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岭南水乡——走进叶其青笔下温婉乡情
邂逅岭南水乡——走进叶其青笔下温婉乡情
叶其青,1949年生,广东顺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佛山市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原佛山画院院长,中国田园山水画院艺术顾问,“岭南水乡画”发起人及标志性画家。作品曾在第六届及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体育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展、当代中国画精英展、北京国际艺苑评选展、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巴黎国际艺术节、2012伦敦奥运美术大展等重要展览中入选或获奖,并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水立方”、广东画院及台湾、香港以及加拿大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国家画院)、中国军事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及国内外一些政企集团、个人藏家所收藏。出版个人专集多种,并入编多种系列专集。
邂逅岭南水乡——叶其青
他是自学成才的绘画妙人,他是坚毅勤奋的耕耘笔者,他是善良悲悯的艺术旅人,他是岭南水乡画的发起人及标志性画家——叶其青。他以一杆素笔,一腔真情,一生奋斗,写下了岭南水乡画派的全新篇章,塑造了温和秀逸、婉约清隽、沉静如诗的南国乡土画卷。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赞誉其为:“可贵深耕勤播种,珠江艺海领新风。”叶其青对艺术的热爱,对岭南水乡画派发展的贡献,如清泓灌土,纯粹而深沉,最终生出瑰丽的奇花。
- 艺术之梦的起点
上世纪70年代,在顺德有一个专门宣传红色革命内容的美术组织,名叫“容奇工人美术组”,这里是叶其青艺术梦想起航的基地。1976年,才艺出众的叶其青接管并主持了美术组,同时将其改名为“容奇青年业余美术组”,把组里的美术创作内容由宣传文政转变为了以展现岭南当地风景民情为主的自由创作,叶其青时常带领组员下乡上山进行写生,不断磨练绘画技法与获取创作素材。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容奇青年业余美术组”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绘画风格与内容特色的岭南水乡画派。创作风格成熟后,美术组的名声愈发响亮,成员逐渐增多,美术组的名称也重新命名为“容奇画会”。
进入80年代,叶其青的艺术生涯迎来了重要的转折期和上升阶段。这一时期他的画作开始陆续入选省级美术展和国家级美术展,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画研究院(国家画院)、日本伊丹市政府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和组织收藏,同时“容奇画会”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省级及国家级美术协会会员。
- 持之以恒的过程
在50年前,岭南水乡画还是一种比较新的绘画题材,很少有画家描绘这片土地的风景,历史上也鲜少相关的素材。这对于想要将岭南水乡画派发扬壮大的叶其青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没有可参照的笔墨技法和风格形式,一切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开辟道路。
“刚开始是从临摹传统中国山水画来积累和学习笔墨技法,因为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继承的价值和必须继承的意义,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西洋画技法,包括水粉、水彩、版画等,来弥补传统表现技法的短板部分。”
实践出真知。要获取最真实和丰富的创作灵感,提升绘画修养,大自然是最好的归宿。写生在叶其青的艺术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时常带领学生到郊外对景创作,早出晚归,日晒雨淋,有时还要忍受路上汽车经过的嘈杂声和尾气,这一切都成为了叶其青创作生涯中的常态。坚毅、勤奋、耐力,是叶其青作为一个艺术家令人敬佩的品质。
- 温柔细腻的乡情
“人喜欢一种东西有时候是因为一种固有的天分,对于我来说,对家乡和绘画的热爱是这么多年来支撑着我走下去的动力。岭南水乡不像黄沙大漠,万里无垠、开阔苍茫,它有着如细水般温柔、多彩而古典的魅力,这里的风土人情都令人着迷。我希望通过我的画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原来岭南是这样多彩婀娜,原来自己的家乡是这样美丽温婉,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和谐美好的自然生态做出一种宣传,我认为这是我创作最大的价值。”
“我始终记得很久之前关山月大师曾对我说的一句话:不想动就没有画。所以只要还能动我就还是会继续画画,向大自然学习,这是我的动力和追求。”
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促就了叶其青艺术人生的起点、高点与落点,热爱、天分、坚守的品质铺就了叶其青艺术道路的长度、宽度和深度。
陌上烟雨,蕉下春深,在这条通向世界的乡间小路里,叶其青期待与每一个过路的行人邂逅岭南水乡。
经过数十年的笔墨磨炼,叶其青对学画的过程之艰苦深有体会,他认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想要达到心中的梦想,都不能缺少两种品质,其一是耐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每一柄宝剑的出鞘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每一枚美玉的光辉都是历经千磨万击,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抵达目标。
其二是信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向,然后努力朝着方向前进,也许未必会成功,但其中必然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这也是叶其青对想要从事艺术的年轻学者的谆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