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穴位

​上热下寒,打通中焦



望闻

2019-05-17

阅读 3367

关注

又上火又怕冷?可能是上热下寒导致,张仲景说打通中焦才是关键!

最近一位朋友表达了这样的无奈与痛苦: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矛盾体,上半身是火焰,动不动就上火,吃点阿胶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下半身呢,则是冰窖,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这位朋友得的什么病呢?他得的病叫上热下寒。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病。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上焦火,下焦寒的原因是什么?

中医上将人体脏腑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水液的功能。

1、上焦指横膈以上内脏器官,包括心、肺。

”上焦如天,上焦如雾。“这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2、下焦指肚脐至会阴的部位,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子宫等。

“下焦如海、下焦如渎”,这是形容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中医上认为上焦火下焦寒的原因分为心肾不交和脾胃虚弱这两大类。

1、心肾不交:

在中医上,心属于阳,肾属于阴。正常的情况下,心里的阳气下行至下焦来中和肾的阴气,肾的阴气上升至上焦来中和心的阳气,这样阴阳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心肾不交,心肺蕴热,热气上冲导致上热,则出现下焦阴气过多,出现怕冷等症状,上焦火气较旺,出现脸烫等症状。

2、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运行不畅。由于气血不足,无法供养肝血;因为肝血不足,而血属于阴,阴虚导致阳盛,所以肝火旺盛,上焦热。由于脾胃虚弱,脾脏生血虚,气血互化,血虚引起气虚,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虚寒。

脾胃虚弱不要怕,艾灸中脘对治它

说到脾胃虚弱的病,有些人吃了饭就睡,经常这样,就造成了腹胀,不爱吃饭的毛病。常常感觉有东西堵在肚子里,而且四肢无力,很是痛苦。这样的人,用单纯的药物治疗,都比较困难,因为他的病就在脾胃,药物进去,不容易被吸收。

药之不到,必灸之,这个时候,用悬灸的办法治疗。灸那个穴位呢?就灸中脘。然后再喝些丁香、陈皮泡的水,喝几次,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知道为什么用药物不好治愈的疾病,用一些针灸法能治好吗?这是因为脾胃的疾病,大多是懒出来的,人喜欢动,食物就可以很好的消化,血脉就会畅通,病就不能出现了。吃了饭就睡觉,四肢缺乏运动,脏腑的气互相交换的很少,就会出现脾胃病,其实这个病,叫逸病。刘完素先生,也就是清凉派的创始人(和以前讲的李东垣先生都是金元四大高手之一)在自己的书里说:“致病的邪物有八种,风寒暑湿是外邪,而饥、饱、劳、逸”。逸就是懒惰喜欢休息。内经里经常说:劳碌致病,就给它温补,安逸得病,就让他运行起来。运行的办法,就是去掉人体内的湿气、强健脾胃、去掉滞塞,调理中气。而这些作用,穴位中,中脘是最容易做到的。然后在加上丁香等药物,其实是清理参与的滞涩而已。但这些都是治标的;治本的方法,唯有运动。

中脘穴的位置在人体脏腑的正中,也是中焦的正中。剑突和肚脐连线中点,如果感觉比较酸麻,那就是它了。

首先,他的位置很特殊,它刚好是咱们人体脏腑的正中间,也就是说,它这个地方,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如果从西医角度来讲,它这里可以和胃、十二指肠、脾脏、胰脏、肝脏等不少重要器官挂钩。这就好像一个军事重镇一样,而它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和脾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都知道的,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我们所吸收的食物,想转运,都要由脾胃去运化的,该化血的化血,该化气的化气。所以很多医家都说:“气本于胃,血本于脾。” 那么中脘要如何运用呢?首先要讲针刺,虽然咱们很可能一生都用不着针刺它,但是它的确很重要。一般用针的时候,如果你向上刺,你身体的一些针刺感觉就是向上的,如果你向下刺,你的针刺感觉就是向下的。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中脘穴的力量上下都可以用的。之所以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原点上,它的作用,来源于脾胃对人体的调节性。道家说:真一至,阳脘会,真一司灵。所谓真一至,阳脘会。说的是阳池、百会、中脘。这句话就是说,这三个穴位,是人体灵气的根本。

有人说,那么按中脘能治病吗?我现在回答您,能,但您如果没有专业学过指针法的话,您肯定不行。而且还可能犯错误。因为这个穴位特别重要,大家感觉一下可以,真的没事去按,肯定会出问题。其实中脘穴的运用上,以治疗脾胃病为重点,因为脾胃病用药物治疗特别困难,吃一个月药物,如果用量不好,也很难出效果。这个时候,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灸去治疗。灸中脘。灸的时间要长一些,在服用一些将气往下引的药物,陈皮、丁香都可以。然后您的中焦(脾胃肝胆),就可以得到了比较好的治疗了。当然,治疗脾胃病,肯定不是一次能治疗好的,所以脾胃之火,必须养。

二、上焦火、下焦寒有哪些症状?

头昏、扁桃体炎、口干舌红,鼻干,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之为:上焦火。

手脚冰凉、女性月经不调或月经量少、腹胀便溏等偏下部位的寒湿症状称之为:下焦寒。

三、中医上对于上焦火、下焦寒的调理方法

一是选用中药。因为中药以调理全身为主,可以治本,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症状。

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我们要全面整体的调理自己的身体。

对于上焦火、下焦寒可以选用旺健脾胃、滋养心肾、祛湿健脾的药物,比如黄芪、薏苡仁等。

其实,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给大家了一个调理上焦火下虚寒的思路。主要方法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让上焦的火进入下焦,这样上下对流,这样全身都温暖了。运用甘草泻心汤这个方子,打通中焦使脾胃扶正,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有温药也有凉药,既治标又治本。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中医是调理全身以治本,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一到换季时节就有很多朋友会得换季感冒,身体不适,比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腹胀便溏,这就是典型的上焦火、下焦寒了。那到底什么是上焦火、下焦寒呢?今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仔细了解一下。

首先,中医是怎么理解上热下寒的?是怎么得来的呢?

中医认为这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简单点说就是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按照中医上的理论,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有些朋友不知道中焦是什么?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我们通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脾胃的气。这个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其他脏腑都要围绕着它转,所以中焦一旦出了问题,其他脏腑也都会跟着倒霉。心火要下来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肾水要上去也必须要经过中焦脾胃这个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当务之急。

那么中医对于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

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因此我们按照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给的思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金匮玉函经二注》:狐惑病谓蚀上下也,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中,其来渐矣,遇极乃发,非若伤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发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欠安者,皆五脏久受湿热,伤其,卫不内入,神不内宁故也。更不欲食,恶闻食臭者,仓廪之府伤也。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法

第一种甘草泻心汤: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健脾养胃的原则。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那么就采用降逆的原则,胃气以降为和。

上面有虚火又咋整?不怕,就采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的方针的原则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法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也有凉。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张仲景还有两个泻心汤:

第二种半夏泻心汤和第三种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三个泻心汤都是调理中焦不通、上热下寒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那三个方子的区别在哪呢?

若上热下寒伴随着脾胃虚弱,就用第一种方法;

若上热下寒伴随着痰特别多,就用第二种方法;

若上热下寒伴随着胃寒,就用第三种方法。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就是中医对上热下寒的理解以及调理方法,相信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看病绝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因地适宜因人而异,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大家谨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