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一部电影,抵得上冯小刚一辈子总票房,大导演真的过气了?

2021年春节档,贾玲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创造了新的票房奇迹,30亿、40亿……只用22天就突破50亿票房,直追影史记录,将无数大导名导的票房总成绩都甩在身后。

而此时很多人惊奇发现,年末贺岁档期,已经没有了一位陪伴观众多年的老导演的身影。他就是曾经陪伴观众多年的冯小刚与他的“冯氏贺岁片”系列。

不论是否喜欢冯小刚,都绝不可否认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从1998年年开启冯氏“贺岁影片”系列,冯小刚对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确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小刚内陆票房统计:

  • 1998年:《甲方乙方》年度亚军;

  • 1999年:《不见不散》年度冠军;

  • 2000年:《没完没了》年度亚军;

  • 2000年:《一声叹息》年度第三;

  • 2001年:《大腕》年度冠军;

  • 2003年:《手机》年度冠军;

  • 2004年:《天下无贼》年度第三;

  • 2006年:《夜宴》年度亚军;

  • 2007年:《集结号》年度冠军;

  • 2008年:《非诚勿扰》年度冠军;

  • 2010年:《唐山大地震》年度冠军;

  • 2010年:《非诚勿扰2》年度第三;

  • 2012年:《一九四二》年度第四;

  • 2013年:《私人订制》年度第三;

  •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未入年度前十;

  • 2017年:《芳华》年度第六;

一共是6次年度冠军,3次亚军,4次第三,合计15次票房前十名,内陆总票房合计约50亿。

所以,他所在的公司一直将他视为中流砥柱,也是多年垄断国内电影圈、无惧各类新兴势力挑战的最大底气:随便明星怎么被挖角,或者自己出走单飞,只要有冯小刚在,就能源源不断拍出新的爆款商业片,将新人捧红成明星。

比如葛优葛大爷,虽然是主演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成为华人首位戛纳影帝,但确实是在和冯小刚超过十部爆款影片的珠联璧合,才确定了内陆演艺圈谁与争锋的“一爷”的位置。

而在国内奖项竞争中,冯小刚取得了5次华表奖,2次金鸡奖,8次百花奖,3次金马奖,合计18座奖杯。同样仅次于“国师”张艺谋导演。

当然,冯小刚导演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他的创作辉煌期,恰恰是一群文艺青年与影评人在主导电影风评的时代。作为商业片大导,与这种“重艺术轻票房”的风气,天然地水火难容。

而且,冯小刚在内陆知名导演的一项尴尬记录,是从来没有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即使他近十年来改弦更张,拍摄偏文艺向的剧情片,也同样未能如愿,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非欧洲三大的其他A类电影节,获得开罗和圣赛电影节的两次金奖,一次编剧奖。

因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片单彼此互斥,所以非欧洲三大的A类,都是被三大电影节主竞赛淘汰下来的电影之间进行的竞争。非欧洲三大的A类电影节获奖,甚至比不上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业内公认常识。

因此,《一声叹息》当年在开罗电影节拿了一堆奖,却被原著作者王朔公开嘲讽:“非洲乡镇企业奖”。至于西班牙圣赛电影节,固然国际名望更高一筹,却也只是《我不是潘金莲》落选欧洲三大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所以,单论电影的艺术成就,冯小刚甚至在内陆导演里,也要排到十名开外,除了肯定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姜文这几位国际电影节的宠儿,而且,还有获得过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谢飞、王全安、刁亦男;银奖的吴子牛、王小帅、顾长卫、张元等多人。

在一个电影导演的“历史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电影节,由文艺青年与影评人的纸笔,以及他们推崇的各种国外电影榜单来决定的时代,

冯小刚这个国内商业片的霸主,确实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影响,所以,他会抛弃了自己成名的小成本京味贺岁片,去拍《天下无贼》拍《夜宴》,在当时都是投资不小的大片了,

一直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才算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凭借这些兼顾艺术和商业的严肃题材剧情片,赚得名利双收,连同其所属公司一起,一度占据内陆电影中心地位,

