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17):一败涂地——释“败”(敗)

朱英贵

一、“一败涂地”的“败”

人们往往用成语“一败涂地”来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若仔细思索,这“失败”跟“涂地”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常听说“肝脑涂地”,那可以理解,然而为什么这“一败”也会“涂地”呢?所有解释“一败涂地”这个成语的词典都回避了这个问题。看来要弄清“一败”与“涂地”这二者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易事,这得从“败”字的构字理据入手才行。

原来“败”字从鼎从攴,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毛坯时不慎毁坏,陶鼎的毛坯用稀软的泥土制做,一旦不成功,用作材料的稀泥便会瘫软在地上,这就是“一败涂地”。其实就算是“一败涂地”了也没什么,将稀软的泥土收拾起来再重新制做就是了。下面我们借助古文字字形来考察“败”字的形义源流。

二、“败”(敗)字的字形解读

“敗”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败”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但是不同的甲骨文字形却有两种不同的构字依据:一为“从鼎从攴” ,一为“从贝从攴”。

一种解释是如上面第一个字形(从鼎从攴,此字形见《甲骨文合集》2274),左边为“鼎”,右边为“攴”(手持工具之形),表示在制作陶鼎毛坯时不慎使尚未成形的器物损坏,这里的“鼎”不应该是青铜鼎,而应该是容易破损的陶鼎,或者是在制作过程中的陶鼎毛坯,“攴”也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击,而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的动作。

另一种解释是如上面第二个甲骨文字形(从贝从攴,此字形见《甲骨文合集》17318),左边为“贝”,右边为“攴”(手持工具之形),表示货贝(作为财宝的海贝)或者贝币(作为货币的海贝)在使用过程中被损坏,“攴”也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击,可能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加工货贝或者贝币的动作,或许是指用工具将海贝穿个洞,以便于贯穿成串,结果孔未穿好,贝却损坏了,也未可知。

金文字形“从二贝(或二鼎)从攴”会意,其构字原理与甲骨文是一致的,多画了一个“鼎”或者“贝”,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说文籀文(大篆)承继金文从“貝”的字形,说文小篆的字形又将右边的“貝”字构件减缩为一个,并最终定形为从“貝”从“攴”的会意结构。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汉字的“败”(敗)字。

汉字中像“败”字这样由两种构件表示同样的造字本义的情形并不多见,两种字形都能够表示同样的造字本义,即“毁坏”的意思。那么依据哪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还需要认真地斟酌与推敲。

三、“敗”字的造字本义

“敗”的造字本义是“毁坏”,《说文解字》卷三攴部:“敗,毀也。從攴、貝。敗、賊皆從貝,會意。”《说文》将其解释为“毀也”,是“从攴从贝”的形声字,只能看作是依据说文籀文与说文小篆这两个字形的解释,并不完全符合甲骨文的构字理据。因为甲骨文中还有“从攴从鼎”的字形。至于《说文》后面的解释“败、贼皆从贝”就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了,因为许慎的意思应理解为:“败”和“贼”都是表示不好的意思的字,都使用了“贝”作为造字构件,但事实上“贼”字并不“从贝”(详见我在上一篇《释“则”》中的解释),而是“从戈则声”的形声字,“贼”乃手持兵器作乱之人,故其从“则”(毁则为贼)不从“贝”。从许慎对“贼”字误解为跟“贝”有关,可知他认为“败”字也跟“贝”有关是靠不住的。

因此拙论认为“败”字的造字本义应以第一个甲骨文字形为准,只有如此,才好解释“一败涂地”这个成语,因为如果将“贝”毁坏了,那是无法“涂地”的。

总之,“败”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器物毁坏,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如“敲”、“寇”等)。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当然“败”字的构件“攴”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击,而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的动作。

四、“敗”(败)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败”的本义为“器物毁坏”。例如:“涉河,侯车败。”(《左传·僖公十五年》)这里指的是战车毁坏了。再如:“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淮南子·说林训》)又如:“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也。”(东汉·王充《论衡》)这里用作比喻的是囊橐(口袋)毁坏了。

“败”字由“器物毁坏”的意思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失败,失利。与“胜”相对。例如:“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形篇》)再如:“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史记·项羽本纪》)又如:“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宋·苏洵《六国论》)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打败,使失败。例如:“败宋师于黄。”(《左传·隐公元年》)“败宋师”就是打败了宋国的军队。再如:“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败韩将军”就是使韩将军失败。又如:“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

