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眼镜上了315,骗人的是蓝光还是眼镜?

酷玩实验室

一个说人话的科技频道03-18 07:19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前几天,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提出“把视力纳入教育机构考核”,并呼吁家长要“跟在乎孩子分数一样得在乎孩子的视力”。

  这让人想起两年前杭州三墩小学的“两眼视力低于5.0不能评三好学生”的新闻,当时一度也掀起了一片舆论哗然。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之所以关于近视的问题反复被提起,是因为中国的近视问题,远比大家想得要严峻得多。

  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已经达到了6亿人。

  到了2020年,情况更加严重了。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5岁以上的近视患病率在51%左右。

  7亿,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全球14亿近视人口中,一半在中国。

  也意味着,中国一半人都是近视眼。

  这其中,青少年更是近视的重灾区——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0%,小学生的近视率接近40%,就连6岁儿童,近视率也达到了15%。

  中国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多年都是世界第一。

  戴眼镜曾经是“知识分子”的象征,在现在,它几乎是中国学生的标配。10米以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莫辩,吃火锅眼镜上全是雾,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痛。

  《国际眼科杂志》对青少年近视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高近视率,源自于此阶段孩子的眼球正处于发育高峰期,但负担过大的学业和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导了致眼球发育的“畸形”,从而使近视患病率猛增。

  疫情的居家隔离假期,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据广西视光中心视光科主任医师蓝方方介绍,从疫情开始,医院门诊工作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周末可以达到600-800人次,大部分孩子是视力下降,有些不戴眼镜的孩子疫情后近视,最多的增长了200度。

  不要以为近视仅仅是多了副眼镜那么简单。

  近年来,致盲性疾病已经从感染性疾病(如角膜炎),转为了青光眼、糖尿病和高度近视眼。

  在亚洲东部,高度近视更是已经是造成中度重度视力损害及失明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白内障。

  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等致盲病变的风险越高,未来生活质量也越差。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家长当然不会不重视。

  01

  为了预防近视,中国父母也是拼了。

  枸杞、猪肝、鱼眼、胡萝卜….这些食材我们从小到大都被家长安利了无数次。

  食疗滋补、按摩针灸、加热拉伸……这些偏方在全国各地都轮番火了好几遍。

  就连带有谐音的食物也不会放过——必须用龙眼核,没有核则效果减半。

  但事实上,这些治疗方法多数情况下只是图个自我安慰。偏方们并不能让已经拉长的眼轴缩短,更不可能“降低度数”、“恢复正常视力”。

  但骗子们不服输,还发明了一些新式家务,披着增进亲子关系的剥毛豆项目,也号称可以预防近视。

  “一年级的孩子手指力量不够,握不住笔,常常越握越低,写字时就要歪着头,容易影响视力,而剥毛豆可以锻炼手指小肌肉群,握笔姿势”。

  剥了半个月毛豆以后,家长反馈说,“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和专注力有所提高”。

  靠剥毛豆治疗近视,除了家里的素菜含量大大增加了……最后还是于事无补。

  更别提流行了半个世纪、普及全国各大中小学的眼保健操,早就被证实是一场骗局。

  靠手在眼周穴位的按摩,既不能缩短眼轴的轴距,还因为手上的细菌接触眼睛造成感染几率上升。

  事实证明,眼保健操最有用的步骤,大概就是开头的那一句指令:闭眼。

  比眼保健操更瘆人的,是曾经还流行过一种“转眼操”,号称坚持3年,800度近视也能根治。

  这个方法据说是个老中医发明出来的,只需要“转眼球,左转25次,右转25次,如果25次不够就做50次,后颈部发胀就说明锻炼到位”。

  于是小朋友们开始不停地翻白眼,犹如一个大型翻白眼比赛现场。

  但看起来简简单单,然而转眼球其实会让人感觉头晕不舒服——因为过度反复转动眼球,会造成肌肉疲劳,而对老年人来说,经常眼球转动还可能造成视网膜撕裂或脱落。

  还有理疗店打着恢复视力的旗号发明了——按摩摘镜大法。

  老师傅用珠子贴了胶布,轮番按眼睛周围的穴位,小孩每次都被按哭不说,按了6次理疗后,去医院一测视力,还加深了300度。

  而且店家不光按眼睛,也有搓耳朵的,甚至号称能一次见效。

  有人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武功绝学应用到了近视治疗,主打意念疗法,称“自然疗愈”。

  怎么治?靠意念。

  具体来说,近视不是眼睛出了问题,而是大脑不想看了,大脑对眼睛启动限制性程序,指挥眼睛看不到……而要“治愈”近视,得先改变意念(???)。

  此外,在治近视的商家那里,近视,不仅是脑子有错,耳朵也有错。

  价值6800元的“视力疗愈耳机”,听8首音乐,便能“治愈近视”,不光有意念,还有五行平衡,你心动不心动?

