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复习篇目2:部编版小学五、六年级文言文
【五年级】
《古人谈读书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勤勉而又喜欢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敏而好学:敏,勤勉。好,喜好。
知之为知之:为,是。
是知也:是,这。
默而识【zhì】之:识,记住。
诲人不倦:诲,教诲。
通假字:
是知也(同“智”,智慧)
学而不厌(同“餍”,满足)
词类活用:不耻下问(以……为耻)
判断句:是知也
《古人谈读书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译】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说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里(这里指的是书本),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得很仔细,心、眼既然不专注统一,却只是随意诵读,那么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紧急。心既然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余尝谓:谓,说
漫浪诵读:漫浪,随意。
心到最急:急,迫切、紧急。
眼口岂不到乎:岂,难道。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古人谈读书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译】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那么(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人);有见识就知道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不敢因为一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就绝对没有干不成的事。这三个(即指“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
盖士人读书:盖,句首发语词,不译。士人,读书人。
第三要有恒:恒,恒心。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断,绝对、一定。
不敢以一得自足:以,因为。
如河伯之观海: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井蛙之窥天”同。
古今异义: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
《自相矛盾》
本文选自《韩非子》。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对事物没有不能刺破的。”有的人说:“(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不可以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即“能刺破所有东西的矛”),不可能(在)同一个世界站立(即“不可能共同存在”)。
楚人
有鬻【yù】盾与矛者:鬻,卖。
誉之曰:誉,称赞、赞美。
物莫能陷也:莫,没有什么。陷,刺破。
何如:怎么样。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定语后置句: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杨氏之子》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梁国杨氏的儿子九岁,十分聪明。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唤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来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随着声音回答(即“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
乃呼儿出:乃,于是、就。
为设果:设,摆放、摆设。设果,摆放水果,可以引申为端来水果。
孔指以示儿曰:示,给……看。
儿应声答曰:应,相应、随着。应声,随着声音。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通假字:甚聪惠(同“慧”,聪明)
判断句: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