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著新介|朱明权的《美国安全政策》(1996年版)

《美国安全政策》朱明权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作者:朱明权


前言

(一)

首先,笔者想说明的是,作为一本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专著,本书是在传统的意义上使用国家安全政策这一术语的,它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防务政策。

国家安全政策是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生存和发展——的政策。它主要涉及的是军事问题以及与军事问题直接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如果说,国家安全政策是自世界上出现了国家以后就有的政策,对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尤其是系统研究则主要是本世纪的事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关系的紧密化,无疑是属于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最基本因素。50年代以后,在许多国家中,对国家安全政策——本国的和外国的——研究,更是突破了习惯的专业分工,扩展到了大学和民间学术机构。

十年以前,当我作为一个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访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奧本尼分校(SUNY at Albany)时,美国大学对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坦率地说,在国际关系的研究方面,该校在美国学术界并不具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它仍然开设了“美国防务政策”等专门研究国家安全政策的课程,以及“核时代的和平”等与国家安全政策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选择这些课程的学生十分踊跃,除了政治学和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外,还有许多主修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在暑期班(Summer School)中,也有不少成年人饶有兴趣地参加了这些课程的学习。此外,该校还举办了关于里根政府的“战略防御计划”(SDI)的讨论会,校内外的一些学者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奧本尼尚且如此,其他一些著名大学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我国地方大学的情况与此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长期以来,即使是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我们也只是在研究或讲授国际关系或其他课题时附带提及与国家安全政策有关的一些问题,而并未将国家安全政策和国际安全作为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加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加以讲授。

这种状况显然必须得到克服,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两大主题,其中的和平问题与各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紧密相连。无论是要了解威胁和平的各种因素,还是要发现维护和平的各种力量,都必须深入研究各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特别是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由于美国在世界上具有的特殊地位,它的国家安全政策对国际社会的稳定、乃至对各国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准确地认识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不仅为理解美国所需要,更为正确制订我们自身的国家安全政策所需要。

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国家安全政策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而且涉及到它的政治制度;  不仅涉及到军事和政治问题,而且涉及到经济和社会问题;  不仅涉及到社会科学学科,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学科。正因为如此,有关国际关系史、政治制度、地区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课程,一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与国家安全政策的某个侧面有关,另一方面又都不能涵盖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内容,甚或大部分内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国家安全政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对我们的传统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专门的研究和讲授。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从1987年回国以后,我便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和军备控制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有关课程,并发表了多篇有关的论文和一本专著。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在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和军备控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承认,也得到了我的学生的承认。

(二)

就像其他国家的安全政策一样,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的最高利益的政策,是维护美国的生存和促进美国的发展的政策。当然,建国二百多年以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乃是一把双刃宝剑,既有自我保护的一面,又有扩张进攻的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它的扩张进攻的一面进一步加强了。

从最纯粹的理论角度来说,在应当如何看待和实现国家安全这一问题上,美国有着两种基本看法。

一种是所谓的传统的民族主义看法,建立在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主张这种方法的人强调本国的安全,并且认为它是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手段加以实现的。其中的极端主义者更是信奉“零和”的规则,相信一个国家在安全事务上的得分就意味着其对手的相应失分,一个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加强就意味着其对手的相应削弱。为此,他们重视的是实力,包括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主张通过扩张军备,实行结盟和孤立封锁等手段来增加自身的实力,削弱对手的实力,促进本国的安全。

与此相对的则是一种新的所谓合作主义方法,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主张这一方法的人认为,各个国家的安全是相互联系无法分割的,也不是可以通过单方面手段加以实现的,因为各国安全面临的许多威胁是跨越国界的,而个别国家的反应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他们信奉“正和”规则,相信包括对手在内的各国安全是应当而且可以同时加以实现的。为此,他们主张强化或建立世界或地区集体安全组织,制订和实施国际法,推进军备控制和裁军,以实现所谓的合作安全。

