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真的拒绝色彩吗?
2016-08-24 16:43
张大千作品
中国绘画也称丹青,可见色彩在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早已经成为国画艺术中的重要传统,唐宋绘画在色彩上更是曾经灿烂辉煌一时,自元以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画就基本不谈色彩了,随着近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国画的色彩才逐步焕发出新的面貌,但色彩在当前已经水墨化了的中国画中要发挥出自己特有的魅力,特别是在当代审美语境下如何创造出国画的色彩空间,仍是一个需要艺术家不断探索的领域。
关于传统色彩观。两汉时期,孔子将色彩分为:正、杂、美、恶四色,赋予伦理内涵和尊卑标识。当时在学术里尊孔重教,绘画题材注重社会功能性。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古画品路》中提出了“六法”,以总结我国古代绘画的理论与实践。里边的“随类赋彩”阐述了中国绘画色彩的理论和实践。
元明清时期,中国画色彩趋势衰落,因文人画家崇写意,追求清雅简逸,用极淡的水墨着色,将墨色作为特殊的表现手段来体现朴素单纯的色彩效果。其实,墨分五色也是意象性的色彩,是以墨色象征物象的色相和色阶的一种审美意识。
文人画为什么会排斥绘画使用色彩?原因似乎很简单,第一,文人画家大多数不会重彩,既然不会,难免心虚,要说点什么来掩饰,在传统国画评论中,总是喜欢把色彩浓重的作品评为俗,把纯水墨作品评为雅,因为评论的话语权掌握在文人画家手中。第二,重彩画法的高难度,让文人画家望而生畏。在传统绘画中,一般说到重彩,都说工笔重彩,很少有说写意重彩。工笔画,无论山水,花鸟,人物,走兽,要求造型的准确,色彩丰富。色彩丰富带来一个问题,如果画家对各种色彩使用控制不力,很容易出现画面花哨,杂乱,就是所谓的艳俗,行内称 艳俗的作品火气重,所以一般的中国画家不敢大胆用色。
岭南派名家张际才作品
现当代色彩观念的转变。实际上“随类赋彩”的“随类”,可解作“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象类,可以解作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而不是要求所画的色彩等同于物本身的色彩,它仍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并不违背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绘画终归是视觉的艺术,当代画家们充分了解色彩对于画面的重要性,在传统的色彩理念中感悟和挖掘新的色彩语言,融入到现代的色彩观念中,逐渐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的风貌,比如李可染的作品、齐白石的作品、张大千的作品,色彩的运用既大胆又恰当好处。
中国画的色彩受西方绘画影响,用色调表达情绪,不仅仅是色彩的写实,不再强调光影明暗变化,而是采用西洋画中的色调处理方法来烘托环境和气氛。画家常用变色的手法来使得画面更有意蕴,再融合现代色彩的情感表现力,让作品具备崭新的视觉魅力。
传统色彩观念下的色彩运用更倾向于象征和观念,情感的传达是内敛含蓄的,而当今人们对色彩的探索更加灵活,情感表达直接而开放,人们的审美需求多种多样,必然需要画家们重新审视色彩以适应当代人们的视觉。
旧的语言形式只能随着新的需求而进行调整,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绘画材料和技法上的研发创新,加上变更的观念,大大拓宽了色彩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色彩丰富了绘画语言,扩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和审美的意境,人们也意识到色彩表现在中国画里的重要性。
哪怕前人不用色,不代表今人和后人就不可以用。审美是发展和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是教条,因循守旧最多是个手艺人。艺术家的任务是不断拓宽审美的疆域,丰富中国画的色彩空间。文/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