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佩索阿曾经说过:“我认为,我深刻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用感觉去思考,而我用思考去感觉。”于是,在他的《斜雨》《牧羊人》等等诗作中,都看到了“思考”支配着“感觉”的影子,感受到了那个虚幻的、强大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每个人写诗的方式方法都是不同的,一首诗篇的浑然天成,融合的是诗人独特的才情和精神世界的反映,包含但不仅限于看到的、听到的、联想到的、描述到的、修辞到的等内容。而佩索阿的诗歌理论“用思考去感觉”的哲学意义,正是人与自然的角色转换,相互融洽,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后来我又听到著名诗人褚佩荣老师说:“有人问我诗歌写作该具有哪些重要素材,我的回答是想象力、表达力和入世之心。”当我们把两者结合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自己不再单单是“自己”,诗作的中轴线更加清晰,幻化出的意境和真实的世界更加紧密相连,每一行文字后面的寓意不单纯是刻意作出的“猜字游戏”,我们用各个不同角度去看待各个不同东西,从而产生的修辞出现了更加强烈的穿透力。当然,即便是“出其不意”比“按部就班”来的精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需要服从具体形象的事件或者环境的,不论是放大或者缩小自己的视野,都要拥有一颗入世之心,从生活的底层攀升到“意境”的高度。
请欣赏下面两首精彩的诗作和诗评。
主持人:王武臣
路垚赏析:以石头作为意象,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石头坚硬,对所隐喻的事物也是褒贬不一,通常都是作者以物喻人,以物说事,借以达到一定的抒发感怀目的。本诗中诗人以石头为意象,既点出了困扰人们生活中的痼疾,“比如孤独/病痛/贫困/乃至死亡/它们像一块块石头/堆砌着人间的空寂与苦难”,又进而影射那些僵化的思维,面对困难不是寻求解决困扰的钥匙,而是选择与问题对峙,颇有些意气用事的冲动行为。看得出诗人心境是明了的,是有感而发的。这些困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痼疾,固然是令人郁闷和伤感的,然而,摆在眼前有不同的选择,是选择受困于这些羁绊而被束缚,或是选择对峙,或是其它更有效之法。其实诗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站在更高处,看得更远。“我必须接近更高的阳光/去打开一条河流生锈的部分/让发光的事物/在体内穿过黑暗/抵达心灵的属地”,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心中郁闷托出,而不是像“有些顽固的思想/却依旧坚硬/它们选择与石块对峙”。此刻,诗人的心境全然释放,心灵之窗被打开,也使人看到事物的矛盾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随着时光的推移,终能体现其本质所然,正如诗的结尾所述“听时间流水/洗劫执念里残存的疑惑”,诗人坦露心声,也让诗的意境达到升华。全诗语言朴实,有意境,有高度,平实中透着幽远的追索。诗评人简介:路垚,江苏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当代诗歌地理》《安徽诗歌》《山东诗歌》等平台。诗观:用心声去追索诗的远方。喻凤鸣赏析:初读作者这首《变迁》,脑海里不由自主弹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彼此相隔朝代甚远,但在诗意的相逢里,却又如此的近。同样是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及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于久客异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在记忆的深处啮啃。正如作者第一节中,把“乡情”比作“井”、“月亮”隐喻“岁月”,通过“枯竭”“走远”“盛满”这一连串饱含深情的词语,把这种难舍离的故乡情结用欲拒还迎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既深情、饱满,又真实。“裹着记忆走远了”,“记忆”真的“走远了”吗?没有!“空井,盛满悄无声息的过往”,它依旧在心底最深处掩藏、荡漾。感情回环,弹力十足,足见作者文笔流畅、功底深厚。第二、三节,通过“老”“少”的对比,更突出作者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难以平静的心绪:“头染白霜的人/颤巍巍,拐杖在井口旁/喃喃自语”,记忆的深泉再一次喷薄而出:“咣当咣当,斑驳的旧时光/在回响”……从诗歌技巧上讲,既拉伸时间的宽度,又夯实了诗意的厚度,为结尾作好了层层递进的铺垫。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逻辑通顺,读起来畅达,不磕碜,读后能让人若有所思或耐人寻味。这首诗毋庸置疑是具备以上特点的。且作者基本功扎实,用词精准,如“颤巍巍”“喃喃自语”上下连贯,让一个久别故乡游子的心、神、貌在两个词语里概全。