  02 

  相比这些民间偏方,一些带有“技术”含量的护眼神器就更具有迷惑性。

  量子、离子、中子、质子这些词汇,都被安在了眼镜的前缀上,号称可以科学治眼。

  有一阵子流行过一副“两用”眼镜,镜片分成上下两半,上半边是正常的近视镜片,下半边竟是放大镜,上课看黑板看近视镜片,低头看书时透过下半边的放大镜看。

  上下来回切换,号称能缓解用眼疲劳,治疗近视,一副几千块。

  事实证明,巨款买来的眼镜并没有什么奇效,每时每刻眼前的场景都在大小切换。

  而被商家贴上“抗疲劳抗辐射”标签的防蓝光眼镜,则更是风靡一时。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2-4月“防蓝光眼镜” 的搜索指数,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可谓是疫情期间的王牌流量商品了。

  在被称为“全球每2人戴的眼镜就有1人镜片产自丹阳”的全球最大镜片生产基地江苏丹阳,防蓝光眼镜在复工复产后需求量大增,销售同比增长103%。

  在购物网站上搜索“防蓝光眼镜”,发现销量排名靠前的卖家月售能达到两万至四万。价格最低的只要6.9元,活动期间甚至能达到“首单0.9元”,价格高的则为一千到三千多元不等。

  但就在前几天,央视在315揭秘了蓝光眼镜背后的秘密,称其“缺少科学依据”。

  不少人反映戴上眼镜后看东西会发黄,长时间的视觉色差会带来不适,有头晕的感觉。

  甚至很多人发现虽然戴上了防蓝光眼镜,但还是近视了。

  中消协曾发布的一份配装眼镜比较试验报告显示,一款所谓的“防蓝光镜片”在进行比较试验时被发现蓝光性能超标;武汉市质监局也曾公布对防蓝光眼镜片实施风险监测的抽检结果,在标识为“防蓝光眼镜”的30批次被检样品中,有一半没有防蓝光效果。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电商平台32家企业销售的49个品牌72批次防蓝光眼镜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测发现有1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26.4%。另外,还发现8批次产品无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涉嫌“三无”。

  同时,市面上还有一些防蓝光眼镜阻隔了80%以上的蓝光,但这对眼球反而造成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效果。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主任蔡建奇曾表示,有的“防蓝光眼镜”看上去颜色很黄,但颜色偏黄的高阻断率镜片不但不会保护眼睛,还会造成色偏,加剧视疲劳,甚至还可能增强近视诱发的风险。

  同时,相似功能的防蓝光手机膜也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其价格比普通的手机贴膜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销量还能压过普通贴膜好几倍。

  凭借着一波波猛烈宣传,防蓝光膜一度走上神坛,薄薄一层膜号称具有6倍防蓝光功效。

  为此,还专门有网友做过实验,把市面上几款不同品牌的防蓝光膜,贴手机上做测试,最后和不贴膜的手机做光谱数据的对比,但结果出来的曲线值大致上是一样的。

  这说明了,其实就还是贴了个寂寞。

  那么这个一度带火众多产品的“蓝光”,到底和近视有没有关系呢?

  要知道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蓝光。

  03

  蓝光,普遍存在于自然光和白光中,人眼所看到的自然光线(白光)分别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不同颜色的光谱组成,不同的波长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目前,类似电脑、手机等带有电子屏幕的产品,使用LED等材料制作的显示屏发出的光主要以红、绿、蓝3种颜色为主,且蓝光占了主要部分。

  它的波长约在400-500纳米之间,比起红、绿光,蓝光有更大的能量,能穿透眼球的全部结构。

  而我们的眼球结构,前半部分是调节机制,中间的黄斑部位是看东西最敏感的部位。

  都知道紫外线伤眼,但其实它在我们的角膜和晶状体部分都被吸收了,而蓝光则能穿透前部结构到达眼底部位,损伤眼睛。

  在黑暗的光线下看手机、玩Ipad,时间久了感觉眼睛会流泪,而且觉得视力受到影响,这就是蓝光的慢性损害造成的。

  但话说回来,也并不是所有蓝光都是有危害的。

  对眼睛构成损害最大的蓝光泛指高能短波蓝光HEV光线,波长在415-455纳米之间,假如这部分蓝光占总波段蓝光(400-500nm)的占比超过50%,接触久了就会对人眼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伤,导致近视、白内障以及视网膜的黄斑病变等眼部疾病。

  那么,是否还存在一些科学的办法,能真正消除有害蓝光呢?

