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种修行

因了一句入了心的“君子远庖厨”,便觉得厨房与吃是入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曾振振有词地忿老娘,“一辈子系着围裙围着锅台转,有啥意思⊙_⊙?”老娘笑着说,“娃儿,人活一世,不就是个吃吗?你会懂的。”也许很晚熟(插句题外话,最近读莫言的《晚熟的人》也很有感触,有兴趣的不妨一读,对晚熟也重新有了体会。),等到明白老娘说的时,半生已过。
还是孩儿的一句,“你也这么大了,真的该学做饭了。”于是跌跌撞撞,笨手笨脚地学起来,也总算明白,人不能总活在书本里,人间的烟火,才是最慰藉人心,疗养创伤,能让人体会幸福的。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认真地对待一饭一粥,真的是一种修行。
当一个人与生活和解,才不至于急煞煞慌张张,才可以有“从前慢”的节奏,去认认真真做顿饭,慢慢地咀嚼,才真正体会到《朱子家训》里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有人说,识人,最容易的就是吃相。原来不懂,自从懂得了吃,便明白了,所以也渐渐学会了在餐桌上去观察一个人。吃相,即人品,一个人的吃相就是他内在品质的体现。大概学会吃,就学会做人了吧!
见过国外的绅士,吃东西时的那种不贪,优雅,小心,使此后再胡吃海塞,不管不顾时,想起之前的经历,就会对自己有要求,知收敛,也许表现最好的自己,不是从服饰开始,而是举止言谈,最直接的就是吃相。
吃,教会人的除了用心,就是不贪,不过。“惜福”,先从珍惜吃的开始。原来有位领导,饭前要先自己去打胰岛素,貌似很麻烦也很痛苦,大家好奇病的起因,自己倒很自嘲地说,“年轻的时候去地方当领导,小时候缺吃少穿的不足全补上了,所以不知节制,胡吃海塞,大鱼大肉,吃了没两年,血糖就居高不下了,吃药也不行了,只好打针💉。”就突然间觉得,人生要有所节制这一点,大概是吃教会你的。
记得于娟在她的《为啥是我得癌症?》一文中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当然癌症不会平白无故找上一个人,它是各种综合因素的合力,但在此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吃,除了暴饮暴食,嗜荤如命,就是她吃了很多不该吃的东西,“基于很多客观原因,比方老爹是厨子之类的优越条件,我吃过很多不该吃的东西,不完全统计,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每次看到这段的时候,就会想,人并不是比其他动物高贵,有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坚决不能吃,如果只顾着满足口腹之欲,就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好像各种的宗教都有通过对简单的吃来宣传教义的做法,将浅显的道理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深入人心。
基督教在吃饭之前,有一个祷告,“谢饭”,感谢耶稣,祷词的大意是:亲爱的阿爸天父,感谢你为我创造这些食物,并将这些食物赐给我!求你祝福并洁净这些食物,使我吃了身体健康、灵性活泼,让我能享受你的恩典并见证你的名!同时也求你记念那些贫穷的人,让他们在你的恩典和慈爱中也得以饱足。
伊斯兰教的教义里也有一段,大意就是掉在地上的食物一定要把它捡起来,将脏了的部分冲洗之后再把它吃掉,总之不能浪费。这是真主的旨意。
道教也教人珍惜食物,甚至是少食辟谷。道教教化人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种食物,敬畏农民兄弟辛辛苦苦的劳作,浪费就是大不敬,尊重他人就是爱护自己的名誉。
佛教里关于珍惜食物的典籍也很多。有个简单的故事是说,一位小和尚碗里剩下一粒米,他的师父用筷子敲其头说:“你有多大的福报,敢剩米粒?”佛祖教导:“一粒米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与生俱来来的福报是有限的,分毫不差。节俭使用则持久,利益社会接济贫困,福报延长;挥霍霍浪浪费暴餮天物,福尽祸来。
万法同宗,其实都是说对吃要有一种敬畏,每一粒米,每一根菜,你都没有浪费的理由,惜物即使惜福,任何人的福报都是有限的,容不得浪费与投资。反过来想,人生的哪一样东西,你又透支的起,浪费的起呢?所以懂得了吃,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道理。
蔡澜在他的《碗尽福至》里表达了一个懂生活的智者,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所以才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的走完这一生。
当我们能用平和的心态应对日子,甘于生活的平淡,又学会用惜福敬畏之心,对待食物,对待一日三餐,为自己有的吃而感激,为穷苦之人祈福。在生活之中修炼自我,于吃之中修行,让自己渐具禅心慧智,又何尝不是一种精进与智慧呢?
北野武曾说:“我吃饭时都慢慢来,不赶时间,好像我的身体在跟我的灵魂沟通一样。吃是一种仪式,填饱胃袋就好比滋养心灵。”
吃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修行,你怎样对待吃,就会有怎样的人生,从今天起,小心以对,敬畏以待!
2021.1.23晚       郭江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