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四十八章:不仁不义只求大道 2024-07-29 01:14:50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八章(德篇第三章)不仁不义 只求大道(原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注解】1、上德不德:上德,即大德、孔德;不德,不把“德”表现在形式上。此句意为,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而是时时都在德的状态。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离不开德。下德执着在有形层面,特别在意失掉德,甚至会为德而讨好众人。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上德圆满而无为,只是自性流露。5、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在意别人怎么看,而不停地为他人调频。6、攘臂而扔之:攘,伸出。此句意为伸出手臂而使人们强就。7、薄:不足、衰薄。8、首:开始。9、前识者:把礼当作要义者。10、华:浮华。11、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释义】真正有德的人本性如此,标榜了就不是德。当把本原有的品质作为德来宣扬,说明已失德。所以上德自然而无为,下德逐名而有为;逐德,逐仁,逐义,逐礼,则人心已失矣。所以失道而讲德,失德而讲仁,失仁而讲义,失义而讲礼;讲礼时,已是薄德之时,这是混乱的主要原因。所以把礼当作要义者,就像追逐一个华丽的外表,实际上背道已远。真正求道者,为上德不为下德,为道实不为礼华。取道去礼。【释意】常人之德重其形,圣人之德重其神。对于大德来讲,德行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自在,不需要刻意为之,因为那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就像苹果,不会因为自己有苹果的味道而自我标榜。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七章(德篇第二章) 万物和合 玄德之妙(原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注解】1、载营魄,抱一:魂魄合二为一,指高我和小我合一,物理心智与高级心智合一。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结聚。气包括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气,有形之气指气血运行,无形之气指情绪。气的核心是柔、是顺,两种气都要柔弱。3、涤除:扫除、清除。4、玄览:人心之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玄,奥妙深邃;览:心境。5、无疵:瑕疵,缺点。内在有瑕疵,外在一定不完美;内在完美,外在自然完美。6、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国的本质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让每个人各自绽放。无为而治是一种大智慧,把道布好,有道方可无为,俭到自动化至无为。7、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四达,通达四方。知,同“智”,心智、心机。此句意为心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进入四通八达的境界。8、生之:即道生之。道指意识的种子、基因的创造、起心动念。9、畜之:即德畜之。德是能量。畜,养育、繁殖。此句指广结善缘,因缘具足是一个聚焦能量的过程。10、为而不恃:事成是道运行的结果,因此不会自居。11、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行,指在道中运行的德。【释义】所行,能够做到身体和心合一吗?呼吸,能够柔和绵长如婴儿一样吗?静心,能够像没有瑕疵的白布一样吗?行事,能够选择别人不愿做的领域(知雄守雌)吗?明道,能够知晓一切而不用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吗?让事情自然发生,自行发展。当事情发生,不需要刻意推动,不需要刻意强求攀缘,也不需要强烈把控。这就是道的玄妙啊。【释意】此篇为道的实修篇,德是道的化身,通过德来彰显道,最终达到“执大象,天下往,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的境界。道家所倡导的“德”与儒家所倡导的“德”是有差异的,道家的德强调本性如此,内在拥有“大”与“容”的品质。上德不德,指在道中运行的德,无名、无利、无形、与道合,则无往不利;不会刻意为之,“处其实,不具其华”、“道隐无名”,做事看发心、看结果;因一切都是自然之道在运行,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儒家的德是有一系列行为准则在里面的。 赞 (0) 相关推荐 慧解《道德经》之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 是以大夫丈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四篇,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人类道德发展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为之, ... 《庄子·缮性》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缮性于俗学"之首二字为题.缮性即为其内容. 主旨在于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主张有知而不用,莫之为而常自然. 原 文 缮性于俗俗学(一),以求复其初; 滑欲于俗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4]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八章:福祸相倚光而不耀 <道德经新译>第十八章(国篇第九章) 福祸相倚 光而不耀 (原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大国下流各得其欲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国篇第六章) 大国下流 各得其欲 (原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非智治国德深乃顺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国篇第三章) 非智治国 德深乃顺 (原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学者记诵词章与百工技艺之务,皆贵寻师访友,多见多闻 ,而后才思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八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章名曰:损益有道. 损益,可以理解为损和益,损为减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八章:上善如水不争无尤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八章(无为篇第四章) 上善如水 不争无尤 (原第8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修身至普观己知天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德篇第九章) 修身至普 观己知天 (原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