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万物生,阴虚阳虚各不同
“春雷响,万物长”,约在每年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从时间上看,属于气温回升的“九九”艳阳天。那么,惊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其本意来看,具有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的意思。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生机而又风云变幻的节令,人们就应该在此时注意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这个时候虽然有“惊蛰初交河跃鲤”的万物复苏景象,但同时也处于冬春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大的“动乱”时期。面对这样一种态势,建议出门多看天气预报,了解穿衣指数,做好上班或者是外出游玩的防备工作,从而防止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最早最详细论述体质的文献是《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喜欢详细研究体质学说的朋友多去看看原文。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为什么做出这样细致的划分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体体质不同,对于那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也就不相同。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确指出:东、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随之而异。这里,择其重点介绍两类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
一.阴虚体质
说到阴虚、阳虚等体质,或许很多人似懂非懂,这里,主要从其外在表现来介绍,从而方便朋友们去对应比照。
阴虚体质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多喜冷饮。
这类体质的人该如何养生呢?我们常说攘外必先安内,“安内”便是安神,所以,这类人要做好精神调养,一个根本点就是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冷静、沉着的性格,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节制性生活。这就是《黄帝内经》一直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原因。
如果说精神的修炼非一日之功的话,那么,环境和饮食的改变却随时可以得到调整。环境上如何调整呢?阴虚体质一般会有畏热喜寒之性,对他们来说是寒冬易过,热夏难当。所以,如果条件许可,可选择到海边、林区去旅游,或者去城郊度度假。而饮食上的调理,则要求以保阴潜阳为基本原则,适当多吃一些蟹肉、银耳、海参、雄鸭等,这些食物毕竟不能常用常食,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考虑吃一些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些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二.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有什么表现呢?从身体的表现来看,这类体质的人往往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属于这类体质的女性朋友就更要警惕了,不要自豪于自己的“白嫩肌肤”,因为这或许是在告诉你属于阳虚体质。如果还有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等表现,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你的体质属于阳虚类型了。
与阴虚体质相类似,阳虚体质的人在养生的时候,也要从精神调养的角度去考虑,如果阴虚体质者宜趋于“安”的话,那么,阳虚体质的人则宜趋向于“动”。或者陶醉在音乐中,或者广交朋友,或者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在“无厌于日”中培补阳气,也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疏泄。
从饮食的角度来看,阳虚体质的人要富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进补一些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等。
另外,口唇色暗、面色晦滞、肌肤干燥、眼眶黑暗的阳虚兼血瘀体质者,平常生活中应多参加一些有益于心脏血脉循环的活动,多吃一些如黑豆、桃仁、油菜、慈姑、醋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可以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等;而肌肉松弛、嗜食肥甘、形体肥胖的阳虚兼痰湿体质者,则应该多吃健脾、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海蜇、荸荠、白果、枇杷、大枣、薏苡仁、赤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运动上则可以坚持做一些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等活动。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尽可能避免阴冷潮湿的居住环境。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