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被讨厌的勇气》4、原来你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赞赏晓书童

晓书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这样慷慨的您!

您的赞赏对我极其重要!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4、原来你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本期节目的文案有6200字,我大约会用22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述。

前情回顾

哲人的主张是世界极其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并且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 1、我们自觉世界混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井水常年18度,但是夏天喝感觉清凉,冬天感觉温润。我们同时生活在客观世界与自己的主观世界当中。

  • 2、阿德勒倡导目的论。我们都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符合现在目的的因素。过去的意义是现在的自己所赋予的。不要被原因论、被过去所禁锢。

  • 3、能够愉快的接纳自己是自我改变的前提,也是获取幸福的关键。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其实是逃避人际关系的借口。

  • 4、人的一切烦恼全部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哪怕是那些所谓的客观事实,相貌、身高、出身、学历。对于这些的不满都来源与他人的比较。客观事实虽无能立即改变,但我们可以对其重新解释。

  • 5、自卑感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他指代一种希望进步,不断追求理想中自己的状态。自卑感是好事儿,但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就是我们要小心的。自卑感会促使我们进步,而自卑情结则会让我们放任自己的堕落。而当一个人即没有勇气去改变,也没有勇气接纳自己的无能,那他就会陷入到优越情结当中,表面上越自负的人,其实内心中越自卑。

  • 6、自己的人生无需与他人竞争,所有人都在一个平面上行走,尽管有人走得比我们快,但绝没有一个人走在我们上面。想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会变得异常的轻松。如果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那对方持怎么样的观点其实都没有关系,我们别用自己的对去责难他人。对错与胜负无关,不要陷入权力之争。

人生三大课题

青年与哲人第二个夜晚的谈话是围绕着“人际关系”展开的。关于这一次对话,上期节目并没有说完,我们今天就继续。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需要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就是那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他们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恋爱课题。这三个课题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

第一、工作课题。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要与他人进行协作。哪怕你是一个人在家里写东西的作者,也依然需要编辑、图书印制和书店一系列人员的协作,这项工作才能成立。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因为大家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被捆绑在了一起,就算是不投缘但也必须合作。像是同事这样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之后很容易就变成没有关系了。

如果在这个课题上出现了问题,有人拒绝劳动或者不想上班,其实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

比方说应聘被拒绝,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开始讨厌上班。其实这些事情并非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被贴上没有能力之类的标签,更讨厌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

第二、交友课题。

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交友关系相对来说难以开始和发展。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学校或者公司里,当拥有这样场合的时候,构建关系其实相对容易。像我现在的朋友,基本都是原来的同学和现在的同事。但是要在学校和职场之外交到朋友,就比较困难。不过话说回来,每个人又有多少可以称得上知己的朋友呢?

哲人说,他自己上高中的时候每天都是独处,自己埋头学习,并没有朋友。而母亲还因此去找老师谈话,但是他的老师却说,不用担心,他是不需要朋友的人。老师的这番话反倒是给了哲人极大的勇气。

有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真的如此吗?熟人或者朋友的数量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看来在哲人的价值体系当中,工作是必须的,不工作是在逃避工作课题,而朋友呢?其实很多人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也是自得其乐,只要他们自己的内心接受,依然可以平静快乐的生活,并不影响幸福感。

那我们随时都可以交到好朋友吗?哲人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只要你改变了,周围也会改变。不要等着别人发生变化,而是由你自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这听起来有点追求异性的意思,不过也确实。拿出追女孩的行动力去交朋友,怎么会搞不定呢?只是对方值不值得成为我们的朋友。

第三、爱的课题。

从朋友到确定恋爱关系,很多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起码不能再和其他的异性多来少去吧,不然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离近了,关系也深了。

但是阿德勒却完全不同意这样束缚对方的做法,尽管在我们看来会有不忠的嫌疑。阿德勒说,当人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就是既没有自卑感,也无需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那如果想要束缚对方、支配对方,这就不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也就不再是爱了。

爱的课题分为恋爱关系和亲子关系两个阶段的。因为恋人或者夫妻关系如果难以继续还可以选择分开,但亲子关系则做不到了。如果说恋爱关系是浪漫的红线,那么亲子关系就是坚固的锁链,而我们自己手中又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亲子关系的困难就在这里。

