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造自然 返璞归真——王兆卿篆刻之道

近日收到王兆卿的新书《王兆卿刊易六十四朱迹》,此作品集取《易经》六十四卦精华,一卦一印,朱朱白白,各具风神。观其印如观其人。我与王兆卿相识,是先赏其印,复闻其名,后识其人。王兆卿给我的印象是外表腼腆文雅,内心却激情澎湃,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毋庸置疑,从他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洒脱与奔放,通过刀与石的碰撞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王兆卿身居豫北小城,早年随徐学萍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后又得王镛、李刚田两位先生亲授,深得其法。他多次在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展赛中或入展或获奖。其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
我对古玺印风喜爱已久,但看到诸多源流及六国各异的古玺风格,被操作成千人一面的所谓古玺写意印风时,就有一种审美疲劳之感。而王兆卿的古玺印却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王兆卿的印作,古意弥漫,笔无虚拟,刀不妄行,字法古拙、章法巧妙、刀法爽劲、欹正相生,不与时下粗服乱头者同。寄情寓性,尽抒胸中逸气,酣畅淋漓的背后,是熟练的自信,是真情的流露。
王兆卿的篆刻初学吴昌硕,继而对金文、古玺、汉印心追手摹,认真潜研,数十年临池挥亳,磨石走刀,终日不倦,案头“书似青山常乱叠”,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典籍以及颇多“闲书”,从读书中汲取“印外功”,做好创作前的准备。王兆卿曾说:“我治印追求天真烂漫、意率质古,刀随感觉走,抓住瞬间的感动,目无一物,心手相应,率性多于理性,纵刀率意为之。结构疏密,一任自然,借远古之行迹,施今时之情怀。所呈现出的印面,自由朴拙,见刀见笔,或斑驳爽利,或童稚天真,多以兴致而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显著特点就是“见情见性”。一刀一笔,一点一画,极见功力,线条纵横捭阖,用刀爽劲朴拙,且有刀犹有墨,会古人真意,我手写我心,动中寓静,虚实相生,活泼中见质朴,险绝中含稳健。通过字与字间的微妙变化和自然留红、朱白对比和节奏变化,开合之间,生气远出,平添了几许机趣。在浑厚灵动、虚实对比中,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既有传统魅力又有时代气息。

天地交泰

书、画、印,印最难。印者,小成于技,大成于道,技基于手,道在于心。刻好一方印实在是不易的事,尤其是写意印。写意印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残点都是用心之作,不是随意而为、任性而刻的。如今展赛上很多写意类印大多只见粗犷拙朴,而不见精细含蓄,有的甚至只是粗糙。王兆卿讷于言而敏于思,于借鉴封泥、瓦当和古砖文等方面也颇有心得,其作品掺以封泥、瓦当以及砖文法,得静穆、质朴、丰润之气,增添了印章的内涵,有一种天真率意之趣。王兆卿在创作上主张尚朴、尚拙、尚大巧,忌小巧、忌甜俗、忌造作,其作品与当下重形式、轻内涵的时风迥然不同。他把分朱布白、笔意墨象作为感悟人生、书写性灵的载体。其印集中的作品都有着老辣成熟的表现,古玺类诸如“天地交泰”“相时而动”“不忘初心”“随变”“豫则立”等;再有汉印风格的,如“困知勉行”“蓄养待进”“时和岁丰”等,具有古厚朴拙、宽博舒和之美,自然天成,气象浑厚。

相时而动

近年来,王兆卿的篆刻创作似乎更倾向于一种“无意于佳”状态,有一种不经意的朴拙与泥土气息,别具异彩,与古玺铜印腐蚀形成的金石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无意”源自他多年来对艺术的浸淫、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是经过“有意”积累之后的“无意”。其篆刻可用“浑厚苍茫”四字加以概括,灵动中既有厚重苍茫的气象,又有逸笔草草的意趣。篆刻作品的点画是否达到自然的状态,是衡量一个篆刻家技艺成熟与否的标志。正如刘洪洋先生所言:“兆卿兄作品风格特点明显,无论放在哪里都能一眼认出!”在当今印坛古玺印风格千人一面的大潮中,能找到自己的篆刻语言,是难能可贵的。王兆卿的篆刻作品质朴略显有余,若在静气、雅逸上进一步加强,作品应会有新的、更高的境界,艺术语言内涵也会更丰富。

初闻万马声(附边款)

明代朱简提出“印从书出”篆刻创作理念,论篆刻刀法时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王兆卿于书法亦是勤习有加,尤致力于篆隶,书印参同,软硬兼施。他对《石门颂》《杨淮表记》《张迁碑》及汉简用心较多,《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及《石鼓文》更是作为日课,临习不辍。宣纸上游走的线条是其对笔墨的理解,笔法、字法间无不透发出圆浑、宽博、质朴、苍润的气息,笔走龙蛇,恣肆豪放,透出浓浓的金石气韵。兆卿写字速度很快,爽利劲健,开合适度,不矫揉造作,一切任其自然。他曾这样表达:“在书法上讲究用笔纯任自然,不求'险怪’,尽可能表现出书写性而又不失钟鼎文之原始神采,自然地达到'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美的境界。”

书入鼎彝见天真

王兆卿在从事好创作的同时,还有一种传播书法篆刻艺术的神圣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为了传承书法篆刻艺术,挖掘新人,他牵头在家乡成立了“小果园村书法家协会”,带领村民在农闲之余笔耕墨舞,提升新一代农民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来振兴乡村文化。近几年成果丰硕,小果园村有中国书协会员2名、河南省书协会员7名,小果园村还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雕虫小技,大有可为。以人生之有涯,入印道之无穷,艺术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杨万里有诗句:“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佳句未须吟。”就此与兆卿兄共勉,攀越艺术最高峰,捕捉更美的风景!(附图为王兆卿印作)
困知勉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