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归
每日一字——归
三妈归家了,继续每日一字。前两天去北京办事,拍了好多春天的桃花。到底春光多灿烂,文中配图见分晓~
【春归何处】白天翻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课文,见古诗背诵单元选了宋代王观的一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文如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上阙“眼波横”“眉峰聚”还算有味道,大约是名句。读到下阙,直觉得俗气扑面。而且瞬间就发现一个牛角尖,然后奋不顾身钻了进去:
“春归”,是春回来,还是春走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这边(且默认为北方)已经“送春归”了,南方春走得比北方还早吧, 鲍浩然回到浙东江南, 还能赶得上春?
问题拿到Q群里去请教,他们说,不能和诗歌讲逻辑,就像不能和童话讲科学。可就算是焚琴煮鹤,这里的逻辑怎么破?
归,繁体作“歸”。甲骨文归,是个形声字:左边(“追”去掉走之底)是歸字的声符,读duī(堆);右边“帚”即上古时期的“婦”字。金文加了半边街、一只脚,强调行动。本义不变:女子出嫁。
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归”又引申出返回之意。夫家娘家,门前等或送的人不同,“归”一会儿是去,一会儿是回。颇似英文中的leave,即是离开,又是留下。
查“春归”一词,果然至少有三种用法:①春天来临;②春去,春尽;③春时回来(二字分解)。
古诗中用第①意的,如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用第②意的,如白居易 《送春》诗:“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春归二字,已然诗意。春来了,春去了。春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如此之问,诗人骚客怎会错过。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谁知道呢?黄鹂鸟儿知道,但不告诉你!
课本上王观这首词妙在何处,诗词鉴赏词典和各路专家当然自有说法。诗人嘛,遣字用句跳跃一下,其实不必计较太真。不过,关于王观其人其作,资料看得多了,就会奇怪小学语文课本为何要选这一篇。 王灼《碧鸡漫志》,说王观(王逐客)词作“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但“眉眼盈盈”之后,“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与春住”,此处语带双关的调侃,岂止是轻狂,简直是轻佻。
并非不可以轻佻。但如此,面对六年级的少年们,教于学之两端,将如何归于和谐?
好吧,教辅是这样归纳的:“这首词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词人将人和景巧妙相连,表达了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ps.亦或,“赶上春”一句,已全然与春日无关。作者满脑子,只有“春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