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繁
每日一字——繁
【繁体的繁】京城两会,有代表提出来说,要恢复部分繁体字。于是,汉字繁简之争再度成为网络热点。众声喧哗,赞成的反对的,似乎都有道理。两方的言论,都看了一些,新鲜的不多。一百年前就争论过的事情,炒来炒去都是现饭。
其实,有些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个人的观点,简化是文字书写的整体趋势,优劣的关键在怎么个简化。现行规范字中间,“后”“後”不分、“爱”“宁”无心之类的简化广受诟病,恐怕当初的确有简单粗暴的嫌疑。汉字以象形为基本特征,但形声字占比居多。形声字的声旁,功能是指示字的读音,简化得狠一点问题不大;但是作为基础字根的象形字,义符组合的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义旁,简化的时候最好谨慎一些。汉字望文可生义的妙处,丢了太可惜。
但文字的繁简,没这么简单。技术层面的问题,小菜而已,很好解决。真正的难,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人说,大陆之外华文世界都用繁体,我们也应该用。错了。恰恰因为外面都用,大陆才一定不会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件事情就是“车同轨,书同文”。为什么?此时文字不是工具,是政权集中的象征。此前六国各有自己的文字,现在你们都不要用了,全部改用小篆。
两千年后,文字照样是国之大事。民间书法招贴,写写繁体字,无伤大雅。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出版,绝不会轻易有任何松动。所谓意识形态,从来不是空话。
提建议的委员很明智,只说“部分恢复”。虽然如此,亦几无可能。这个部分是多大的部分,哪个部分?据说,近年港台的出版物,使用简体的越来越多。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有没有可能局部调整?有。要看港澳台的形势。江山一统,事情就简单了。
以上是椟,下面说珠。
《说文》“繁”作“緐”,“緐,马尾饰也”,许慎解为马尾巴上的装饰物。后来人多不同意他的看法。緐,从每从系的话,和马尾巴没什么关系。“每”,母也。“母”字头上,多了一件发饰。有人说“每”是表示族内德高望重的妇女。右边的“系”,则至少有两种解法。一说是扭成团的丝,与“每”组合,表示妇女头上饰物繁多;一说是脐带(正如“孫”“後”中的“系”),和“每”组合,表示有血缘意味的繁育。繁多、繁育,差得不太远。“繁”字本义,大抵如此。
简体也好,繁体也罢,形式终究只是细枝末节。人类不得不活在语言之中,这才是无比重要的现实。
晚间翻读伊势英子插画的图画书《第一次提问》,最后一页只有两行文字:
“在这个轻视语言的时代,
你还会相信语言吗?”
长田弘拿这一句诗结尾,想说什么呢?是说,当我们谈论语言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在谈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