二是表示废弃,废黜。例如:“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末败也。”(《韩非子·定法》)再如:“臣愿选从赵国勇敢士从军击匈奴,极尽死力,以赎丹罪,上不许,竟败赵太子。”(《汉书·江充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虽遇赦终见废也。”

三是表示败露,溃决。例如:“会盖主舍人父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燕王闻之,谓相平曰:'事已败,遂发兵乎?’”(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再如:“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埶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宋·沈括《梦溪笔谈·异事》)又如:“近岁海口壅阏,淖不可浚,是以去年河败德博间者凡二十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

其二,表示破烂,破旧。例如:“平原孟氏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盖为此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再如:“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明·刘基《卖柑者言》)又如:“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腐烂,变质。例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论语·乡党》)再如:“鸟卵不败,兽胎不殰。”(《文子·道原》)又如:“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后汉书·仲长统传》)

二是表示衰落,衰弱。例如:“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再如:“齐国之政败矣……败不可处。”(《国语·晋语四》)又如:“自笑老夫筋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唐·拾得《诗》之二二)

三是表示凋残,萎败。例如:“心忆莲池秉烛游,叶残花败尚维舟。”(唐·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再如:“秋雨联绵,声散败荷丛里,那堪深夜枕前听。”(前蜀·李珣《酒泉子》词)又如:败叶,败柳,花开败了,败火(中医指清热、凉血、解毒等),败兴而归等。

其三,表示祸害,祸乱。例如:“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书·微子》)再如:“今匈奴蚕食内侵,远者不离其苦,独边境蒙其败。”(汉·桓宽《盐铁论·诛秦》)又如:“至周定王之时,禹迹遂改,故河之为败自此始”(宋·曾巩《本朝政要策·黄河》)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扰乱,破坏。例如:“其为人也善射而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虫之声闻则挫其精。”(《荀子·解蔽》)再如:“若罪人则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败也,法败则国乱。”(《韩非子·难一)这里的“法败则国乱”意思是如果法律被破坏,国家就会混乱。又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汉·贾谊《过秦论》)这里“从散约败”的意思是指合纵的关系被离散,合纵的盟约被破坏。

二是表示害,危害。例如:“爽闻,即使所善白嬴之长安上书,言孝作輣车镞矢,与王御者奸,欲以败孝。”(《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再如:“使者来往自有官路,何以横经民田败人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三是表示荒年,灾年。例如:“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范宁注:“败,谓凶年。”这里的“补败”就是弥补灾荒年的意思。再如:“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荀子·王制》)

其四,表示过失,弊端。例如:“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韩非子·难一》)“救败”就是寻找自己的过失。再如:“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史记·苏秦列传》)又如:“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改秦之败”就是改革秦的弊端。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死亡。例如:“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唐·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二是指挥霍,浪费。例如:“众人晓得三官败过三万银子是真,谋命的事未必。”(《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三是指人性的毁坏。例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吕氏春秋》)

根据上面对“败”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败”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五、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败”字在常用成语中的使用情况大致有四种文化含义:

其一是指毁坏、破坏的意思,例如:“背盟败约”,意谓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身败名裂”,“身”是身份、地位的意思,意谓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伤风败俗”,意思是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气急败坏”,意谓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意谓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其二是指失败、战败的意思,例如:“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语见《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佯输诈败”,意谓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屡战屡败”,意谓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两败俱伤”,意谓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功败垂成”,“垂”是接近的意思,意谓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成王败寇”,意谓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草寇。“成败利钝”,意思是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语见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其三是指残落、衰败的意思,例如:“枯枝败叶”,意指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残花败柳”,意指残败了的花,凋残的柳树,常可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其四是指破旧、损毁的意思,例如:“颓垣败井”,意谓颓塌的墙垣,毁坏的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意谓外表有金玉等珍宝作装饰,里面却是破烂的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语见明·刘基《诚意伯集·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败鼓之皮”,“败”是破旧的意思,指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语见唐·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败材伤锦”,意谓用破败的材料会伤害美好的锦缎,比喻用人不当会伤害国家。语见《后汉书·刘玄传》:“败材伤锦,所宜至虑。”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那些身居庙堂者数十年来与“一败涂地”相反的一个说法,那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何谓“立于不败之地”呢?读了此文之后,诸君就可以联想到:那些刚刚用软泥制做成的陶器的胎型,泥质柔韧适度且能够保持住已经塑造的形体者,也就是最终能够挺得住的,便可以说它“立于不败之地”了,否则就难免会“一败涂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