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德乃兴 美哉德兴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德兴,以此得名。

这是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山城,人口仅有30万余。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小城虽小,却独得上天垂爱,山水丰满,资源丰富,人文丰盛,底蕴丰厚。

有山。德兴境内群山连绵,怀玉山脉与白际山脉贯穿全市,放眼望去,东西南北皆是山。穹隆崔巍、连绵不绝的叠幛峰峦,形似巨龙背脊,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城是山的眼眸,山是城的脊梁。因为有山,德兴看起来是那么的器宇轩昂。

有水。全年降水量近2000毫米,属于降水充沛的湿润地区。洎水河穿城而过,凤凰湖温润恬静,观音瀑日夜奔流,还有大茅山深处的山泉、深潭、溪流,时而迂回躲闪,时而欢腾跳跃,清莹澄碧,静水流深。因为多水,小城显得妩媚而迷人。

有林。德兴森林覆盖率76%,是中国最早的“百强”林业县和科技兴林试点县之一。走进德兴,处处皆林,满眼是绿。特别是如美玉般的大茅山,“千峰倚空碧,万嶂碍于云”,森林覆盖率高达97%,还有一大片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林木繁茂,古藤缠道,为德兴增色不少。

有矿。德兴因矿而兴,南北朝开始采银,隋朝开始采铜,北宋开始采金,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已探明储量并开发的矿产30多种,年产铜居中国之首,年产黄金居江南之首。那些隐于山野、埋于土中的矿产,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延续千年繁华,造福万众子民。

有工。德兴人张潜,天资聪颖,博通方技,根据前人留下的湿法炼铜书籍,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胆水浸铜技术,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领先了世界四百多年。而土生土长的张潜,也由当时的“农民科学家”,一举跃升为湿法炼铜鼻祖。德兴人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培养出一代代冶炼领域的高级“工匠”,为冶炼技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有文。城中有座聚远楼,宋熙宁年间邑人余仕隆出资兴建。宋元丰七年,苏东坡送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时登上聚远楼,写下了“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的名篇。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特赐聚远楼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一时名士云集,黄庭坚、马廷鸾、赵孟頫等纷纷登楼赋诗,聚远楼闻名遐迩,成为德兴的文化地标。

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无法一一枚举。比如有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避难隐居的历史典故,有八仙之一铁拐李云游凤凰湖的传说故事,有黄巢起义军在这里屯兵休整的悠悠往事,有方志敏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印记……这些,为德兴的历史人文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

然而,这块蕴含了如此多山水风光宝藏的地方,并没有取与这些有关的名字,而是以德命名,足见“有德”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分量。公元938年,南唐皇帝李昇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命名当时的邓公场为德兴县名,也许那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财富和道德的关系,以德聚财,方能兴旺久远。

如此“天赋异禀”的德兴,却碍于大山隔阻,困于交通不便,像一个静静的“美男子”,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幸好,伴随着中国高铁向偏远城镇的延伸,偏居一隅的山城德兴迎来了合福高铁,从“地无寸铁”一步跨入高铁时代,开启了一扇风驰电掣的发展之门。

在合福高铁开通运营一周年之际,有幸走进德兴,领略山水风光,感受人文气息,描摹高铁新景。相信,伴随着“高铁红利”的陆续释放,小城德兴揭开神秘面纱,将更加落落大方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