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一)
获悉2020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文献大展的信息已是在展览的最后两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紧抽时间去观展。今年的主题展“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展出,这是上海图书馆连续第16年推出的年度馆藏精品文献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第一次以馆藏外文文献为展览的对象。
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的布展秉承了一贯的紧凑和精致,本次展览的六大部分也体现了纵深连贯和涵盖面广的特点。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文的发展,通过104种近代珍稀文献向观众娓娓道来。据悉,本次展品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献,其中十余种展品是首次公开展出。
第一部分以近代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变迁为脉络展开的。进入展厅,第一个展柜中陈列的是《上海(1843-1893):模范租界的诞生、成长与庆典》,这是一本为纪念上海开埠50周年的纪念册。书中有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向人们呈现了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可能是我们近距离看到的最早的外滩。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发生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工具,据馆方介绍,中国目前最早的英文版年鉴正是这本1852年版的《上海年鉴》,也是上海图书馆在先后馆藏了1856年、1854年和1853年版的上海年鉴之后的一大收获。这本年鉴中记录了当时上海重要的信息,更直观地细致地记录着上海城市发展的步伐。
这里有必要顺带提一下,我们现在的《上海年鉴》英文版创刊于2002年,每年一卷,目前已连续出版19卷,是全国最早的英文版省级年鉴。
▲《上海年鉴》英文版 |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上海及其周边》的作者是墨海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墨海书馆是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书馆,于1863年停业。墨海书馆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据记载,自上海开埠后,侨民人数长期占上海城市人口的3%以下。在1900年6月26日,以上海道台余联沅为代表,邀约各国领事议定《东南保护条款》九条之后发生了改变,所以直至进入20世纪以后,上海侨民人数才有了大幅度地增加。
随着侨民的不断涌入,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进入上海。《北华捷报》就是上海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报纸,1850年创刊时为周报,之后改为日报《字林西报》直到1941年停刊。这份报纸是至今为止发行时间最久的本地主流英文报纸,内容包括各类信息、社论、杂谈等各类文章。展柜中陈列的报纸开本很大,因新闻纸易风化不宜长期存放,这份泛黄的报纸能如此完整性地保存至今更显得珍贵。
媒体业的发展无疑会带动当时出版行业的进步,这是《赛胜猎报》上刊登的一则综合广告版面,其中一则是1899年9月2日的打字排版机广告,可见当年的印刷出版行业的技术引进步伐。
▲老式排版机 | 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风花雪月也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罢,侨民的生活也不过如此。这本《上海故事》的作者是《字林西报》主笔之一,这是他把发表在报刊上有关外侨生活的故事和观感的文章整理汇集而出版的一本书。
摩登繁华的旧上海夜夜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曾是亚洲的不夜城,《社交上海》是上海最早的由女性主编的时尚杂志,由字林西报馆发行。书里包含有球赛、慈善义卖、时装折扣等生活资讯,其内容丰富,细节具足,从中可见晚清上海外侨真实的日常生活。
▲《社交上海》 | 图片来自网络
据记载,1900年左右在上海居住的外侨约有2万多人,以下这些文献记录着他们在上海生活各种场景的方方面面。
▲《中国百万富翁:赈贫济乏的陆伯鸿》 | 图片来自网络
位于第一部分展厅正中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本大开本的版式精美并带有手工刺绣的图书,这是当时比利时国王向土山湾定制的中式小楼而附赠的说明书,在展示的那页中,详细记录了中式小楼的雕花照片、细节说明及其典故的由来等信息。
经查阅资料方知,该中式小楼名为“中国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应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订单制作的,当时参加制作的工人和成年孤儿三百多人,耗时三年多建造而成,该小楼高18米、长30米,外形如中国宫殿样式堪称精美绝伦。图册中描述的小楼至今仍屹立在布鲁塞尔,是比利时国家博物馆东方馆的所在地。
▲中国宫 | 图片来自网络
土山湾原位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于1832至1837年间由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率领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而土山湾文化则源于1864 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因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无所不包,促进了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据称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
▲土山湾 |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介绍的是旧时租界外侨设立的上海图书馆的书目和使用规则,该馆于1948年停止使用,目前的上海图书馆是原先四馆经过合并后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