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為何稱「人日」?
傳統以夏曆正月初七為「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節」等。傳說女媧造物,依序造出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於第七日造出人來,故以初七為人之「生日」。晉人董勳《答問禮俗》亦有如下內容:「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以陰晴占豐耗,正旦畫雞於門,七日帖人於帳。」
據古代占卜之原則,正月初一至初七之天氣狀況,為今後一年諸如人丁、生產狀況等好壞與否之晴雨錶。人日若為晴明溫和之天氣,則意味一年人丁平安,出入順利;若為陰寒慘烈之天氣,則預示接下來一年可能遭遇疾病衰耗等厄運。
杜甫<人日>詩云:「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即表達出對豐收無望之憂慮。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提及,為驅邪祈福,古人於人日以七種蔬菜做成菜羹以求吉祥;將綵布剪成人形,或將金箔鏤刻成人形,貼於屏風上,或戴於頭上,此為「人勝」;還要以鮮花做成各種頭飾,相互饋贈,此為「華勝」(「華」即「花」)。文人雅士亦有於是日結伴登高、賦詩雅遊之俗。(原文:「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傳統觀念認為,人事活動固有天命,但人為努力亦不可廢,總能於其中起到積極之作用。
《荊楚歲時記》注云:「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唐六典》卷十五謂「凡朝會宴餉,九品以上,並供其膳食。」注云:「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遼史·禮志》仍載有此俗:「七日為人,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另,安徽等地,人日有在自家食太平團亦饋餉他人之俗,《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安徽壽春》:「正月初七日,以飴糖掇炒米成團,謂之太平團,食之一歲人口太平,且以餽餉他人,謂之餉太平,俗以為『想太平』之意。」
至唐代,此節更受重視。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綵鏤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人李適<人日宴大明宮恩賜綵縷人勝應制>詩云:「……寶帳金屏人已帖,圖花學鳥勝初裁。……向夕憑高風景(一作 日)麗,天文垂耀象昭回。」宋代蘇轍<踏青詩序>:「眉之東門有山曰蟇頤山……每正月人日,士女相與遊戲飲酒於其上。」俗又以此日天氣陰晴占休咎。明代高濂《遵生八牋》:「……七日忌風雨,主民災,忌行秋令,主多疫。」江蘇《常熟縣志》:「正月七日為人日,晴則少疾疫。」故民間有「人逢人日喜於晴」之說。《本草綱目》謂此日吞食赤小豆可祛病。又直隸《廣平府志》:「人日點麵燈以祭本命星辰。」晚近之世,已不重人日。
麵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