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雩文艺】作者:袁瑱博《咏“雩阳十景”》(五绝十首)总第972期②2021年第178期②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咏“雩阳十景”
(五绝十首)
作者:袁瑱博

雩阳十景

在江西省于都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县志有载、民间频传、引人入胜的“景”当数“雩阳十景”。据清同治版《雩都县志》记载“雩阳十景”有:青山瀑布、三峡暮云、明珠吐辉、鸡唱晓烟、梁仙古桧、乌石沙图、吴僧翠竹、龙门夜雨、川江夜月、紫阳甘泉。民间称“雩阳十景”为“于都十样景”,也有人称之“于都十样宝”。岁月如梭,世事变迁……虽然“雩阳十景”的有些“景”无法再现了,但人们对“雩阳十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依然如故……曾经的那一两天,有可能是我这辈子“才思”最敏捷的日子,两天连写十首诗,咏“雩阳十景”,家乡情怀,作诗为证!

咏“雩阳十景”之一“清山瀑布”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青钓山何在?雩都古县存。

应非相去远,有瀑泻天云。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7日

作于江西于都

青山瀑布:位于县城东南方十里处,有一座巍峨屹立的青钓山。山上古木参天,松竹成林。一泓喷泉穿过石隙,从山巅奔腾倾泻而下,宛如巨幅玉帛,高悬碧空蓝天。

咏“雩阳十景”之二“三峡暮云”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岩前三洞各,朝暮望高峡。

林海白云嶂,烟风入万家。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三峡暮云:位于县城西四十里的罗坳镇岩背村。这里有座怪石嶙峋,白云缭绕的大山,当地称“白云嶂”。山上有三个岩洞,各出奇境,终年白云笼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咏“雩阳十景”之三“明珠吐辉”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十里珍珠串,蛟龙则亮形。

终结黑暗道,江畔夜光明。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明珠吐辉:位于县城西五十华里名叫“峡山”,又叫 “夜光山”,又被称为“十里河排”的贡江河畔。据《南康记》载:“夜光遥见若火,溯流十里至于蛟窟而没。”每到夜间人静,从远处望去,沿江可以看见一道熊熊火光,宛如一串闪闪发亮的明珠,沿着蜿蜒曲折的河岸缓缓流去,一直流到一个蛟龙洞口才隐隐逝去。

咏“雩阳十景”之四“鸡唱晓烟”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鸡唱千家醒,炊烟万户熏。

天明人遇早,相问又一晨。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鸡唱晓烟:县城西南十五里的贡江河边,有石山依岩临水,叫“金鸡山”。石山旁边有个四尺多宽的岩洞,洞口有块圆石挡着。相传有金鸡出入栖息,每天啼晨报晓。人们听到啼声,纷纷起床做饭,到处升起缕缕炊烟。

咏“雩阳十景”之五“梁仙古桧”

作者:袁瑱博

梁仙攀桧跃,得道做天人。

无欲贪权贵,逍遥自在身。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梁仙古桧:县城南二十里处有座山俗称“北斗山”。相传山上有个叫梁真人的道人,皇帝派了使者召他进京,不愿入世的他借款待使者之机,拔了一株桧树栽在锅灶旁,桧树刹时就长得高耸入云,他纵身一跃沿树梢上天了。

咏“雩阳十景”之六“乌石沙图”

作者:袁瑱博

乌石沙洲玉,今消改日来。

画工空手笔,天物促花开。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乌石沙图:在县城近郊的麻油坑至里泗村称为乌石背的河流中间,有块丈余的小洲,铺着玉屑般的白沙有人把小洲铲掉,过不了几天,它又重新浮出,状如原样。沙洲常浮现出天文挂画,山川鸟兽,树木花草,城廓宫室,世人称之为“乌石沙图”。

咏“雩阳十景”之七“吴僧翠竹”

作者:袁瑱博

明觉既清流,吴僧正果修。

竹林生翠意,缘在衍千秋。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吴僧翠竹:相传宋代县南郊建有“明觉寺”,(僧伽院)由吴僧伽和尚住持,吴僧伽圆寂不久,从他床底长出一丛翠竹,又蔓生到园里,成为一片竹林。这就是传说的“吴僧翠竹”。

咏“雩阳十景”之八“龙门夜雨”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风雨不蹉跎,时来唱凯歌。

龙门发巨响,子弟又登科。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龙门夜雨:龙门石在县城东北贡江边。薄暮时分,江面开始浮现浓郁紫气,濛润如雨。这就是“龙门夜雨”。每逢大比之年,龙门石会发出巨响,俗称“龙门开”,预兆科试必有夺魁人物。

咏“雩阳十景”之九“川江夜月”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尽沐山江色,城乡古月升。

春秋情涌处,合意照征程!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川江夜月:“紫阳观”外的贡江河里有一沙洲,把河水分隔为南北二流。相传每逢月亮初升的时候,月亮在南北二流各有一个;随着月亮升高,最后复合为一。

咏“雩阳十景”之十“紫阳甘泉”

(中华新韵)

作者:袁瑱博

胜却紫阳人,甘泉润口春。

芬芳留未匿,饮誉久传闻。

袁瑱博(袁小满)2016年12月8日

作于江西于都

紫阳甘泉:位于县城东门外,有座寺院“清华道院”,为隋代创建,后改名为“紫阳观”,相传寺内有一清泉,用来酿酒烹茶,可口味美,且隔日不馊。因此,“紫阳甘泉”又称为“隔日灵泉”。

注: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区,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总面积2893平方千米,辖9个镇、14个乡,户籍总人口111.5万人。县政府驻贡江镇 。境内属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2019年3月,于都县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为“于都”。于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营分设阳都县(280年改宁都县)。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乡分设安远县。五代时分设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将瑞金监升为瑞金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设会昌县。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1949年于都解放。先后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行政公署、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

于都是人口大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客家习俗精彩纷繁,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批准纳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县城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等文化设施和采茶剧团;地方剧主要有赣南采茶戏,主要传统戏有《南山耕田》、《王三卖肉》、《才郎别店》、《妹子》、《补皮鞋》等,改革开放初期县采茶剧团排演的《茶童戏主》盛演不衰,后拍摄成同名戏曲艺术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的。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的唢呐曲牌众多,仅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在唢呐手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于都全县有1000多名。1993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

于都客家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传说中的金公寿诞日,是于都寒信峡举办水府庙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寒信峡游人最多最热闹的一天。一到这时,十里八乡几个县甚至外省许多客家人都会来到寒信参加水府庙会。

于都甑笊舞,因手拿'甑笊’(一种用竹子做成的,用于刷洗锅的工具,一种在于都比较普遍的客家物品),又唱又跳而得名,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一民间舞蹈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