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常见问题及步骤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实验步骤1.标准品的稀释:按表1在小试管中进行标准品的稀释。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 、标准孔、待测样品孔。 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µl, 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µ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µ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4.配液:将3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 倍稀释后备用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 30 秒后弃去,如此重复 5次,拍干。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µl,空白孔除外。7.温育:操作同3。8.洗涤:操作同5。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µl,再加入显色剂B50µ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 分钟.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µ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 。 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12.计算:以标准物的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OD 值由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或用标准物的浓度与OD 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将样品的OD值代入方程式,计算出样品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的实际浓度。BDNF的ELISA结果显示为毫微克/毫克组织(ng / mg)或皮克/ mL上清液(pg / mL),并表示为平均值±SEM。浓度标准品号配法160ng / L 5号标准品150µl的原倍标准品加入150µl标准品稀释液80ng / L 4号标准品150µl的5 号标准品加入150µl标准品稀释液40ng / L3号标准品150µl的4号标准品加入150µl标准品稀释液20ng / L2号标准品150µl的3 号标准品加入150µl标准品稀释液10ng / L1号标准品150µl的2号标准品加入150µl标准品稀释液< 表 1  >常见问题一、白板现象:显色结束后,酶标板所有孔均无颜色,阳性对照不显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试剂盒超过有效期或者保存温度不当;2.不同试剂盒的组分混用或替代;3.洗板或者加样过程中,酶标记物受到污染导致活力和效价降低;4.实验操作中试剂的加样顺序有误;5.蒸馏水水质不好、混有其他化学物质或配制的洗涤液pH值偏高/低。二、显色弱、灵敏度低现象一:显色结束后,所有板孔的颜色均较淡,只有微弱的信号呈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试剂盒超过有效期或者保存温度不当;2.试剂、样本在使用前没有平衡至室温;3.标准品/浓缩液试剂配置前未离心;4.工作液稀释比例不当;5.工作液提前配制的时间较久;6.移液器计量不准,加入试剂的体积有误;7.洗板或者加样过程中,酶标记物受到污染导致活力和效价降低;8.温育时间/温度未达到实验要求;9.浓缩洗涤液的稀释倍数/洗板次数不符合实验要求;洗涤冲击力太大,浸泡时间太久;10.双组份显色剂加入顺序颠倒且未混匀;11.底物作用时间较短,显色不足。现象二:显色结束后,标准孔显色正常,但标本孔显色较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标本处理不当,比如加入叠氮钠作为防腐剂,影响显色;组织匀浆或细胞提取液中引入SDS等化学物质后影响抗原结构等;2.样本浓度较低(样本实际浓度低/样本保存不当有降解/样本稀释倍数过大);3.样本浓度很高,稀释倍数不够,出现钩状效应(当抗原与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其中抗原过量又称为后带效应);4.样本类型特殊,比如样本pH值较高/低,抗体结合抗原能力降低;样本为重组蛋白,抗体和抗原的结构不匹配等;现象三:终止后,目测结果正常,但酶标仪读值结果偏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酶标仪未预热;酶标仪参数设定不正确;滤光片不匹配;2.终止后间隔酶标仪读数的时间过久(超过20 min)。三、灵敏度过高、板孔高、背景高现象一:终止后,整板显现较为均一的黄色或淡黄色,差异不明显;标准品背景孔OD值过高(超过0.15)。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不同试剂盒的组分混用或替代;2.稀释后的工作液浓度较高,可能是稀释前未离心或者取液量不准确;3.温育温度过高或温育时间过长;4.显色剂保存不当,未避光;双组份显色剂提前配制的时间较久;显色时间过长(超过30 min);5.洗涤不当,洗涤时每孔注入的洗液不够或洗涤次数不够;现象二:出现随机性的花板、跳孔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样本的收集、处理和保存方法不当导致个体差异大;2.样本质量较差,个别有溶血、高脂、粘度大等现象;3.样本浓度过高,钩状效应导致样本测值差异大;4.试剂盒保存不当,酶标板封闭效果降低;5.加样问题,未更换枪头、枪头误差大或枪头触碰孔底孔壁而划伤包被原;上样产生气泡或者加到孔壁;加样时间过长,各孔初始孵育温度不一致;6.试剂稀释不均匀;7.恒温箱孵育时板孔未贴覆膜或将覆膜反复使用;8.洗板不完全,出现交叉污染或者有残留;9.试剂污染,主要是洗涤液污染或未现配现用;10.酶标仪读值前板底残留有液滴或指印。四、假阳性现象:实验结束后,标曲正常,样本测值整体比预期浓度高且差异不显著。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样本处理不当,含非特异性显色或干扰显色的内源性成分(脂质、胆红素、血红蛋白或血液粘度过大等);组织匀浆或细胞提取液中引入其他溶剂导致基质效应过高等;2.样本污染,含非特异性显色或干扰显色的外源性成分;3.试剂盒保存不当,体系变化导致部分样本类型的回收率发生变化;4.加样过程中未更换枪头。五、重复性差(批内/批间差异大)现象一:批内变异系数大(类似花板、跳孔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试剂盒保存不当;2.样本或试剂稀释不均匀;3.加样问题,未更换枪头、枪头误差大或枪头触碰孔底孔壁而划伤包被原;上样产生气泡或者加到孔壁;加样时间过长,各孔初始孵育温度不一致;4.洗板不完全,出现交叉污染或者有残留;5.使用水浴锅温育;6.酶标仪未预热,样本读值前未震荡混匀;7.样本浓度低,在阈值附近时阴时阳。现象二:批间变异系数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1.样本本身质量或者浓度有差异;2.试剂盒保存不当,试剂有降解;3.样本稀释倍数存在差异;4.实验条件、操作人员或操作手法存在差异;5.酶标仪测定重复性差;酶标仪滤光片不对或输入波长不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