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部八分剧,他怎么就没失过手

剧荒的小妹在2021春节打开了一部扶贫剧,名叫《山海情》。

本想着看两集打发时间,谁知道这一看就是一发不可收拾。

这部剧彻底颠覆了小妹对扶贫剧的认知,原来这样的题材也能拍得格外写实和丰满。

一贫如洗到底是什么境地,普罗大众大都没什么概念。这也是扶贫剧所面临的难关:如何让观众真的对贫穷有所体会?

涌泉村穷到什么地步呢?

一家兄弟几个共穿一条裤子,一个穿出门,剩下人只能缩在炕上;

政府发的扶贫鸡吃得只剩一只,因为饥饿就是村子面临的最现实的难题;

为了一口水窖可以直接把亲女儿许了人。

村民会从吊庄点跑回来看上去是因为他们思想愚昧,不愿吃苦,更多的则是早就被暗无天日的贫穷生活消磨掉了全部意志。

《山海情》为了让观众理解村民的立场,用心刻画了“贫穷”究竟是什么状态,所以基层干部马得福的开局才显得十分艰难。

主创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讲述故事的同时秉持“客观性”。

(via. 新华网)

小妹定睛一看,原来《山海情》的导演是孔笙,心里不由得嘀咕了一句“难怪”。如果说从山影出来的正午阳光是国产剧制作的绩优生,那孔笙可以说是优生中的学霸,几乎没有失手过。

看了《山海情》的观众,对这部剧最大的评价就是“真实”。

这也是孔笙创作的初衷,他希望《山海情》是“实”的,为此还特意拍摄了方言版。

(via. 新华网)

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孔笙作品的风格,小妹认为一定是“现实主义”。这一点从他经常涉足的年代剧也能窥见一二。

孔笙指导的年代题材电视剧能很好地规避了历史背景的“悬浮感”,首先他会将叙事视角聚焦到处在时代洪流中一个小家的发展。

《闯关东》、《温州一家人》、《父母爱情》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重大历史转折期,而故事的核心线索都聚焦在普通家庭,通过这些家庭在社会变迁下发生的故事去映射时代。

比如朱开山在饥荒中毅然“闯关东”去淘金,带领全家人重新落地扎根;

温州农户周万顺一家为求生与亲子分离,背井离乡艰苦创业;

农村大老粗江德福和资本家大小姐安杰的啼笑婚姻也展现了上个世纪的情感模式。

可以说家庭成为了孔笙寄托时代情怀的重要载体,这一模式也被他运用到了战争题材电视剧中。

2014年孔笙指导了一部电视剧《战长沙》,剧情的核心角色是“长沙会战”中在长沙艰难生存的胡氏一家。

说是抗日题材,但是整部剧的前期却花了大量笔墨去叙述胡家的日常生活。横行霸道却为胡家遮风挡雨的姐夫薛君山,懦弱无能却有一身犟骨的父亲胡长宁,勤恳贤淑一生为家人付出的大姐胡湘君,调皮捣蛋的双胞胎姐弟胡湘湘和小满(胡湘江)。

加上奶奶、母亲和秀秀,一大家子每天鸡飞狗跳,闹腾却温馨,让人丝毫感受不到战争的可怕。

然而一切随着胡湘君和薛君山的儿子平安离世而急转直下。在这之前一大家子最后一张全家福中,平安是唯一没有露脸的。似乎也预示着他的死亡带走了胡家的“平安”。

前期有多温馨,后期就有多残忍。战争使胡家分崩离析,催着胡湘湘从天真烂漫的大小姐在一次次和家人的生离死别中成长,扛起了重任。

从第一集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到只剩胡湘湘一人独活,电视剧没有太多着眼于前线战事的焦灼和惨烈,仅仅用一个家庭的变迁就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忍。

观众被孔笙的作品打动,大多来源于剧中家庭所展现的烟火气,会使人有代入感。指导《父母爱情》时,他就表示这部剧吸引观众的绝不是离奇的情节,而是扎实的生活基础。

写实就是孔笙对自己作品的追求,“小人物”会成为他电视剧中的主角。

《钢铁年代》中的炼钢工人尚铁龙和杨寿山,《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再加上《山海情》中的村干部马得福。

在孔笙的作品中,他的主角面临的难关绝对基于现实,要和环境斗争,和人性斗争甚至和自己斗争。小人物的百折不挠反而更显出平凡人的风骨。

他甚至会有意识地弱化戏剧冲突,因为“冲突越强烈,编造痕迹就越重”。

(via.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孔笙认为电视剧本身就不是什么艺术,他只想表达和传递大众的情感需求。

(via. 人民日报海外版)

而这一理念也在年代剧以外的题材中加以体现。

《琅琊榜》是孔笙指导的作品中比较特别的存在,是他拍摄的过往题材中不太涉及的古装戏,还有网络原著小说支撑,他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和作品所面向的年轻受众进行结合,创作出一部年轻人也能够接受的电视剧。

