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玉荷丨散文/退休的大瓮

作者简介

玉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在《人民文学》《清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湖南文学》《北方文学》《天津文学》《飞天》《青海湖》《朔方》等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作品曾上花城出版社爱花城网繁花榜,有的被《小说选刊》等转载,《给哥打家具》等入选多种年度小说选本。著有长篇小说《似水柔情》、小说集《厂外有片庄稼地》和《乡下》、随笔集《自己的夜晚》等。

退休的大瓮 

作者玉荷

父亲决定,把两口瓮放到院子里。

这两口瓮,是1982年7月的一天,我大舅给用水泥做的。

那天一大早,大舅便骑自行车来了,和我姥姥庄里的一个泥瓦匠。他们用帆布工具包,提着抹子等打瓮用的工具。

父亲早就根据大舅的嘱咐,准备下土、土坯、铁丝、沙子、水泥等打瓮用的东西了。

大舅他们支好自行车,到上房,跟父亲母亲寒暄了几句,一杯茶水没喝完,说咱们开始干?接着就到院子里去了。

选了西屋前一处平整还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地儿,用抹子刮刮地上的土,然后画了两个相挨着的圆圈,大舅和泥瓦匠一人一个,父亲供黄泥和土坯,在那两个圆圈上干开了,先垒了两个倒扣的泥瓮,接着按照这两个泥瓮的大小,绑了两个铁丝瓮,套在这两个泥瓮上,一上午就过去了。

吃过午饭,他们又用父亲和的水泥,在泥瓮上打上了水泥,铁丝瓮打在了水泥中。大舅让父亲找来几片麦秸打的草苫子,严严实实把水泥瓮遮起来,告诉父亲要经常朝草苫子上洒水,不能让水泥瓮干了,然后晚饭也没吃,就和泥瓦匠骑上自行车,走了。

这之前,我们家已有两口瓮,是早先从烧瓮的窑上买来的,一口能装四百五十斤麦子。我们家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加上父亲母亲共七口人,年年分的麦子、玉米,用这两口瓮装,足够了,而且从来都没有装不下过。

可到1982年,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后,我们家仅麦季里打下的麦子,在完成上交公粮的任务后,就把这两口瓮给装满了,另外还有两编织袋,垛在上房里间的炕上,要是到秋上再把玉米打下来,根本就没处盛了,因此,父亲和母亲商量,决定打了这两口水泥瓮。本来父亲想到烧瓮的窑上去买两口,省得麻烦,但母亲不乐意,说日子还不富裕,能省一个是一个。他大舅会。父亲只好由她。

到九月里了,眼瞅着要过秋了,父亲问大舅,瓮好了没?大舅说,好了,你从一边掏进去,伸手把里面的泥土掏一掏,然后慢慢把瓮立起来,刮干净里面的泥土,晾一晾就行了。

父亲照着大舅说的做了,晾干,把瓮抬到了上房里间。正好秋季玉米收下来了,把这两口瓮又装满满的。

1983年,粮食打得比1982年又多了不少,四口瓮也装不下了,这时父亲母亲的手头也宽裕些了,就到烧瓮的窑上,再买了两口,放到了西屋里。接下来,过一年买口,过两年买口的。到1992年,我们家的瓮达到了十二口。

父亲母亲在那些装满粮食的瓮前走来走去,乐得合不拢嘴,说做梦都没有想到,家里能有这么多瓮,瓮里能有这么多粮食,都快赶上粮店了!

后来,我哥结婚单过了,我当兵了,弟弟考上公务员了,两个妹妹大妹妹结婚了,小妹妹考大学了,家里就只剩下父亲母亲两人了。

我们村里路玉诚、路连山、路连强,在不改变村民与村里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基础上,转包村民承包的耕地,每亩每年返给六百元,进行大规模种植,我们动员父亲母亲,让他们把耕地转包出去,只留下在山上承包的、有二百多棵桃树、年收鲜桃六到七千斤的那片桃园种着。毕竟,他们都年龄大了,八十了,种起地来有些力不从心了。就说现在耕种都机械化了吧,打下的粮食朝瓮里倒腾,然后怕生虫子、发霉,再从瓮里定期朝外倒腾着晾晒,就很够他们费一把力气的。我们又都各有各的事,帮不上多少忙。

