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功用性味归经(三)
熟地黄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及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
用量用法 10-30g。宜与健脾胃药如陈皮、砂仁等同用。熟地炭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现代研究 地黄主要含β-谷甾醇与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新近报道地黄的现代研究以甙类为主,其中又以环烯醚萜甙类为主。其次为糖类。动物实验证明生地能减轻由糖皮质激素对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和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对抗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有较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为多糖类。
阿胶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用于血虚眩晕、心悸、阴虚心烦,失眠以及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虚劳喘咳或阴虚燥咳等证。此外,本品还兼有利尿、润肠作用,可治疗阴虚小便不利,下利脓血或肠燥便秘之症。
用量用法 5-l0g。用开水或黄酒化服;人汤剂应烊化冲服。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粘腻,有碍消化。如脾胃薄弱、不思饮食,或纳食不消,以及呕吐泄泻者均忌服。
现代研究 阿胶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水解后可得多种氨基酸。能提高免疫功能,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小鼠实验,阿胶能提高机机体特异玫瑰花率。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能对抗氢化可的松所致细胞免疫抑制。对自然杀伤淋巴细胞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枸杞子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肾、肺经。
功效主治 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消渴及阴虚劳嗽。
用量用法5-10g。
使用注意 因能滋阴润燥,故脾虚便溏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 含甜菜碱。所含色素主要为胡萝卜素、一羟叶黄素,具有维生素A活性。所含微量元素有铜、铁、锌、锰。近分离出枸杞多糖为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蛋白多糖,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增强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枸杞多糖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免疫器官的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皮质等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的。
白芍
性味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养血调经,柔肝平肝,敛阴止汗。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及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挛作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之证。
用量用法5~10g;大剂量15-30g。
使用注意 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现代研究 白芍主含芍药甙以及芍药花甙、牡丹酚等。白芍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核吞噬指数,白芍总甙对T细胞功能呈机能核浓度依赖性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白芍总甙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当归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主治 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用于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虚寒腹痛、瘀血作痛、跌打损伤、痹痛麻木,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5-15g。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即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酒制能加强活血的功效。
使用注意 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现代研究 当归的现代研究可分为挥发油和水溶性物质两部分。挥发油中含藁本内酯和正丁烯基酰内酯等30余种化合物。水溶分中含阿魏酸、当归多糖、菸酸、叶酸、亚叶酸、生物素、丁二酸、尿嘧啶和腺嘌呤,近来又分离出当归根素。本品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免疫佐剂样活性和良好的抗补体活性,其作用以当归多糖组分AR-4最佳。有良好的干扰素诱导活性,能显著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活动,对皮质激素所致的抑制作用具有拮抗作用。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活化作用。
何首乌
性味归经 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本品制用补肝肾益精血,兼能收敛精气,不寒不燥不腻,可用于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生用补益力弱,能解毒解疟,润肠通便,可治久疟,痈疽蠃疬,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10-30g。补益精血用制首乌;解疟、解毒、润肠宜用生首乌;鲜何首乌解毒润肠功效较生首乌更佳。
使用注意 大便溏薄及痰湿较重者不宜服用。
现代研究 主要含总甾酯甙,大黄酚、大黄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对因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鳖甲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经。
功效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用于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及于阴虚发热。又用于久疟、疟母、经闭、癥瘕。
