、杨健侯等先生学习六合门拳械、太极拳等。1912年,许禹生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开展武术培训、武术宣传和武术研究,使武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
唐才良,1944年生于上海。1956年,学八段锦及初级拳技。1962年,由其父指导学太极拳。1975-1976年,两次参加县体委举办的太极拳培训。1981年,向傅钟文老师学85式太极拳。2011年,经著名太极拳活动家翟金录引荐,拜杨澄甫之子杨振国为师,专心研究杨式太极拳。
唐才良热爱太极拳,并求真务实,常就太极拳史发表评论,在《中华武术》《武魂》《搏击》《武当》等报刊发表了近百篇太极拳论文。其中一些文章因得到好评,而被特设专栏介绍。2015年,整理出版了《顾留馨日记——太极拳史解密二编》。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