  为此,很多电子产商针对开发出了在手机里增加了色温调节功能——比如苹果的Night Shift、三星的蓝光过滤、小米华为的护眼模式,开启之后屏幕会变得稍微泛黄,让人眼睛感觉不那么刺激。

  大厂们做的防蓝光系统,还算是有些作用的。

  它们的原理是通过算法设计,直接将屏幕中415-455nm的蓝光滤除,用这种方式减少色彩中的蓝色分量。

  与此同时,剩下的红色和绿色混合就是黄色,所以画面便呈现出偏黄的色彩。

  这个方法好在,它的确能针对性的大幅降低蓝光,且便于操作,用手指切换一下防蓝光模式就可以。

  但缺点也有,那就是随着色温下降,手机屏幕会产生严重的色差。

  最终反映到我们眼里,就是屏幕黄黄的,且亮度和对比度也随之降低,造成图片和文字的清晰度也受到影响。

  那这么说,除了镀膜反射和软件防蓝光,就没有既能防蓝光又能不损伤画质的方法了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如今这种技术也被科研人员开发了出来。

  它叫光学防蓝光,也称之为硬件防蓝光。

  不同于之前的剔除蓝光,它是采用光谱偏移技术,将415nm-455nm的有害蓝光,搬移到455nm-500nm之间的无害蓝光。

  蓝光比例没有减少,只是被挪动了,因此画面不会偏黄。

  但这个方法也有不完美之处,那就是研发门槛高,成本要比普通屏幕高出不少,所以售价偏贵。

  市面上应用这项技术的产品都售价不菲,同时滥竽充数的假冒产品也层出不穷。

  因此如何分辨出市面上哪些产品才是真正运用了这种光学防蓝光技术,就成了一门难题。

  一般情况下,由于肉眼无法明显辨别,最可靠的方式就是通过是否具备权威认证来辨别。

  例如德国莱茵TÜV,是一家拥有140年历史的权威认证机构,可以对屏幕进行低蓝光、眼部健康、眼部舒适度等多方面严格的护眼认证。

  取得莱茵TÜV认证,就表示该产品通过了严格的测试,符合相关安全要求,消费者可以减少疑虑放心购买。

  目前,国内获得这项认证的品牌并不多,基本上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为主,拿最近的例子来看,华为新推出的协作平板就通过了这项防蓝光技术认证。

  它通过自研的色域增强技术,能在阻隔有害蓝光的同时,做到0偏色,保证屏幕不发黄,既能达到护眼的目的,又能提供舒适的观感。

  从曝光的配置来看,这款大屏还支持防反光、眩光,保证了在强光环境下,屏幕内容依旧可以清晰显示。

  目前在线教育盛行,采用这个平板,可以胜任任何在线课程的展示——视频展示,白板书写,批注模式,同时它还搭配远程双向协作功能,可以一键让屏幕两端的人共享白板,共览同一屏幕内容,实时进行标注、修改,妥妥的可以在家里展开一个直播教室。

  我们酷玩实验室还邀请了颜值超高的小姐姐为我们试用这台平板,发现它不仅可以是个在线教育神器,遇到开远程会议时也相当实用,甚至小姐姐还用它玩起了飞镖….

  在硬核技术的支持之下,我们护眼和效率的问题竟然也能够同时被解决。

  尾声

  当然,不论有多么先进的方法,我们都不应该把它当作是“护身符”,更不能因为有了它们就不节制地用眼。

  归根结底,在使用电子设备时,还是要遵从自然规律。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时期户外强光下活动时间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患近视的风险,并能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的发展。

  户外活动,重在“户外”。

  很多人可能习惯性地把“户外活动”跟“体育锻炼”划上等号。但其实,户外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在室外散步、玩耍、野餐,甚至读书。

  澳洲学者曾对 4000 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结论:只要有花足够长的时间待在户外,就能有效预防近视,无论是不是在运动。

  2019 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刊物《中国体育科技》也发文称:

  大多数研究都指出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户外活动的持续时间是影响近视的重要因素,而不受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

  简单讲,只要孩子不在屋里,而是在太阳底下,甭管干什么,都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

  学界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户外光线对眼睛屈光系统的发育有影响。但这个砝码的机制不是十分明确,还可能与户外光照促进人体维生素 D 的合成、户外环境使眼肌肉放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目前来看,“户外活动”的重要性还未被充分强调:

  体育课依然肆意被侵占,节假日也被五花八门补习班占据,孩子很难得到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根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每天应在日间户外强光下活动至少 2 小时,并保证 1 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

  同时,也应鼓励孩子课间走出教室,去外面走走,家长也该在周末、节假日带孩子去户外玩耍。

  对于孩子们来说,多在外界环境上下功夫,科学用眼,多户外活动、避免“宅”,近视的预防或控制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