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校额到校一夜之间火了?
这两天一个校额到校的政策让上海的家长群炸群了。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校额到校。这是指中考录取的时候,各行政区的牛校单独拿出一部分名额,分配到原本可以报考该校的各个普通公立初中校,每所普通公办初中的孩子,除了报名统招的跟全区孩子比拼的中考志愿以外,可以有一个专属的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立志愿,也就是在这个志愿池子里,只要比本校的同学成绩好,就可以被录取。
早在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就下发关于校额到校的文件,要求从2018年开始,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分配比例从2018级开始不低于60%,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把这个比例提高到了70%。
一个关键问题:名额怎么分配?
浙江的主要分配依据很明确:根据学校人数。比如某牛校一届招1000个初中生,然后区内有三所初中,分别是有500、700、800毕业生,那么按照校额到校的要求,要拿出600个名额分配给三所学校,一平均基本上就按照150、210、240的名额分配给这三所学校,剩下的400然后再拿出来考。
换句话说,本来你要考这个牛校,必须是进前1000,现在只要进本校前30%就行了,从全区竞争变成本校竞争。
而且,这个政策还提到一点:要向农村学校倾斜。也就是说,如果前面例子里提到的500个毕业生的初中属于农村中学,那么可能最后拿到的名额会是180个。
因此,这种政策之下,哪类学校最有优势呢?理论上,重点高中多的区里位于农村的学生数多的办学质量较差的中学就占了大便宜,说是劫富济贫一点不为过。
当前教育资源向头部学校集中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优质初中的办学实力已经明显甩开了一般初中。为了挤过这条门槛,高额的补课费以及学费成了一般家庭沉重的负担,无形中利用经济手段把人进行了分层。
教育可以分层而且也应该分层,但是你要把人分层了而且是用钱把人分层了这哪行,别忘了咱们国家性质!所以出台的公民同招就是要把教育资源平均,包括留民办学校就不能要事业编,都是为了让优质师资回归公办体系。
校额到校的政策可以作为公民同招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把公办之间的差距再弄的小一些。因为公立初中有学区房的概念,对于那些原来考不进现在摇不进民办初中的家长,学区房是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些有优良传统的公立初中也都是追捧的对象,现在校额到校,很多家长就会考虑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去一些质量一般但是人数多最好还在农村的初中抢名额他不香么?
所以对于浙江来说,这个政策理论上是可以缓解学区房疯涨的,但是实际上买学区房的本身就是买的金融产品,只要有接棒的就能一直玩,实际效果到底咋样就不知道,因为你指望所有人理性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韭菜这一茬茬的,什么时候你见它断过呢?
很多时候浙江的教育政策都是领先全国的,前几年高考赋分制现在也全国推广了,所以虽然有些政策还没有在你们地区实行,但是浙江就是风向标,提早研究起来不吃亏。
再来说上海的校额到校,这就有魔都特色了。
和浙江的政策相比,上海由于其直辖市的身份,所以还有个到区的环节:也就是市属重点高中在向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区县进行教育扶贫,保证那些相对偏远以及教育水平较弱的区县也能有比以往更多的考生考入市重点中学。
所以这个政策看起来对上海的学区房的影响可能比公民同招更大。因为摇号、分班等环节总是有操作空间或者想象的操作空间的,但是名额到区到校那是实打实的,因此必然会造成一些教育强区的边缘学生会向弱区流动,理论上对于当前热门的学区房是利空,对于那些人数较多但是办学质量一般的初中对口的学区房反而是大利好。
教育公平四个字是大势所趋,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肯定会有所反复,甚至有短时间复辟的可能。不过从各种政策的指向看,目标非常明确,如果公民同招和校额到校效果不明显,那么后续仍然会有政策,这点毫无疑问。
这个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应该不会立竿见影,毕竟那么多房地产商利益相关,一定会讲出各种故事来告诉你学区房继续上涨的n个理由,但是这个政策如果坚持执行下去的话,生源一定会向洼地流动,而生源动了,好学校就难以为继,学区房的神化自然就破灭了。从长远看,对抑制学区房价一定是有效果的。
永远不要低估决策层的决心。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