哲人给我们的答案就是不能逃避,即便最终发展成需要用剪刀剪断,再此之前也要去直面问题。

人生的谎言

如果我们回避人生的课题,阿德勒用了个很严厉的词语“人生的谎言”。

假如我们讨厌张三这个人,我们总是说因为张三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但其实并非如此,没错,目的论。我们先有了要讨厌张三的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如果想一想与恋人分手时候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我们不喜欢对方了,那么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我们生气。吃饭的方式让我们不满意,在家里散漫的姿态令我们生厌,甚至他睡觉时候的呼吸声都让我们不高兴,尽管几个月之前还不是这样的。其实对方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我们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所以,一旦我们产生想要讨厌对方的想法,就一定能找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一个圣人君子,我们也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讨厌他的理由。我们要告诉自己,不要设立这些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我们要戳穿“人生的谎言”。

那照这么说,我还不能讨厌别人了?当然不是,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绪,分清楚哪些是我们为了讨厌他而找到的理由,而哪些又是真正令你无法原谅的错误。至于这段关系是要继续,还是就此结束,权利还是在我们自己手里的。

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自己人生的课题。就像我们之前聊到的患脸红恐惧症的女孩一样,对自己撒谎,对周围的人撒谎。而不去想是自己决定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必须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阿德勒的这个观点听上去确实挺残酷的。

阿德勒并不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是人生谎言,我们需要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仅仅只是“勇气”的问题。又回到了之前节目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关键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我们有这个力量,也需要这样做的勇气。

哲人与青年第二个夜晚的谈话到此也就结束了。话题从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开始,到需要有勇气选择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束。其中涉及了自卑感、自卑情结、不与他人竞争、人生三大课题以及人生的谎言这一些尖锐的话题。

自由

第三个夜晚的谈话,青年将在哲人的启发当中进一步的体会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他们的话题从自由开始。

究竟怎么才能得到自由呢?一提到自由,很多人都会想到金钱。有一句话说“货币就是被铸造的自由”想想还是蛮有道理的哈。有了足够的钱,就再也不用看单位领导的脸色了,班也不用上了,想干嘛干嘛,那我不就是自由了吗?我们的社会夸大了对金钱的渴望,那对于金钱所能换来的幸福也同样是被夸大了。哲人说,就算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却找不到爱人,没有真正的朋友,家庭也不和睦,而这些烦恼靠金钱并不能消除,拥有物质财富这并非是真正的自由。

巨额的财富到底能不能带来自由,我不知道。暂时我是没办法获得花不完的钱,那我们就暂且相信哲人所说的吧。那既然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那令我们感觉不自由的,那些束缚也同样来自于他人。

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阿德勒告诉我们,请放下对于认可的追求。

比如说是父母,长辈,朋友,同事或者是领导。我们想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不得不听从他们的建议。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都有这样被认可的欲望?像是书中的青年,就因为没有从事父母希望的工作,与父母的关系不愉快而倍感苦恼。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为长辈们的催婚,匆匆的结婚生子。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加班熬夜,饭桌挡酒,领导的一句肯定比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要重要。

这一切不自由的选择,都是对于他人认可的追求,是在满足别人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非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别人的表扬能消除我们的自卑感,增加自信心。

那我们来举个例子想想吧,假如在单位,地上有垃圾你捡起来丢到了垃圾桶里。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就算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肯定你的行为,那你还会继续这样做吗?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样的小事儿无需他人表扬,这是我们内心中自然的善恶。我看到垃圾还是会捡的。

那好,这个厉害关系或许太轻了,那你在想。如果你捡到了1千块钱。上交给了单位,单位找到了丢钱的同事归还了这笔钱,但是没有任何人表扬你的行为,丢钱的人也没有表达对你的感谢。下次捡到钱你还会交给单位吗?如果是捡到一万呢?十万呢?其中的冲突是不是就激烈了很多?

本来拾金不昧与别人的感谢和表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做了好事儿没有得到赞誉就会觉得像是吃亏了一样。做了好事能够受到表扬,做了错事应该受到惩罚。阿德勒是严厉的批评了这样的赏罚式教育。因为这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

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了。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可以去做坏事。因为神在看着,所以要积德行善,那如果没有神了,就可以无恶不作吗?

