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大高原淡水湖变迁史曾三次干涸见底20年“长”大五倍!
尕海,甘肃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来尕海的时候正值七月,这是尕海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处雪山巍峨,水天一色,水鸟掠过,和谐宁静,让人心旷神怡。
可是,当地的牧民告诉我,眼前这个碧波荡漾的尕海,曾被干涸成一个硕大的沙坑,地表裸露,周边草场沙化严重,让人忧心忡忡。与我眼前的尕海,有着天壤之别。这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尕(ga)海,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尕海乡。尕海及其周边的尕海湿地,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主要发源地,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水源涵养地,被誉“黄河蓄水池”。 因此,保护尕海湿地,非常重要。
尕海距离碌曲县城50公里,距赫赫有名的朗木寺景区40公里,四面环山,发源于南山郭尔莽梁的琼木旦曲、翁尼曲、多木且曲三条河流注入后,与地下泉水成为尕海湖永不枯竭的源泉。
尕海湖面海拔为3480米,湖呈椭圆形,平均水深为1-2米,最深处约5米。湖周围发育大片沼泽、若干小湖以及成片的湿地。
尕海湖,曾几时,烟波浩渺,如诗如画。勤劳善良的藏族牧民们,世世代代在湖畔快乐地生活着。他们信仰藏传佛教,用身体丈量土地,用信仰打败困难。
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过度放牧,草地资源被过度利用,植被覆盖率下降,降水量锐减、蒸发量增加,江河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尕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地表裸露,草场沙化,地下水下降严重,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湿地萎缩。
尕海湖曾在1995、1997、2000年三次出现干涸。其中,2000年的干涸最为严重。当时湖区变成一个硕大的沙坑,干涸持续了2个多月。湖内的生物遭遇灭顶之灾,生活在湖边的牧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人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自2000年起,一场拯救尕海、保护湿地的行动悄然展开。
为了保证尕海的水源,国家投入巨资筑坝引水,在尕海湖出水口修筑长174米的梯形拦水坝抬高水位,扩大水面面积,修建长达4 .7公里的引水渠,将尕海附近忠曲河的河水引入湖区。政府新修了长达60公里的尕秀-玛曲新公路,取代了原先从保护区经过的老公路,只为给湖畔的鸟儿们营造祥和宁静的环境。
世代居住在湖畔的牧民们,非常支持配合政府的治理,他们搬到了统一的安置点。湖畔原有一所尕海小学,也进行了整体搬迁。政府还对尕海湖增加了长达4000米的围栏,同时配合围栏育草、全面禁牧、禁止采挖药材等一系列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湖区周围的湿地。
经过19年的治理,尕海湖区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尕海湖面积由2000年第一次湿地调查的485公顷,今年已恢复到2400公顷,面积是原来的5倍。尕海湿地的面积由2000年第一次湿地调查的30000公顷,增至57846公顷,达到历史之最。尕海的蓄湖和调节气候的能力大大增强,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量增加,草地的水源涵养和固土能力增强。
如今的尕海,烟波浩渺,水草茂密,已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鸟类种数达222种3万多只。每年3月和11月,会有许多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和繁殖,其中不乏黑天鹅、白鹭、雁鸭、黑颈鹤、黑鹳等珍稀鸟类。
1998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尕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11月,尕海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9月成功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全世界第1975块、全国第41块、甘肃省第1块国际重要湿地。
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