用量用法 10-30g,先煎。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均忌服。
龟板
性味归经 甘、咸,寒。归肾、心经。
功效主治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阳亢或热病伤阴虚风内动,阴虚发热,肾虚引起的腰脚痿弱、筋骨不健、小儿囟门不合及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用量用法 10-30g。打碎先煎。
使用注意 本品为咸寒之物,只适用于阴虚有热之证,脾胃虚寒者忌服。又古籍记载,本品能软坚去瘀治难产,故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主含胶质、无机成分等。胶质中含有18种相同的氨基酸,龟甲含多种微量及常量元素,以锶为高,次为锌、铜,有认为所含的铜、锌等与龟甲的滋阴功效有关。龟板具有免疫促进效果,可增加幼年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并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和细胞免疫的抑制。
百合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肺热咳嗽,劳嗽咯血及虚烦惊悸,失眠多梦。
用量用法 10-30g。
使用注意 本品寒润,风寒咳嗽或中寒便溏者忌用。
天门冬
性味归经 甘、苦,大寒。归肺、肾经。
功效主治 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用于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及热病伤阴,舌干口渴或津亏消渴。此外,也可用于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6-15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天门冬素、粘液质、β-谷甾醇及甾体皂甙等。
麦门冬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 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用肺阴不足的燥咳痰粘,劳嗽咯血,胃阴不足的舌干口渴,心烦失眠。此外,还可用于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10-15g。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大多连心用。
使用注意 感冒风寒或有痰饮湿浊的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均忌服。
女贞子
性味归经 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益肝肾,清热明目。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导致视力减退、目暗不明。
用量用法 10-15g。
使用注意 本品虽补而不腻,但性质偏凉,如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现代研究 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乌索酸、乙酰乌索酸等有机酸和槲皮素、紫杉叶素等黄酮类物质。近发现女贞子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女贞子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促进作用。女贞子还具有抗炎作用,动物实验提示其抗炎机制可能涉及:①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皮质激素的释放;②抑制PGE的生成或释放,以及降低血清补体活性,对抗炎症介质组织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沙参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用于肺热阴虚引起的燥咳或劳嗽咯血及热病伤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
用量用法 10-15g;鲜者15-30g。
使用注意 (1)虚寒证忌服。反藜芦。(2)《本经》记载的沙参为南沙参,《本草汇言》首先记载北沙参。南北沙参功效相近,北沙参滋阴作用较好,南沙参兼有祛痰之功。鲜沙参即南沙参之新鲜者,清热养阴生津之力较好,多用于热病伤阴之证。
现代研究 北沙参主要含香豆素类成分及生物碱、磷脂、多糖等。北沙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未明,但从本品中提取的北沙参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活性,动物实验表明其免疫抑制效果与氢化可的松等免疫抑制剂类似,但不使中央免疫器官萎缩,因而具有较低的毒性。
石斛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主治 养胃生津,滋阴除热。用于热病伤津或胃阴不足,舌干口渴及阴虚津亏,虚热不退。此外,本品还有明目及强腰膝的作用。
用量用法 6-15g;鲜用15-30g。入汤剂宜先煎。
使用注意 (1)本品能敛邪,使邪不外达,所以温热病不宜早用;又能助湿,如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
附 枫斗
石斛品种很多,茎园外皮铁绿色者称“铁皮石斛”,以其嫩尖加工者称为“耳环石斛”,又名“枫斗”,生津而不寒凉,可以代茶饮。
现代研究 主含生物碱及大量粘液质。生物碱属倍半萜生物碱,以石斛碱、石斛酮碱为多,石斛尚含丰富多糖,主要成分为甘露糖。石斛多糖非经口给药具有显著的免疫激活效果,实验表明铁皮石斛多糖肌注可显著拮抗氢化可的松所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抑制,拮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对SRBC免疫玫瑰花形成细胞数的显著减少。体外试验中,铁皮石斛多糖还能显著增强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E-RFC率(E-玫瑰花形成细胞),明显提高鼻咽癌患者NK细胞活性,不同程度地拮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降低。
天花粉
性味归经 苦、微甘、酸,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热邪伤津,口干舌燥、烦渴,消渴证口渴多饮,肺热咳嗽或燥咳痰稠、咳血,痈肿疮疡,热毒炽盛,赤肿先欣痛等证。
用量用法 10-15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用。
现代研究 含淀粉、皂甙、多糖和聚糖,Δ7-豆甾醇等。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抗早孕作用。
玉竹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滋阴润肺,生津养胃。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舌干口渴之证。
用量用法 10-15g。清热养阴生用,滋补养阴制用。
使用注意 本品虽性质和平,但毕竟为滋阴润燥之品,故脾虚而有湿痰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 含铃兰苦甙、铃兰甙、山柰酚甙、槲皮醇甙和多糖等。
胖大海
性味归经 甘、淡,性微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宣肺泄热,清肠通便。用于肺热声哑咽痛、痰热咳嗽以及热结便秘。