父亲母亲想了想,同意了。2014年,他们把耕地,转包给了别人。按合同,每年得到返还的一千二百元转包费。

那时,十二口瓮里的麦子还满满的,一年年的,既吃,又给我们送,还卖给到村里来收麦子的,一口瓮一口瓮,渐渐空了出来。起先还把空出来的瓮,装乱七八糟的东西,可空的多了,就没什么可装了,放在那里,碍事还白占地方。

那么,送人吧,扔了又有点可惜。可现在,都不缺,送谁呀?谁要啊?这不,父亲决定,放到院子里去,过几天,栽上莲,养金鱼。十口从窑上买来的暂时舍不得,先那两口笨重的水泥打的。

2018年7月15日,父亲让哥找来几个人,靠南墙,把瓮抬到了院子里的香椿树下。曾经承载过我们家荣耀的大瓮,就这么开始退休了,而且将会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高艳辉/散文: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文/高艳辉  图/网络 二零零八年的腊月十八,那是个令我们兄妹永远难忘的日子,可亲可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匆匆走完了他平凡而朴实的一生,终年六十九岁.临走时竟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 噩耗 ...

  • 【西南作家•散文】梁玉东/手擀面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手     擀     面 梁玉东(四川) 又是麦天,已远离麦田二十多年的我,却实实想起了母亲的手擀面. 麦天是忙碌的.田里的麦 ...

  • 【散文】郑飞雪/暮色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郑飞雪 推开房门,阴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见光裹着一束灰尘,尘埃在光柱里舞动.厅堂的地板.椅子.桌面,积满了灰尘,手指轻轻一划,划出淡淡的痕迹. 我喊:"外婆 ...

  • [今日头条]程时斌的散文《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 端午回家看望母亲,也借机去看望一下大舅爷和大舅娘.   大舅爷是家中老二,小母亲4岁,20年前从汪仁镇农机站退休后,接管李氏宗族事务.大舅爷是正式的城镇职工退休,生活.医疗都有保障,老年病控 ...

  • 张小华/我的母亲我的妈(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我的母亲我的妈 张小华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莎士比亚说,容忍是最大的智慧. 孟子对忍耐的解读更加深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 【精品】散文天地 · 您好,梁则英‖总第1029期

    连续性出版期刊号:ISSN 2709-8087 准印许可证号:京新印外准(2021)第0199号 作家·新视野官方网址:http://www.zjxsyzz.com 投稿邮箱:zjxsysg@163. ...

  • 【西南作家•散文】张文锋/父亲与酒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 ...

  • 难忘那清贫岁月的饮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兄弟姊妹多,到如今大多数"奔五"了,稍长几岁的,也差不多到了花甲之年.不经意间,竟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蓦然回首,心中难免百感交集. 抚今追昔,唏嘘嗟叹的 ...

  • 宁眸:纸上老家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宁眸 纸上老家 回老家做一栋房子吧!我和姐姐说.其实,多年不曾回故乡,我们也只是从故乡亲朋的微信圈里,隐隐感知了故乡的变化.在那些小小的图片里,我们不约而同地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一一对照,试图融合.恨不 ...

  • 唐兴爱:​麦子黄了|组诗

    聂延力:云姨|散文 文/唐兴爱 [作者简介]唐兴爱,生于七十年代,甘肃省武威市凉州人,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教育专著<追寻教育的脚步>和<家长是孩子一生 ...

  • 父亲的米酒情结

    ♣ 度金凯 父亲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母亲手里接过一杯热米酒.如果有姐妹们在跟前,他必先赞许地看着我们喝下去一口.父亲喝米酒的样子,仿佛饮下的是玉液琼浆. 父亲的一生是一本精彩的奋斗励志书,他用 ...

  • 故乡的秋【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原创散文: 第一次割麦子

    文/雁南飞 在农村,有句俗话,"麦子不喝夏水",意思是,麦子要在立夏之前收割完.      小麦成熟后,正是夏天,麦壳自然裂开,鸟儿吃,风吹雨打,麦粒掉落多,更为严重的是,不收割, ...

  • 李君山亲情散文专辑

      亲情                            李君山散文 [编者按] 亲情属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它是最温情.最应该珍惜的,但有时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真正伟大而永恒的情感.李君山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