这些影片不止是票房,口碑影响力也甚至超过了张艺谋导演的同期影片,这时的冯导,确实如日中天,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此时的冯导,能凭自己的影响力,坚持投入相当资金,拍摄那些因为题材和剧情限制、票房注定难以大爆的严肃题材电影,

也体现了作为优秀电影人的情怀,而非如某些“后起之秀”的名为“导演”,实为跨界抢钱的演员、主持人、作家甚至网红一般,纯粹唯票房是图,去批量制造圈钱烂片。

可惜的是,在这些影片上映时,冯导却又往往因为商业考量,为了票房去绞尽脑汁,营销宣发,碰瓷炒作,一心要凭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参演影片的众多大牌明星的号召力,

非要让题材沉重悲痛的影片,也能在阖家欢乐的贺岁档票房大卖,非要让文艺片也能实现商业片的票房成功,转存中...

甚至一不如意就怒喷“垃圾观众”,得罪自己真正的“衣食父母”,如此作风,不能不颇受诟病,甚至反而影响了影片本身的口碑风评。——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皆是如此。

2012年,徐峥《泰囧》横空出世,以12亿票房把此前《唐山大地震》的华语票房记录,翻倍破掉,而《一九四二》票房又遭遇滑铁卢,冯小刚也结束了自己为期15年的国内商业片霸主的地位。

2016年贺岁档,《我不是潘金莲》仅获得4.8亿票房,冯氏电影18年来首次未进入年度前十名,

2017年贺岁档,《芳华》14.2亿票房, 亦是冯小刚导演在商业片市场被新一代导演超越后,难得的“回光返照”,也创造了他个人的电影票房新纪录。

却也被黑马片《前任3》19亿票房后来居上,抢走贺岁档冠军,仅获得年度票房第六名,只有年度冠军《战狼2》票房的1/4。

到2019年贺岁档《只有芸知道》,和《芳华》 同样的男女主角,只有区区1.6亿票房,彻底宣告了“冯氏贺岁片”曾经辉煌的票房神话的落幕。

原因其实很简单,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是人类史上飞速发展的奇迹,走完了欧美国家200年的历程。

除了《复联》超英系列这种“超级粉丝电影”之外的外国电影,越来越不卖座,也是同样的缘由。15年前很多人看外国大片,可以领略和体悟他们先进的现代生活,就是最大观影目的之一,现在呢?
所以,先是港台、之后是日韩,现在是欧美,我们早已不再是国门初开时的仰视,而是理所当然地俯视他们了。

因此,落伍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著名导演的必然。

而且, 每个导演的艺术生涯都有“创作黄金期”。年过花甲的冯小刚导演,如果专注于拍摄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芳华》之类,质量好的话,大家一样买账。然而拍摄大家更熟悉的现实题材,如《只有芸知道》,就无比违和了。

——因为今天作为北京土著的“隋东风”和“罗芸”们,是肯定不会再把去新西兰小镇开一辈子餐馆,当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了。

当然,冯小刚导演的才华,还是十分让人佩服的,即使是《私人订制》这种纯粹为资金回笼、或者说圈钱而拍摄的喜剧片,也能冷不丁冒出一段名言警句:

【电影就是大众娱乐,起源于走马灯,根上就是俗人乐,和雅字不沾边。

电影门槛多低啊,开门笑迎所有人,走的就是客流量,卖的就是门票钱。

人家一幅画卖好几千万,电影一千多幅画,卖不出二两茶叶钱。就这还第八艺术呢!

去书店还得识字,电影呢?文盲看了,都能自个坐那儿乐。】

把那些看了些所谓的imdb高分电影,知道几个博格曼戈达尔库布里克希区柯克之类的的洋人名字,就觉得自己有欣赏水平了,和大众完全不一样了的“文(装)艺(逼)青年”和影迷人们,

——脸都抽肿了!

这段话,多少也是冯导被他们喷了半辈子后,积郁多年下的激愤之辞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内陆电影市场已经蓬勃发展,无限接近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当下,

贾玲一个小品演员,拍一部《李焕英》的票房,就能超过冯小刚这辈子全部片子的票房总和。

但后人的成功遮蔽不了前人曾经的辉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冯小刚已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写进了中国电影史册,同样亦可无悔、无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