用量用法 2-3枚,沸水泡服。
现代研究
乌梅
性味归经 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固崩止血,用于久咳、久泻、久痢。本品味酸,又能和胃安蛔,生津止渴,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和虚热消渴。
用量用法 3-10g,外用适量。止泻、止血宜炒炭用,生津止渴宜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酸敛之性较强,外有表邪,内有实热积滞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菟丝子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 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用于腰膝酸痛、阳萎、滑精、小便频数、白带过多,目暗不明,脾虚便溏泄泻等症。
用量 10—15g。
使用注意 本品为平补之药,但仍偏补阳,故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 含菟丝子甙、维生素A类物质等。具有抗癌、抗氧化和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
冬虫夏草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肾、肺经。
功效主治 益肾补肺,止血化痰。用于阳萎遗精、腰膝酸痛及久咳虚喘、劳嗽痰血等。此外,作为药膳,还常用于病后体虚不复或自汗畏寒。
用量用法 5-10g,煎汤服;或与鸡、鸭、猪肉等炖服;也可以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有表邪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冬虫夏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另含核苷类、生物碱、多糖、维生素剂微量元素等。冬虫夏草具有显著的免疫药理活性,对单核巨噬细胞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活性,诱导T、B淋巴细胞增殖;对于变态反应,多数报道认为冬虫夏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巴戟天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肾经。
功效主治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适用于阳萎、尿频、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及腰膝疼痛或软弱无力等症。
用量 10—15g。
使用注意 本品补肾助阳,性质柔润,不若淫羊藿之燥散,但只适用于阳虚有寒湿之证,如阴虚火旺或有湿热者均不宜服。
淫羊藿
别名 仙灵脾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用于阳萎、尿频、腰膝无力及风寒湿痹或肢体麻木等症。
用量用法 10-15g,水煎服;也可浸酒、熬膏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 含黄酮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及油酸、亚油酸等。淫羊藿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机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还具有抗炎作用。
杜仲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或痿软无力及胎动不安或习惯堕胎之证。此外,还可用于肝阳上升,头目眩晕。
用量用法 10—15g。炒用疗效较生用为佳。
使用注意 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沙苑子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用于肾虚腰痛、阳萎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及目暗不明、头昏目花。
用量用法 10-20g。
使用注意 本品为温补固涩之品,阴虚火旺及小便不利者忌服。
现代研究 含黄酮类化合物,现已分得沙苑子甙、紫云英甙、山柰素、杨梅皮素等。含有14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炎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并认为其抗炎作用可能与阻止组胺过量释放后引起的组织水肿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玳瑁
性味归经 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 平肝定惊,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及中风、惊痫、痉厥等证及痘毒、疔疮。
用量用法 3—6g,人丸散,少煎服。亦可水磨取汁服。
牡蛎
性味归经 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适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及耳鸣等证,痰火郁结的瘰疬、痰核等证及虚汗、遗精、带下、崩漏等证。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用法 15-30g,先煎。除收敛固涩系煅用外,均生用。
天麻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经。
功效主治 平肝息风定惊。用于虚风眩晕头痛,惊痫抽搐等症。此外亦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酸痛麻木以及中风瘫痪等症。
用量用法 3-10g。
现代研究 天麻含有香荚兰醇和香荚兰醛,近来证明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对实验小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天麻素可以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白僵蚕
性味归经 辛、咸,性平。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用于风热头痛、中风口喎、小儿惊痫以及瘰疠痰核、咽喉肿痛。
用量用法 3-10g。一般制用,散风热宜生用。
现代研究
浙贝母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信经。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瘰疠痰核。
用量用法 5-10g。
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颜正华.临床实用中药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凌一揆,颜正华.中药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沈丕安.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研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骆和生,罗鼎辉,主编.免疫中药学:中药免疫药理与临床.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