孔笙对于这部剧的指导理念是——尊重人的真情实感。

这部在本质上无法“落地”的电视剧,却依旧不会让观众感受出太多的“悬浮”,主要是因为孔笙依旧致力于在这部没有历史依据的架空剧中传递真情实感。

靖王与梅长苏之间的君臣情谊,梅长苏和飞流之间的主仆之情,与霓凰郡主之间含蓄克制的兄妹之情……

这些交织的情感才真正使《琅琊榜》更为有血有肉。观众不仅仅是因为它精良的制作和扎实的剧情才给予高分评价,更多人是被这部剧传递的情感和人性所感动。

指导《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前,孔笙并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涉足过志怪题材,但他觉得“我比较喜欢我没干过的事情”。

(via. 网易娱乐)

题材跨度大,但孔笙还是想把自己对现实主义的坚持渗透进去。在看完原著小说之后,孔笙找到了拥有自己特色的拍摄切入点——

那就是小说所处的80年代,是孔笙自己扎根的时代。他希望去还原这部剧的时代感,用更接地气的民俗打造一版不一样的《鬼吹灯》。

(via. 网易娱乐)

所以观众能看到带有上个世纪特色的小推车和绿皮火车。

也能感受到80年代街道的尘土飞扬。

在一部讲盗墓的片子里注重时代感,并不是本末倒置,反而更让它变得写实。

在还原原著基础上,孔笙还是加入了一些对人性的理解和刻画。比如胡八一和王胖子爱财,却仍有底线,他们希望去接济自己的战友和亲人,也会考虑社会所处的艰难大环境。

尽管对战争的刻画不在故事的主脉络中,但孔笙却坚持展现士兵们在战争面前渺小,生命如草芥的一面。

所以《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比起同类型的其他作品,在扣人心弦的倒斗戏中,更平添了几分温情,也彰显了孔笙对作品传达人性的坚持。

孔笙一直是一个不局限在擅长领域的导演,他拥有更多的想法去涉猎不同题材,不想使自己的创作停滞是重要原因。

在拍完《生死线》之后,孔笙要求两年之内不要再给他接任何战争题材的戏,因为他对战争的理解已经通过那一部戏表达完了,再拍摄战争类型只是在重复,失去了创作。

他乐于接受电视领域的新东西,包括精良的制作。他不止一次展现出自己的国际视野——

爱看美剧,会对电视剧的画质有要求,包括接拍《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也是希望能满足他自己尝试做一部美剧质感且集数不多的作品的私心,以及希望正午阳光可以多接触特效拍摄和电脑制作,他认为团队需要去不断接触这些新东西进步。

(via. 腾讯娱乐)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是中国首部采用杜比视界HDR格式制作播出的电视剧。孔笙希望作品能向国际高水准电视剧看齐,并且一直坚持影视剧是视听艺术,有了技术的加持才能使作品更有质感。

(via. 娱乐独角兽)

事实上,抛开技术,孔笙对影视剧“质感”的把控,也在很多方面多有体现。

孔笙总是力求对故事背景的高度还原,对此要么选择辗转多地——

比如《温州一家人》的剧情背景横跨多国,孔笙就真带着团队前往法、意、俄三国取景拍摄,拍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时,也深入新疆哈密、甘肃敦煌拍摄。

要么选择斥资搭建——

比如《父母爱情》中的部队营院,整整一大片房子都是剧组临时搭建的;

拍摄《大江大河》时,剧组也在安徽泾县搭了个村落,只为还原小雷村真实的生活场景;

再到《山海情》,剧组又辗转来到贺兰山脚下,用14天时间建了一个金滩村。

场景做到最大限度还原,拍摄也要十分考究。

《北平无战事》是一部很有电影质感的电视剧,为了达到电影标准,孔笙还启用了胶片机。而这部电视剧中的镜头的确十分精致。

无论是场景,构图还是色调,都让镜头看上去非常有质感。

事实上,正午系的很多导演都在努力提高影视剧的“质感”。他们会制作最精良的服化道,甚至会学习孔笙对场景的严格要求自己布景搭建,去构思拍摄方式,让每一帧画面截出来都是艺术品。

可是却不能收获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好评。

究其原因是差在理念,他们没能让电视剧从现实出发。哪怕故事背景不现实,人物情感也该是能让观众有共鸣的。

这也是当今影视剧大多存在的通病——

抗日剧的主角不是地下党就是军人,但大部分观众对大敌当前的舍生忘死还是感到遥远;

扶贫剧也总围绕基层干部的视角展开,贫穷在这些剧中没有实感,村民在前期的形象都是愚昧的,非常脸谱化。

很多影视剧展开故事情节都没能基于现实出发,忽略对人物真情实感的刻画。

很多观众对孔笙的评价是“孔笙出品,必是精品”,这句口号的流传是有一定道理的。迄今为止孔笙指导的电视剧里,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竟有16部,评分人数过万的剧中最低也有7.4分。

翻看他的过往经历和艺术追求,小妹也大概明白了孔笙成为正午金字招牌的原因——

有思想、有能力、严要求。

当然,一部优质的剧集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孔笙斐然的成绩单背后,代表的是整个主创团队的付出。

但毫无疑问的是,国剧需要更多孔笙们。

资料参考补充:[艺术人生]专访《琅琊榜》主创孔笙、李雪、侯鸿亮,央视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