第三节,从儿时的顽皮着笔:“往井里扔下好奇”,一般人会扔下“石子”,而作者却用描述(好奇),而不用陈述(石子),大大提升诗歌的意境。同样的手法在最后一节也运用自如:“回荡的捣衣声,让村庄失眠”,“失眠”的本是回乡的游子,是人,而不是“村庄”,但作者用“村庄”来作载体,显然,后者更有感染力!“咣当咣当”“捣衣声”等词语极富生活情趣,且有代入感。无论故乡如何变迁,但心里的故乡始终还是初见的深恋,结尾再一次把思乡的感情浪潮推了又推。整首诗感情自然,语言朴实、凝练,接地气!细细品读,诗语诗境宛如摘下墙头的那把旧马头琴,每拉一下,心就跟着弦颤抖一次……诗评人简介:枫茗,实名喻凤鸣,湖北竹山人,作品散见《鸭绿江》《长江诗歌》《青春诗刊》《北方诗歌报》等纸刊和网络平台,诗观:以至简诠释至真、至善、至美,诗意地生活。
02
编者按:乡愁,是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经常创作的主题,最早出现在《诗经.河广》中的乡愁,和我们今日所表达的乡愁,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
诗经.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人们往往沿用着“美酒、明月、古道、深秋……”这一系列的意境,渲染成自己浓郁的思乡情,越想越愁。乡愁,犹如一杯甘醇浓香的老酒,裹挟着丝丝缕缕的时光味道,在记忆深处静静停留;又像悠长静辟的阡陌小径,参杂着清清淡淡的泥土香味,在深情款款中缠绕深幽。
即便每一个人眼中的故乡都不同,每个人的作品也不同,但故乡是人的根基,是灵魂的归处,不管走到那里,对故乡和亲人思念着的淡淡哀愁,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去寻觅。
请欣赏下面两篇关于乡愁的精彩诗作和诗评。
主持人:王武臣
诗友冯克友的新诗《乡愁》短小而精干,小篇幅,大容量,读来牵心扯肺令人心动!诗人选取元霄节万家团圆人心思家的特定时境,将自己置于背井离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者的角色,生发出触人痛点的离情别愁,让整首诗盈溢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调,不是悲情地渲泄,而是乡愁地渲染。“故乡仅局限于想象/元霄节的烟火紧急升空后/乡愁被再次放大”,元霄节本来就思乡思亲,好想回家与亲人团聚,却身在异乡难以遂愿,一股乡愁从心底冒出,不料突炫一道升空烟火更让乡愁扩展放大。既含悲情,又不无浪漫。“异乡的月亮/被我无辜赖上”,且把他乡当故乡,此时明月照故乡。无限乡愁赖上天的月亮肯定不对!故诗人用上“无辜”二字,使乡愁变得生动鲜活且极具感染力!“我是一条/背井离乡的鱼”,元霄节不能与家人团圆相聚怪不得谁,凭添乡愁只能怪自己是一条从故乡游出来的“鱼”。并且“一直游到了深水区/故乡时常浮上夜的水面/叼食着我的目光”。乡愁的渲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现实境况所决定的。“我唯一能做的/是给现实俯首称臣”!把乡愁的现实根源呈显给读者,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又深化了乡愁的诗意内涵,给读者营造出感同身受的效果。诗评人简介:田德清,笔名田边。《中国乡村》认证作家,《齐鲁文学》签约诗人。著有《知了集》,作品散见《世界诗歌网》《中国乡村》《楚文学》《東坡文艺》等数十家微刊和纸刊。诗观:诗是自然与社会碰撞心灵的宠儿。这首《乡愁》写的小有情调,这类题材古往今来写的也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余光中所写的《乡愁》一诗,具有以往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望而怯步,无法企及,一般的诗家已不敢再去触碰类似这样的,与大师相媲美的题材。而眼前这首《乡愁》,作者用笔让人眼前一亮,读来感到诗味浓浓,且很有情趣和张力,让一首小诗充满着四射的活力。作者在构思上,并没有流于空泛的抒情中,而是有选择的表达,在意象撷取上选取了“月亮”和“鱼”这两种,既让人感到思乡的联想,又让人体会到远离故乡的思念情怀。诗中作者的思乡情感也是采取递增的,由开篇的“仅局限于想象”,到“元宵节/乡愁被再次放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此刻,内心的思乡情感急剧上升过程,月是故乡明,这是凝聚了千百年来共同的思乡情怀,从李白的著名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对故乡寄予了深深的思念情怀,而“月亮”是古今文人雅士抒发思乡情感的最好的意象,被广泛引用。作者接下来又以“我是一条背井离乡的鱼”作为意象来比喻,更让人看到游子远离故乡,但思乡之情从未忘怀的情景,“故乡时常浮上夜的水面/叼食着我的目光”。结尾一句“我唯一能做的/是给现实俯首称臣”,也彰显了作者眼下不能归乡的无奈之举。诗虽短小,但诗味浓浓,唯一不足的是第一人称“我”用的较多,如换成意象词效果会更好。诗评人简介:路垚,江苏人,作品散见《当代诗歌地理》《山东诗歌》等平台和期刊。诗观:用心声去追索诗的远方。本期主持:王武臣,现任齐鲁福建文学社诗评员。
本期审编:刘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