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精要:“重心转移”问题
太极拳的「前进、后退、左移、右动」都与「中定」阴阳相济,互为因果,头顶与实腿为一中线下沉,造成一胯沉而浮起另一胯,浮起之胯带动虚膝、虚足成离心弧线外飘,是为中心不动外围动,虚足飘起着地后不动,重心由头顶与实腿之垂直中线,慢慢移往头顶与虚腿之新中线,是为外围不动中心动,同时中心变外围,外围变中心,虚腿变实腿,实腿变虚腿,完成转移。因为身体一边沉而浮起另一边,不必用力去提腿,利用自身体重,用意便能动,不必用力。但一般不明沉浮阴阳之理,用力去压实腿,便不得不用力去提起虚腿,这便是站死了腿。腿本身已经有重量,一松就会沉,不必再用力去加重,用力去压,重上加重,不是「双重」是甚么。
正确方法,是要习惯用精神、用想像力,告诉自己这是实腿。腿有中心,想像由中心向外围饱满松开,身体重量自然会集中于实腿而浮起虚腿,是为精神贯注,达到又松又沉,又沉又浮的相济效果。如果误解「沉」是把全身压在实腿,是有阴无阳,是站死,是「双重」,必定滞而不活。
什么是「双重则滞」
拳谱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有数点要注意,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稍有用力即是不对,要用想像,以想像指挥动作,想像驱动不了身体便不要动,一动便是用力。
例如起手,是身沉而飘起肩,再飘起肘,再腕,节节贯串如波浪之势,是以想像驱动,想像驱不动而稍加一点力把手抬起,则势断不能贯串,原则错了,已经不是太极拳。要「立如秤准」,设想自已是个天秤,由头顶至足为秤柱,要中正,想像下重上轻则自然中正,但不能用力往上顶,更不要往下蹲,人体本身的重量,是多少便有多少,下蹲不会加重,意想头顶悬起,上愈轻则下愈重,能设想头顶升起,带领到足如踏水面更好,反正地心吸力自会令身体沉,上升下沉自然轻重相济,脚不踏死,靠上升来下沉,能下重上轻,就是双足踏地也不双重。
有了中正不动的中柱,两胯便可如秤臂摆动,偏沉左胯则升起右胯,右胯通过背、胸,升起右肩、而肘、而腕,升尽则沉,反过来升起左胯,左肩、肘、腕则随左胯贯串升起,交替活动如单车之脚踏,往复循环。困难之处是脊椎到盘骨便分开成两腿,两腿中间要成一中柱,但两胯又要偏沉则随,这不是我们日常的习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做到,训练过程是把错误不断修正,到做好为止,练习初期,错多于对,有错要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