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广州湾改名为湛江,到底好不好?

大家都知道,湛江以前是法国人的,名字叫做广州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广州湾和香港、澳门的地位是一样的,都是我国沿海的港口明珠,但却被列强占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8月19日中法政府签订交接广州湾条约,宣告法国将1899年租借的广州湾归还给中国。
事实上,1943年广州湾沦陷,已经被日本人占领。9月21日广州湾日军代表、陆军中佐渡部市藏在赤坎胜利大酒店(现建设旅馆)签署投降书,这才意味着广州湾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由于广州湾的地位重要,当时的政府准备在这里建省辖市,要建新市的话,肯定要取一个新名字。据说当时主政广东的吴川籍官员李汉魂也参与了市名的讨论。
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广州湾的名称,但有人反对,说广州湾带有殖民色彩,而且易与广州混淆。这是真相吗?
说殖民色彩的,主要是认为广州湾的名字是这样的:一是说法国人初次从海上登陆湛江时,由于地图不熟悉,误以为这里是广州,所以便命名为“广州湾”;二是说法国人第一次上岸时是在南三岛南边一个叫“广州湾”的地方,后来便将这个名称延伸到整个湛江地区。
不过,现在的史学家认为,“广州湾”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可参见《广东通志初稿》。明万历年间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中也将现湛江海湾(原吴川县)的一部分称为“广州湾”,与19世纪末才来到湛江的法国人没什么关系。
第二种意见是根据隋朝时设置过的一个县叫“椹川县”……写到这里,纵横哥才恍然大悟,原来天天经过的“椹川大道”,来历居然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朝!
不过“椹川”这名字,好像与湛江的特点并不合。椹,现在的意思是桑椹什么的,过去什么意思已经不得而知,或许是说当时这里的树木超多?川,是指两山之间的水流,湛江没有这种地形啊,也不知隋朝人怎想的?
后来,大家集思广益,把“椹”字改为“湛”,“川”字改为“江”,一个近形,一个近义,感觉顺多了。
“湛”字是清澈的意思,湛蓝的天空和大海,这就是湛江的形象啊。湛字的右半部分“甚”字,也有追求卓越和生生不息的意思。
“江”是指平原上的大河,更接近于湛江的港湾的形象。但纵横哥对这个“江”字还是有点不满意的,毕竟我们是海湾,怎么能叫做“江”呢?还不如广州湾的“湾”字更贴切呢!
不管怎样,湛江这个名字当时大家都满意了,迅速上报省主席罗卓英,就马上拍板定下来了,并且在8月22日通过中央通讯社对外发布。
大家注意这个细节,8月19日,中法政府签订交接广州湾条约,8月22日,“湛江”这个新城市名就敲定了,并且公布于众了!为什么呢?
纵横哥猜想,这样做肯定有一定目的。比如租借期还未到(1999年才到期),担心法国人反悔之类的吧。说来说去,还是有点仓促了。哎!
随着广州湾被更名为湛江,一些殖民色彩浓郁的街道名称也改了。如赤坎的法国大马路改为中山路,霞山贝丁街改为逸仙路,赤坎的中国大马路改为九二一路(纪念广州湾日军签署投降书的日子),赤坎的巴士基街改名为光复路,总共有近百条街道改名。
从此,“广州湾”这个名字就消失了,迎来的是全新的“湛江”。后来,湛江的一些街道又因时代原因再次被改名,但这个仓促而定的“湛江”之名,却再也没改过。
今天的讲古仔就到这里了,如果你对湛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历史感兴趣,一定要关注“湛江纵横哥”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