但是,尽管理论上存在着这样的基本分歧,实际上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国家安全政策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它以传统的民族主义方法作为核心,同时又采用了某些属于合作主义方法的措施。冷战结束以后尤其这样。例如,今天的美国既重视联合国和欧安会等地区集体安全组织的作用,并谋求在亚太地区建立相同性质的机构,又不愿放弃甚至还试图加强冷战时期它与西欧国家、日本等建立的军事同盟;   它既努力维持自己在军事力量方面的技术优势,包括着手开发所谓战术导弹防御体系(TMD),又逐步推进与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军备控制谈判。可以说,当前整个美国是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的国家安全政策也是处于新的调整时期。

依据上述的种种理解,本书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全书由三编构成,每一编又都分为四节。

第一编阐述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环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过程,美国的军事拨款、兵役、武器研制开发和采买制度,以及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以有关的理论作为基础,本编着重分析了冷战时期美国在这些方面的状况和政策,并探讨了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在这些方面经受的冲击和发生的变化。

第二编集中论述了冷战时期美国为对付苏联这一所谓主要威胁而发展起来的有关政策,包括以核竞争和核威慑为中心的核政策,在西欧和东亚地区的结盟、前沿部署和灵活反应政策,军备控制政策。此外,这一编还分析了美国为应付在广大的发展中世界出现的所谓低烈度冲突而发展的力量和措施。应当说明的是,在这么做时,笔者一方面尽力以简略的笔法勾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另一方面又力图对其中某些方面作出集中的分析。

第三编重点探讨了在冷战后的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中美国国家安全政策面临的新问题,作出的新调整。随着东欧国家政治和经制度的巨变,随着苏联的崩溃和华约的解体,美国对它原来的那些针对苏联及华约的政策作了程度不同的调整,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与俄罗斯的军备控制及裁军谈判,另一方面又维持了必要的能力和态势。与此同时,它又着重发展了为应付那些所谓新的威胁所需的政策,包括预防和管理危机的政策,介入地区冲突的政策,不扩散和反扩散的政策,以及充满矛盾的军备转让政策。当然,这些政策还在形成过程之中,它们的必要性和效果更有待以后的事实来检验。

(三)

在平时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从1993年秋起,我趁在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访问之机着手撰写此书。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初稿的三分之二。以后,由于忙于在该校授课以及其他课题的研究,这一工作陷于停顿。1995下半年,我重新集中力量完成了初稿剩余部分的撰写,并且对已经写成的部分又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

在构思和撰写本书时,笔者尽力将理论分析与政策阐述、以往回溯与现状考察、信息介绍与观点论证结合起来,希望它不仅能对本专业的读者有所帮助,而且能够对广大的非本专业读者有所裨益。但是,尽管这种主观愿望和努力,由于某种意义上该项研究在我们国内仍属开拓性工作,加上本人学力有限,书中可待商榷甚至错误之处肯定不少,衷心欢迎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正。正如我在拙作《核扩散:  危险与防止》(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中所说“这种相互探讨和交流,将不仅有助于学者们各自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我国学术界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它对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这一新兴学科尤其重要。”同时,笔者也经常以这样一句话来勉励自己:   先有普通人的荒曲野调,才有音乐大师们的不朽之作。我希望此书能够成为国内同行们攀登新的科学高峰时的一块有用的垫脚石。

回顾近十年来走过的路程,固然觉得不易,更是感到幸运。

首先,我们的国家正是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因为如此,我才能经常获得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收集有关专业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也正因为如此,我的两个有关研究课题才能分别被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列为“八五”期间重点项目。这不仅使我获得了宝贵的资助,而且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励。

其次,我在复旦大学遇到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热心诚恳的同事。1990年,复旦大学前校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谢希德教授将我的这一研究列入了该中心的议程,极大地促进了我以后的工作。1991年回国后,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和地区安全研究室负责人沈丁立博士向我的这一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帮助。该中心的吕慧芳老师为我收集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徐士菊老师在百忙之中为这本书的出版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我的工作还得到了校外的许多朋友的帮助。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本书责任编辑、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赵和平女士和我的老同学余佩英女士。前者的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肯定使得本书增色不少。美国McArthur基金会的支持同样是相当可贵的。

