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与实验室技术的本质差异
今天,黑龙江华腾生物的技术总监小王发信息给我,谈到某种号称防护性极好的设备,说液体菌种做黑木耳,培养室用这东西,袋子窝口不必加棉塞(海绵塞)。小王让我分析判断一下这个东西能不能使用。
当然,我会从原理开始考虑,首先,这个东西应该是能够净化或者消毒空气的,否则就说不过去了。这个消毒或者净化的机理在没有看到样机和说明书的情况下,我们先不谈。但其效率就必须谈了,即一台机能够管多大空间(通常用体积表述,由于培养室高度差异不是太大,用面积表述也可以,但精确度就差些)。
当时小王认为不管用的理由是担心效率不够,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效率不够无非是增加机台数字的问题,我担心的是小概率的大问题出现。
由此延伸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原理相同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和大生产技术的差异在哪里?
当然第一个差异是目标,那就是实验室技术目标是探索技术多元化方法和各种技术优化方法的,是研究的结果;而生产技术首先是保障稳定可靠的平均水平以上的运行,以应对经济效益产生和市场供应平衡,是应用的优选。
这个差异决定了最新技术不一定是最佳技术,这涉及到旧有条件的折旧损失和技术条件改造成本,同时涉及到新技术的难度带来的风险。
如果连运行成本都增加到效益的增加抵消不了,即使这个技术有很大的先进性,那么同样也是没有生产应用价值的,这样的技术就永远只能属于实验室技术。
技术的生产应用是要综合各个因素来选择的,而实验室技术则往往是单因子的,上述例子里面,小王另外做出了一个判断:由于不加棉塞,水分散失加强,长时间培养造成失水问题,影响到黑木耳出芽时期的脱壁问题,会构成木耳憋袋。很多人无法想象南方长棒黑木耳生产为什么一直不脱外袋,其实道理也一样的。这算是第二个差异!
但有些人在黑木耳生产过程里,制种也不脱外袋,这个就相当荒唐了,这种死套,会使得菌丝体脆弱(缺氧问题),接种后掉种死孔的情况严重化。
实验室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另一个差异,就是目标差异衍生的保障性要求。关于这个事情,我们用一个表格来看:
“×”代表不可选择,“△”代表可以选择,“▲”代表最佳选择,“○”代表无法避免,“●”代表理想状态。
从这个表格看,实验室技术包括“×2”“×4”以及其他不属于“×”的全部选项,而生产技术主要在“△”和“▲”之间选择,“●”虽然好,但未必能够做到效益最大化。“○”大体上是由不得人的意外,基本上也就无所谓选择与否。
问题发生的概率,在技术实现上主要受制于硬件基础,其中包括设施和设备两块,从大概率到小概率,设施的作用是主要的,从小概率到极低概率,则设备作用是主要的。从基础成本看,大概率最低,小概率次之,极低概率最昂贵。但这样说的前提,是管理和操作人员都具备正常水平,这属于软件,软件如果不行,硬件就没有什么很大意义,但软件再好,硬件的功效都无法掩盖,所以,不必要拿硬件外的因素加入来谈。
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设备设施的缺陷属性。有较好的培养环境不用棉塞,虽然出问题的总概率没什么变化,但出大问题的概率以及将小问题演化为大问题的概率却会增加。过去我关于非可溶性灭菌助剂使用的评论,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则的。
上述例子显然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用棉塞的情况下,大问题乃至严重问题的概率会升高,所以,即使他可能有一定的节约,也不可取。而使用棉塞的话,它降低问题发生概率的能力又不显著,同样不可取。
基于上述分析,关于该设备的生产应用选择,对于我这样的老鸟来说,肯定直接否定,否定的理由不是他不存在效果,而是他不属于生产应用的选项。小王虽然年轻,但在企业里摸爬滚打,已经开始养成这种选择思考习惯了,恰好有一只老鸟可以讨论,何乐而不为?所以,可以恭喜小王,生产原则的思维越来越成熟了。
很多老农民式高手,为什么折戟于工厂化方法?就是对这样的选择缺乏概念,不知道实验室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差异所在。同样,一些所谓的“有经验”的工厂化生产技术人员,缺乏大生产思维的时候,总是或早或晚将事情搞得老板受不了,还觉得委屈,其实一点都不冤枉。
之外,老板干预技术的,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样的思维缺失,知道一点点程序就觉得全懂了。至于会选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而不是挑选“有脑筋的”技术员,也是老板在同样的思维缺失下的一种常见错误。
生产中的革新,只能是极其小心的,控制总量的,逐步的引入新技术,而不是动辄全面推动改变,这种一下子就推动的改变,极易酿成大祸。所以,如果现实里技术员主张这样的行为,老板就要警惕,反过来,老板这样要求,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劝阻。不久前,一个贵州的基地又打算上液体菌种做香菇,他们的顾问和我沟通后,我们都是一力反对,不为别的,千万不能冒巨额风险去从事大生产!
我们的反对能不能有效,还有得看了。
设备设施研发乃至设计人员,都需要具备这样的思维,某号称中国食用菌设施第一集成商的老板有一次和我讨论大培养室和小培养室的问题,令我从此对他嗤之以鼻,中国菌业有钱有名气却不懂得技术原理的大有人在。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老板读者和从事技术服务工作的人认真阅读并理解,也值得打赏一块钱,我要通过这个数据看看有多少人感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