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情真”,所以可亲;因为“意切”,所以可敬

——读姜大源先生《入选“当代教育名家”有感》有感

11月2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6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当代教育名家”评选活动公布了评选结果,90位教育工作者被推选为当代教育名家。令人欣慰的是,我所敬重的姜大源先生名列榜中。

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由于不了解此项活动的来龙去脉,甚至不知道消息的真伪,因而,在许多职教同仁向姜大源先生表示祝贺时,我选择了沉默。等到获悉详情后,祝贺的高潮已经过去。此时发声,实在是“迟来的爱”了。于是,我只好继续沉默下去。

昨天在《职业教育要义》读书会的群里读到了先生的《入选“当代教育名家”有感:感恩,初心,前行》(以下简称“有感”),心生涟漪,感触良多。“涟漪”也好,“感触”也罢,都不是源于先生的入选,而是先生对入选后自己一系列心情、心态、心声、心愿的忠实记录和真情告白。

作为名人、大家,对于获得大奖、获得高层次的荣誉通常有这样几种态度:一是淡漠、高冷,不屑一顾,更不屑对此说些什么,自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二是感谢连连,强调这是国家、民族、团队的荣誉。三是谦虚加不安,表达自己忐忑的心情。第一类对荣誉视而不见,其精神高度常人难以企及,其精神境界令人敬佩,我们唯有仰望而已。第二类即使是发自肺腑的,也依然没有跳出“套路、套话”的藩篱。第三类距离普通人最近,无论如何,一个谦虚的人总是博得人们的好感的。

姜大源先生对入选“当代教育名家”这件大事的反应,与上述三种反应都有些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读先生的“有感”一文,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老骥伏枥的“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满腹经纶的智者以及一位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然而来的巨大荣誉时一个常人所应有的常态反应。

让我们放放慢镜头,看看先生的反应吧——

第一个反应,感谢感恩。

接到《中国青年报》职教版主编梁国胜先生的电话以及诸多祝贺的信息,先生发了一条微信:“谢谢大家……谢谢诸位厚爱,谢谢诸位支持。”表达了自己的感恩的心情。这个反应是瞬间的、即时的、礼貌的。

第二个反应,这是真的吗?无论真假,都要不忘初心。

“……这个名单是否真实,还需落实。不管怎样,为职业教育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这才是初心。”这条微信最能打动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真实!因为消息尚未确证,过于欢喜,不是一个智者所为。平常人遇到好事、喜事,往往不由自主地会说“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这种心态,古今相同。如《陶庵梦忆》中所记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先生的反应当然不是“寒士”的“自啮其臂”,但先生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初心”,一方面也冷静地想到了信息的可靠和真实性,并且直接表达了这一心情。这是一般的“大家”所不愿意为之的——尽管他们或许和先生一样,也在第一时间对消息的真实性产生过疑问。读到先生的第二条微信,瞬间觉得先生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我脑海里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先生看着微信在自言自语:这是真的吗?

第三个反应,接受荣誉,但有话要说。

在得到了确认,接受了祝贺后,先生发了第三条微信:“非常感谢,实在惭愧,老骥伏枥,仍需前行!”这条微信涵盖了先生的多个心境:一是联想到自己代表的是整个职教界,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欣欣然;二是与自己的“偶像和标杆相比”感到“受之有愧”,惶惶然;三是感叹职教界有很多精英学者,然而进入名单的太少了,戚戚然;最后先生将这一切化为自己的心声:“诚惶诚恐叹弗如,驽马十天行万里。”

文如其人。由先生的鸿篇巨制以及这篇小文可以感受到先生的为人、待人、做人:既有卓越超群的“鸿鹄之志”,又有非常接地气的“烟火气”。我与先生素昧平生(远远坐在台下听过先生的讲座),更无个人之间的交往,但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既是高大的、立体的、丰富的,又是平易近人的、真实的、可亲可敬的。为什么一个在高位上的大学者给了我这样的感受?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先生的目光——看待我们这些后来者以及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目光,是坦诚的、真实的、平视的。

我写文章常常信马由缰,有时要说的话说完了,还没有给文章起个“名字”。写这篇读后感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写到这里,灵光闪现,文章的题目竟然自动蹦了出来:因为“情真”,所以可亲;因为“意切”,所以可敬!

2017年12月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