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全称科特迪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ôte d'Ivoire, La 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科特迪瓦在法语的意思是“象牙海岸”,根据该国政府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用音译名为科特迪瓦。联合国自1985年12月31日起使用此音译名。位于非洲西部,是西非国家,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科特迪瓦总面积3224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500公里。
科特迪瓦有60多个部族、主要是阿肯人、鲍勒人、克鲁人、丹人、古罗人、塞努福人、马林克人等,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法语。科特迪瓦首都是亚穆苏克罗。
科特迪瓦在冷战时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热带国家之一,但1985年后,由于政治腐败,加上缺乏改革,国内的骚动、2002—2011年间的内战,致使经济一蹶不振。2015年10月28日,第70届联合国大会改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科特迪瓦成功获选,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2018年1月1日,科特迪瓦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至2019年12月31日。2019年4月22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宣布,亚投行理事会已经批准科特迪瓦为新一批成员。
1、早期历史
中世纪时期,科特迪瓦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
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西非南北贸易中心之一。
欧洲船只大约于15世纪60年代到达科特迪瓦,而对于这个时代之前的科特迪瓦的历史所知不多。科特迪瓦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较晚的时候才移入的:Kru族约于1600年从利比里亚移入,而Senoufo族与Lobi族则是从布基纳法索与马里向南移入科特迪瓦。
直到18、19世纪后,Akan族以及属于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从加纳移入科特迪瓦的东部地区,而Malinké族从几内亚移入科特迪瓦的西北部地区。
2、殖民时期
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荷兰、法国殖民者相继入侵。
1475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荷兰人和法国人相继而来,他们掠夺象牙和奴隶,科特迪瓦沿海一带成为著名的象牙市场,象牙海岸由此得名。
17世纪末,法国人在沿海设立据点。
19世纪40年代,法国对此地显示出了兴趣,并且诱使海岸地区的酋长给予法国商人贸易上的垄断权利。自此之后,法国在当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将他国势力摒除于外,并且有系统地对内陆地区展开征服行动。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经过了漫长的战争,击退了从冈比亚来的Mandinka族的势力,才完成了对科特迪瓦的征服行动。
1842年,法国军队占领大巴萨姆等地后向内陆推进。
1888年,法国占领科特迪瓦全境。
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而对Baoulé族及其他东部地区的族群游击式的战事则是一直持续到了1917年。
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
法国殖民者不仅侵占大片肥沃土地,经营种植园,而且还强迫当地居民种植可可、咖啡、为他们服劳役。可可和咖啡成为科特迪瓦的主要出口商品,法国的西非商业公司控制了科特迪瓦的出口贸易。法国殖民统治的中心最初设在大巴萨姆,1900年迁到班热维尔。1934年又迁至阿比让。地方行政管理则利用当地酋长来维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可可和咖啡价格上涨,促进了科特迪瓦种植业的发展。30年代,科特迪瓦出现了本地人种植园主。
1944年,一批本地种植园主成立了“非洲农业工会”,F.乌弗埃-博瓦尼任主席。该组织领导科特迪瓦人民开展废除强迫劳役制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46年以非洲农业工会为基础,科特迪瓦民主党成立。1948~1949年,该党领导人民进行反法斗争,遭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50年代,该党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方针。
3、独立斗争时期
法国殖民者的入侵,遭到科特迪瓦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19世纪末,萨摩里·杜尔领导北方人民进行反法武装斗争,给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1896年萨摩里·杜尔失败后,科特迪瓦的抗法斗争仍是连绵不断。规模较大的阿铁人的武装斗争直到1917年才被镇压下去。
1957年,科特迪瓦成为“半自治共和国”。
1958年12月,科特迪瓦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7日,科特迪瓦宣布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
科特迪瓦独立后,政府执行以和平、稳定、对话、发展为中心的对内政策,强调各民族各地区的团结。对外主张睦邻友好,重视非洲国家团结,保持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1961年4月,科特迪瓦脱离共同体。科特迪瓦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
1983年3月2日,科特迪瓦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科特迪瓦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优先发展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和扶植民族资本的政策。20多年来,工农业生产增长显著,教育、卫生以及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近现代时期
1999年12月,科特迪瓦前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统和全国救国委员会主席。
2002年9月,科特迪瓦部分军人发动兵变,引发内战,政府军与叛军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2007年3月,巴博总统和叛军领导人、“新生力量”总书记索罗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瓦加杜古协议》,宣布进入政治过渡期,索罗随后出任过渡政府总理。
2010年10月和11月,科特迪瓦先后举行两轮总统选举,反对党“共和人士联盟”候选人瓦塔拉、人民阵线党候选人、离任总统巴博进入第二轮。12月初,科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瓦塔拉当选,而宪法委员会则宣布巴博蝉联,二人随后分别宣誓就职并组建各自政府,出现“一国两主”的选后危机。双方对立最终升级为全国范围的武装冲突。
2011年4月,巴博被捕,科特迪瓦选后危机宣告结束。
2015年10月28日,科特迪瓦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7年6月2日,联合国大会选举科特迪瓦为2018年和2019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2019年4月22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宣布,亚投行理事会已经批准科特迪瓦为新一批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