上帝不奖励好孩子

我曾经在彩蛋的节目里讲过一个故事,叫做“上帝不奖励好孩子”。

话说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主持儿童电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有一天,一位叫做爱丽丝的6岁小女孩问他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我弟弟是一个坏孩子,爸爸妈妈都要我们9点上床睡觉,我每次都听话,可是弟弟总哭闹,总是在得到一个苹果之后才上床。我也想要苹果,可是父母却不给我。为什么坏孩子可以得到苹果,而作为好孩子的我却得不到呢?”

这个问题难住了心理学家,他真诚的说,我很抱歉,现在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知道答案了,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的。

一晃三年过去了,有天晚上,心理学家去参加一个婚礼。婚礼上紧张的新郎把本该戴在新娘右手的戒指戴到了左手上,神父聪明的解围说:“孩子,她的左手已经完美无瑕了,你还是戴在她的右手吧。”

心理学家听了这句话之后,回到电台,叫停了所有的节目,呼叫爱丽丝的名字,他说:“爱丽丝,你在吗?你记得三年前的问题吗?很抱歉你已经9岁了我才有答案。希望你不要再为坏孩子得到苹果而耿耿于怀,因为坏孩子得到了苹果,而你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犹太教的教义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人生的话,那谁还会为我们自己而活呢?”其实上述的一切都是为了说明,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是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

讲到这里,青年反驳哲人说,你这简直就是一种要颠覆社会的论调啊,我们都有要别人认可自己的欲望。但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自己要先认可别人。而通过这样互相的认可,我们才建立起了所谓的社会啊。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工作当中出人头地?为什么人人都在追求地位和名誉?这不就是一种希望被社会整体认可的欲望吗?

哲人说:那得到了认可之后就真的幸福了吗?获得了社会地位的人就一定感到自由吗?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手段无非就是满足别人的期待,你觉得怎么好我就怎么来。但是如果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应该会变得相当痛苦吧。

哲人接着说:你可能会感到意外,事实上,来我这里接受心理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的人,绝大大部分人都是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课题分离

阿德勒的观点,并非是叫我们做一个任性自私的人,并不是让我们旁若无人的肆意横行。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追求认同,一味的满足别人的期待,按照别人眼中的认可来决定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呢?

满足父母的期待,选择不喜欢的工作,那今后早九晚五哭丧着脸去上班的人是谁呢?满足长辈的期待,草草结婚生子,与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走完余生,今后在家庭关系中备受煎熬的人是谁呢?满足领导的期待,加班、熬夜、应酬,今后承担身体病痛的人又是谁呢?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那么这就是谁的课题。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与谁结婚何时结婚也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在努力工作与保持身体健康当中找到那个平衡点更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做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所干涉。

这应该算是网上“关你屁事儿和关我屁事儿”的终极形态。也是本书我最喜欢最受用的观点。课题分离。这个概念不难理解吧?再重复一次。谁承担某种选择的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把我们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对于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也无需理会,仅此而已。怎么样?课题分离是不是听起来干净利落,但是仔细想想还是难以执行下去。

像这样在自己和别人之间严格的划清界限的生存方式,在伦理和道德上能说得通吗?别人因为担心自己而伸出的援手也粗暴的推开说不许干涉我,这不是践踏别人的好意吗?还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要如何处理呢?学习明显是孩子自己的课题,那作为父母的在孩子不学习的时候难道放任不管吗?这些疑问在课题分离的观点之下要如何解释呢?

关于课题分离的展开,以及第三个夜晚哲人与青年的其他谈话,我会在下期节目为你分享。

总结

  • 1、我们需要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有三个:

    工作课题、我们不管从事什么样工作都要与他人发生协作,当我们逃避工作课题的时候,并非是单纯的不想上班,而是逃避工作当中的人际关系。

    交友课题,朋友并非越多越好,数量其实没有多大的价值,关系的距离和深度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爱的课题,当感觉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爱,这是一种既不自卑也无需炫耀的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爱的课题分为恋爱关系和亲子关系。一个是浪漫的红线,一个是坚固的锁链。就算我们要结束爱的关系,在此之前也一定要直面问题。

  • 2、人生的谎言,不要把责任转嫁给他人,通过归咎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自己人生的课题,是我们自己决定了生活方式,那就要承担责任和后果。我们有这个力量,也需要有这样做的勇气。

  • 3、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当中,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做了好事应该受到奖赏,而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因为神再看,所以我们要积德行善,但是如果没有神,世人就可以无恶不作吗?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是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

  • 4、课题分离,对于某种选择,谁为这个选择的最终结果负责,那这就是谁的课题。干涉甚至负担别人的课题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沉重而痛苦。丢开别人的课题,并且拒绝别人的干涉,我们的人生会变得异常的轻松。

在这里买一次书,相当于赞赏我2块钱! 您的每一次赞赏与分享,我都认真的当作是爱!
(0)

相关推荐

  • 你具有“被讨厌的勇气”吗?

