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简单粗暴驳斥对手的三大要点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成皇帝 绥和二年 公元前7年
高昌侯董宏希指,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恭王后为帝太后。”
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乃白太皇太后,令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译文】高昌侯董宏想迎合哀帝、傅太后的心意,上书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来是夏氏,后来庄襄王被华阳夫人认为嗣子,等到即位后,夏氏、华阳夫人都被尊为太后。应该尊定陶恭王(刘康)的皇后(丁姬)为帝太后。”
哀帝把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弹劾董宏说:“董宏明知皇太后是天下最尊贵的称号,现今天下统一,他却援引亡秦两太后并立的事例,作为比例,欺骗贻误圣朝,是不是忠臣应该说的话,犯了大逆不道之罪!”
哀帝新继位,还比较谦虚忍让,采纳了王莽、师丹的意见,把董宏免官,贬为平民。傅太后勃然大怒,要挟哀帝,非要称尊号不可。哀帝于是转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同意下诏尊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
【解析】太忙了,背景故事就不铺垫了,想了解的自己看通鉴去,我直接简单粗暴讲要点。
王莽驳斥董宏的手法可以说非常经典了,我们来分析一下王莽是怎么驳斥董宏的:
1.权威背书
驳斥的关键是双方的实力对比,不管任何时候,实力都是第一位的,比如说这个时候,名不见经传的董宏跳出来说话,其实背后就是皇帝和傅昭仪,不管皇帝和傅昭仪有没有参与这件事,大家都会这么认为,因为这件事情对皇帝有利。
皇帝是名,要驳倒皇帝,有两种办法,一个是用更高的名,比如说来自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否定;第二种是来自实力上的否定。这个时候的皇太后赵飞燕没有站出来,很显然在观望。而太皇太后级别太高,不适合一点小事就搬太皇太后。
所以王莽优先选择了用实力来驳斥名分,直接自己联合师丹,联名上书驳斥董宏。王莽是大司马,掌军;师丹是领尚书事,掌政;这两个人联名反对,就是军界政界联名反对了。所以哀帝立刻妥协了,因为他害怕了,知道军政一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只是一个光杆司令。
所以说,驳斥一个人,要么就用比对方级别更高的人,要么就用比对方实力更强的人,或者兼而有之。否则以弱批强,只会沦为嘴炮,毫无威慑力。一个人在弱势的时候,是没有话语权的,这个时候的第一要务不是去打嘴炮,嚎叫不公平,而是增强自己的实力,把基本盘做大做强。
2.否定事件
事下有司,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这个意思是说,秦庄襄王的时候,还处于战国时期,天下尚未统一;而如今却是天下一统,形势情况是不一样的。
秦庄襄王时期两太后并列,确有其事,如果顺着董宏的思路去驳斥董宏,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困境,没完没了。而驳斥一个人,是想把他简单粗暴的驳倒,而不是去和他讨论真理。
政治领域不是科研领域,真理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谁的拳头大,谁说的就是真理。
3.否定人物
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这就是在否定董宏这个人了,意思就是说,秦朝二世而亡,董宏竟让把我大汉和亡秦相提并论,这不是咒我大汉赶紧灭亡吗?这还得了,这罪名就大了,都够得上砍头了。
王莽这是在否定董宏的动机,把他的动机歪曲为不良动机,则他的观点自然也就是不怀好意了。
这种手法应用得极其广泛,比如说李斯下狱要求上书的时候,赵高就淡淡的来了一句:“囚安得上书”。
意思和王莽是一样的,就是否定李斯本人,你现在是囚犯,没有为自己辩解的资格。
其核心,就是釜底抽薪,通过攻击对方的人设,使对方人设崩塌,则对方提出的观点,自然也就自己瓦解了。

引用权威、否定事件、否定人物,三者结合,可以说是居家旅行、工作生活日常必备之良品了。

百家争鸣:

扣帽子、挥棒子、身边一排大桩子。自古以来的pk法宝。

(总结得精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