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掐中了大部分国人的泪腺

大年初一,看完春节档,我做了一个排名,发了微博和豆瓣。
矮子里面拔将军,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我排在第一。
尤其是看完《唐3》垮掉,就在群里预测《李焕英》会是口碑大赢家。
果然,眼看着《唐》的评分狂掉,《李》的评分却涨到了8.3分
过了8分都是佳片,足见大部分人,对这部电影是持好评的。
当然,好评归好评,优点归优点,
但8.3分还是略高了,多是感情分。
我个人给的评分,是7.5分。
细细讲讲。
电影一开场,贾玲做了个假证,骗她妈妈考上重点大学。
开口说道,这是全襄樊最好的假证师傅。
一听襄樊,电影院集体惊呼。
因为我就是襄樊人(现改名襄阳),这个电影院也全都是襄樊人。看场电影还能听见家乡的名字,当然就集体啊的一声,估计这个点也就我们本地人有。
顺便说下,《李焕英》在我们襄阳这个三线城市,那是座无虚席,常常满座,真不是夸张,不提前买根本买不到票。
上一次襄阳人这么集体的去电影院,是《妖猫传》,这电影拍摄地点在我们襄阳唐城影视基地,所以大家都跑去看,也是场场爆满。
扯远了,说但是一听襄樊,我就好奇,难道贾玲跟我是老乡?
马上掏出手机一查,贾玲,湖北襄阳市宜城人,还真是老乡。
普通工人家庭,高考第一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落榜没考上。
第二年,考中戏,考上了,结果母亲,也就是李焕英接电话,阴差阳错给弄成了相声专业。
在相声专业得到了班主任冯巩的赏识,渐渐的在相声小品界,一路走来,混出名堂,最后慢慢成为现在国内喜剧界的一线女艺人。
所谓台上风光一分钟,台下苦练十年功,贾玲从2010年春晚相声正式出道,到现在2021年春节,39岁的贾玲真的是十年辛苦,终于事业有成。
然而,母亲李焕英没能看到贾玲如今这一切成功,因为在贾玲上中戏的第二年,母亲就车祸意外去世了。
所以,《你好,李焕英》,是贾玲告慰亡母的作品。
电影里的人物、情节设定,全和现实里有瓜葛。
譬如高考第一年落榜,引出来弄个假证骗局。
包括有朝一日发大财给母亲买敞篷跑车,也是贾玲亲口“吹过的牛”。
在电影里,贾玲穿越回1981年,她出生的前一年,找到了年轻的母亲,要为妈妈做些让她高兴的事,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买电视、打排球、相亲、改变命运。。。
但母亲似乎对这些都不是特别感兴趣。而电影最后一刻反转抖包袱,是最大的反转,触动了许多了观众。
这部电影前半段是小品式的喜剧,最后结尾是温情催泪。
它的优点就在于真实,因为整个作品都透着贾玲对自己母亲的真实情感,那种遗憾,那种失去,那种真挚和诚恳,是艺术作品里特别宝贵的东西。
电影最好的一场戏,母女俩喝酒,也是最真的戏。
我相信这场戏里,贾玲绝对是真哭,是真的把那些对亡母没说出来的话在电影里说了出来。
这是一种深度共情。
在电影院里,我左边,后边的观众,全都哭抽抽了,发出很大的声音那种。
没办法,失去亲人这种伤痛,是人类共通的苦难。
金庸丧子之后,再回顾《倚天屠龙记》说,张三丰和谢逊听闻张翠山和张无忌的死讯时,那种悲痛自己写的太肤浅了,只怪当时我不懂。
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两句话点出了人们最害怕的苦难:失去至亲。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煽情电影,但我的眼泪还是不听使唤的流了下来,没办法,妈妈是人类共有的泪腺,而贾玲无疑是掐中了泪腺使劲戳。
自从中国开始搞春晚,每年一次的春节小品大联欢,就刻在了中国人的脑子里,成为了一种习俗,一种集体候群症状。
春节,就要看喜剧,就要热闹,就要情感发泄,就要亲友团聚。
而贾玲这部电影,前面是小品,后面是家庭和情感,完美的契合了春节需求。
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喜欢《李》,也不是说它有多好,但这样一部电影获得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评分非理性的涨到8.3分的高分,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但是呢,我也说了,我觉得8.3分是真的虚高了。
这电影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把舞台剧和小品,搬到了电影院。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它真的不算正规,从导演的角度来说,它也非常稚嫩平常。
远的不提,2020年有一部爆款国产剧《我才不和你做朋友呢》
豆瓣15万人评分,最高的时候接近9分。
这部爆款剧讲什么呢?
就是女主和浮夸的母亲不合,后来穿越回母亲的高中年代,跟母亲成为了同学,帮她学习,还帮她找对象谈恋爱。
怎么样?
是不是和贾玲这部《你好,李焕英》一样?
同款故事,《我才不和你做朋友》的细节更多更饱满,人物也更丰富——毕竟是连续剧,时长也更多,丰富是应该的。
所以《你好,李焕英》并不新鲜,客观来说也并没有特别优秀。
从电影结构来说,还不如开心麻花那几部高分片。
《我才不和你做朋友》最后因为结局不完美,所以评分掉到了8分。
为什么结局不完美呢?
因为这种穿越故事,开头很新鲜,脑洞很吸引人,但要做出一个合理并且优质的结局,并不容易。
而《李焕英》胜就胜在它是一个小品式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对设定,对因果,对时长,对结尾有交代,一顿煽情,然后直接出字幕就可以结尾了。
观众还没来得及反应,眼泪还没擦干,保洁就已经进来打扫卫生了。
你记得什么?
记得电影里没交代清楚的东西?
你只记得自己笑过,然后哭过。
然后就四星五星打上去了。
最后再聊聊沈腾和贾玲。
出于对春节喜剧的要求,以及春晚的没落,在电影院里看喜剧,已经是每年的KPI。
与此同时,沈腾王宝强徐峥等等喜剧演员,已经成了一个符号。
沈腾演的是沈光林,但观众看的就是沈腾,而且一看见沈腾,就想笑,就做好了笑的准备。
也就是说,这个电影虽然是电影,但它更像是一台春晚。
冯巩蹦出来,一句我想死你们了。
沈腾再出来,演个小品。
这算是电影吗?
而按照这个趋势,贾玲以后也要走这条路。
以后徐峥、王宝强、黄渤、沈腾、贾玲,就是下个10年春节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电影已经不再是纯艺术作品,或者说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别说小品式电影了,现在连一场演唱会,都可以做成电影,然后在电影院上映,然后让粉丝去买票。
全都生活化,娱乐化了。
电影屏幕,现在也只不过信息载体的一种方式,和手机电脑一样。
在手机看抖音快手,在电脑刷个剧,和进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没有了界限区别。
《你好,李焕英》虽然是个小品式的电影,但大部分观众表示,我就爱看这个,比春晚好。
因此,它也是春节档里最保守,最稳妥的一张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