    这两周在读的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有一天早上我拍了几张照片发微信上,被同事戏谑:这么喜欢发心灵鸡汤.我微微一笑,对他说:怎么样,对你有作用吧,感觉你今天比平时来得还早一些. 我们生活中 ...

  • 《被讨厌的勇气》丨NOTES

    少穻 終身學習者丨 產品設計師 學得好壊另說,至少在學 内容简介 /*过去无法挽回,未来可以改变,不要把现状归因于过去,怨不得他人,当下路怎么走,你有选择,扛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走自己想走的路,不用担心 ...

  • 《被讨厌的勇气》笔记+读后感

    这本书在瑞言言二的课程上有人推荐过过,刚开始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本心灵鸡汤.没想到她会是礼物来到我面前,让我有意外的收获,特别感谢送礼物的人. 翻开书的内容,我很惊讶,原来这是一本以对谈式展开内容的书, ...

  • 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最实用的心理学,没有之一

    如果说有一篇文章,读过后能瞬间改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那么就是这篇了. 本文思想依托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全文共1698字,阅读时长8分钟,不用收藏,请一口气把它读完,你将从此开启一个幸福的人生 ...

  • 《被讨厌的勇气》内容篇

    动机在杭州推荐里的总结: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 ...

  • 所长荐读 | 被讨厌的勇气

    今天我们要一起共读的书,名字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由二位阿德勒心理学的追随者,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共同编写的.这本书在日本颇受欢迎,富士电视台在2017年将书中内容改编成了同 ...

  • 27/50|《被讨厌的勇气》 读书会分享~

    举办成功!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媒介:微信群 流程: 第一环节:分别陈述各自的框架脑图 第二环节:逐章分享感受.疑问并讨论.(之中代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探究) 第三环节:总结可实践性原则 ...

  • 《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逐步信任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过分认同并忠诚于 ...

  • 刘会凤:最大的心累,莫过于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刘会凤日更的第220天   1 大多数人,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你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生活,还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小凡是一个活得非常累的人,白天工作拼了命,晚上还要认真学习,但是生活总是不尽如人 ...

  • 人生最好的活法: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是敢于活出自己的光芒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杨绛曾说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 ...

  • 《被讨厌的勇气》:学会被别人讨厌,让自己真正自由!

    《被讨厌的勇气》:学会被别人讨厌,让自己真正自由!

  • 一先生说:三十岁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三十岁后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

    一: 30岁以前,我喜欢XX,喜欢励志歌曲,电影,小说,成功学.以前遇到个女人,就想请她吃饭,就想带她回家.曾经读些鼓舞人心的东西,我就想大喊大叫,义愤填膺.现在看到鼓舞人心的东西就有点头疼,有些东西 ...

  • 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敢让别人失望: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怎么会快乐?| 人生答疑馆第29期

    欢迎来到「人生答疑馆」栏目. 这里的内容都来自于壹心理app社区用户的分享.体验和创作. 每周一篇「心灵觉醒」,与100万人一起共创.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是什么感受? 在电影&l ...

  • 当觉得自己活在别人的羡慕中,也许完成了自他实现,那自我实现呢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在如今这个社会中,我们总是在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就希望自己能够把该学的全都学习上,这样就可以在工作上获得升职加薪的状态.包括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好好学习.考上一个 ...

  • 不用付出绑架别人也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有一种付出叫中国式的过度付出,有的过度付出不是爱.有的人付出,不过是为了积累道德积分来换取对他人的控制欲,其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当一个人过度自我牺牲,他是在积累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堤坝, ...

  • 心理说:亲爱的,请成为自己,拒绝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终究一生,成为自己 拒绝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同样也不要活在自己对他人的期待中. 真实,虽然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她就在那里,她就是你自己. 一生走来,不离不弃的陪伴,唯有她坚定不移. 作为最基本的回报, ...

  •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文字/网络  编辑/思思 当你对自己微笑时,世上没烦事能纠缠你:当你对自己诚意时,世上没人能欺骗你.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处在别人的关爱中,最易弱化自己.敢于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