我要借此机会向上面提到以及其他所有曾经支持、帮助和关心过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的朋友表示感谢,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与读者的见面。当然,我地要感谢我的妻子和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她们的始终如一的理解对我的事业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我要对我的导师、前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王绳祖先生再说一句:  “您虽然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但您的为人风范和治学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朱明权 1996年5月1日于复旦


目录

第一编

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  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环境

一、影响国家安全政策的一般因素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环境

第二节  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过程

一、参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主要角色

二、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过程

三、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军事拨款、兵役和武器的研制采买

一、美国的军事拨款

二、美国的兵役

三、美国的武器研制和采买

四、冷战结束的影响

第四节  全球军事战略

一、军事战略的概念

二、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

三、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调整

第二编

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政策

第一节  核竞争和核威慑

一、美国与苏联的核竞争

二、以威慑为中心的美国核政策

第二节  军事同盟和前沿部署

一、美国在西欧的结盟和前沿部署

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结盟和前沿部署

第三节  对付低烈度冲突

一、美国在发展中世界陷入的冲突

二、美国对付低烈度冲突的能力

三、美国卷入低烈度冲突的原则

第四节  军备控制

一、军备控制的理论基础

二、美国军备控制的实践

第三编

9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新发展

第一节  针对原来主要威胁的力量和态势

一、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削减

二、美国在欧洲的常规力量和战术核力量的削减

三、美国与北约的改造

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调整

第二节  国际危机的预防和管理

一、美国和危机的预防

二、美国和危机的管理

三、增强美国对付地区冲突的能力

四、美国与联合国的和平行动

第三节  不扩散和反扩散

一、冷战时期的美国核不扩散政策

二、冷战后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加强

第四节  军备转让

一、美国在军备转让方面面临的新形势

二、转变中的美国军备转让政策

三、美国扩大军备转让政策的矛盾

附录

一、核力量

二、美国有关核政策的概念

三、军备控制的方法和影响军备控制谈判的因素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朱明权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美国研究中心教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世界历史专业,并于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专业。现为主要研究集中于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美国的对外和安全政策、军备控制和不扩散。主要著作(专著、编著、译著):《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研究》(合著); 《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国际关系史》;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欧美协调》;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 《核扩散:危险与预防》;《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4-1968)》; 《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9-1972)》等。

旧著、旧译”系列:

旧著新介|浦兴祖等的《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 (1990年版)

旧著新介|于海的《西方社会思想史》(1993年版)

旧著新介|金光耀的《陈纳德与陈香梅》(1994年版)

旧著新介|韩强的《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变奏》 (1991年版)

旧著新介|王惠岩的《政治学原理》(1985年版)

旧著新介|浦兴祖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990年版)

旧著新介|汪玉凯主编的《现代政治学》(1989年版)

旧译新推|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1988年中文版)

旧译新推|麦克尔·弗里登《权利》(1998年中文版)

旧译新推|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1990年中文版)

旧译重拾|现实政治:生命进程论与世代继替论的观察(1994年)

旧译重拾|权利: 人类必不可少的属性(1995年)

旧译重拾|世代政治学(1994年)

“书海觅迹”系列:

书海觅迹】《同爱共辉》告诉你当年社会学是如何重建的

【书海觅迹】李孔怀与他的《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

【书海觅迹】范伟达的《中国调查史》以及他的“民生满意度调查”

【书海觅迹】刘豪兴的《农村社会学》以及他的“江村”情结

【书海觅迹】顾晓鸣的《西方智慧通典》和“顾晓鸣猜想”

【书海觅迹】倪世雄与他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书海觅迹】理查德 G·布朗加特和他的《生命进程与世代政治》

【书海觅迹】孙关宏的《企业行政管理》及其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

“藏书精选”系列

藏书精选|《中国人》(林语堂著 1994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1996年版)

藏书精选|《上山下乡》(托马斯·伯恩斯坦著 1993年)

藏书精选|《剑桥中国史 1949-1965》(费正清 主编 1990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