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座书院如何改变一个街区

2021年1月份的成都,比往年来得更温暖一些,一个月竟有半数日子都能见到阳光。虽然也受到疫情影响,但来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人并不少。

我们到达时,听闻有古琴声从二楼飘来,循声而上,来到了一个装修古朴的厅堂。

只见十几个孃孃叔叔们正端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着毛笔字。椅背上挂着红红绿绿的购物袋,购物袋里还有刚买的新鲜蔬菜,而耳旁是悠扬舒缓的古琴声,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墨香。看似不搭调的元素,在这里却显得异常和谐。阳光透过芦苇帘子,洒落进来,斑驳的光影跳跃在他们带笑的脸上,氤氲着一股生活安然静好的幸福气息。

街道文化中心唐主任笑着说道,“这不过是书院最寻常的一幕。”

提及书院的成立,唐主任表示,“那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

书院成立之前,成都市原桃蹊路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是与石油总机厂联建的,场地由总机厂提供。几年前,总机厂改制,面临资产清理和拆迁。新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迫在眉睫。

当时,正逢中央提倡全民阅读,桃蹊路街道响应号召,决定“建一个以阅读为主的文化活动中心,打造一个街道居民的大书房”。

于街道而言,跟社会组织合作,可以利用其资源的丰富性,扩大公共服务的外延。毛边书局经过20年的沉淀,除了拥有大量藏书,还链接着许多社会资源。而站在毛边书局的角度,有政府提供的平台,大量的藏书都可以被利用起来,让更多的旧书被珍藏爱护,这是“守书人”傅天斌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于是,2018年6月,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正式在成都市成华区桃蹊路街道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将政府公共文化资源和民间社会组织资源创新结合的活动场所。

书院取名桃蹊,除了对应着桃蹊路街道外,背后还有着另一层含义——一份浓厚的期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是傅天斌和街道办对书院的期望,也是对街道居民的期望。

书院成立后,在唐主任眼里,桃蹊路街道居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还是那样朴实的生活,但是多了一缕书香,多了一股墨香。”

每年,书院都会举办盛大的书荟集市,吸引来许多淘书的民众

01

“一个让人心安的归处”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坐落的地方,怡福路300号。这个地址,如今已是许多成都年轻人慕名打卡的“网红”地标。

书院以中式仿古风格打造,白墙青瓦木檐,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闹市显得格外特别。

书院一共1700多平方米,分为三层,一楼是公共阅读空间,二楼是公共美学空间,三楼是独立怀旧书店毛边书局。

门头上书“桃蹊书院”四个大字,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生前最后一幅书法作品。

进门右手边的墙上,挂着许多牌子,这里记录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以及这两年书院带来的影响,比如成华区图书馆分馆、成华区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成华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

一楼主要有四个区域,图书阅览区藏有通借通还图书13000余册,毛边书局的古旧书籍6000余册,提供图书阅览座位80个;电子阅览区,提供平板电脑,读者用身份证在前台登记后就可以免费使用,提供电子阅览座位20个。书院还跟喜马拉雅电台有合作,计划要打造一个有声书院;可变活动空间准备有笔墨纸砚以及投影仪,可供开展笔友会、周末影院、阅读分享、读书沙龙等丰富的文化活动。

最后一个区域是毛边书局设立的漂流书屋,这是唐主任觉得最有温度的一个区域。“居民们可以把自己觉得有阅读价值的书放到这边分享,也可以委托书院进行代售,还可以以书换书。”唐主任说,“以书为媒介,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把人留在书里的温度传递下去,这就是漂流书屋的意义,也是桃蹊书院的存在意义。”

二楼是桃蹊画院,设有国学讲堂、四川美协副主席张跃进先生工作室、书画展厅,常态化开展各类公益讲座、文化交流、专题展览等;

三楼是书院的灵魂所在——毛边书局,以近12万册相当于一个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给桃蹊书院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库,其中还收藏有各类巴蜀文化图书和地方志书、年鉴,以及罕见的川菜类专题图书。

在唐主任看来,书院已经不再单单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了,它集多种角色于一体,承载了更大的社会功能。它是图书馆,是书店,是档案管理室,还是居民茶余饭后休息的书房。

“周末的时候,书院里到处都坐着人,老年人喝茶看报,年轻人有的刷题备考,有的埋头看书,还有不少孩子自己跑来找童书看。”唐主任说,“三层楼的所有空间都尽量营造一个温暖的感觉,从灯光到桌椅摆件,希望给居民一个到自己书房的自在安全感。”

工作人员阿笙是个钟爱汉服文化的小姑娘,一年前来到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后,便深深爱上了这儿。在她的心里,桃蹊书院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归处”。

“每当推开木质的回格纹仿古大门,在‘咯吱’的木头声中,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时候‘一捧书,一杯茶’的淡然日子。再坏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

而这正是毛边书局·桃蹊书院一直倡导的书式生活——一本好书,一杯清茶,静下心,享受生活。

活动中认真书写的阿姨,她们说,几十年没有提起毛笔了

02

以一个书院,影响一群人

书院每年都要举办四五十场读书活动,这些活动不但激发了社区民众的阅读兴趣,填补了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沟通空白,而且还帮助有孩子的居民解决家庭教育难题,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健康的环境。

负责书院活动策划和执行的马老师介绍,今年怡福社区就联合书院共同组建了一个亲子读书社。

读书社的首次亲子阅读活动围绕“儿童绘本”展开。活动当天,老师先通过小视频引出阅读主题,接着孩子和妈妈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一起去探索和发现绘本故事中的秘密,找出图画中隐藏的细节,感受故事传达的深刻意义。孩子们被引导着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将绘本故事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最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创作”结束后,几位小朋友还主动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画作中的内容。

有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好玩,有趣,孩子能学到东西”,不仅如此,也给了家长们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学习如何跟孩子相处。

除了读书会,书院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茶道、诗歌、摄影、育儿、健康、饮食等等,关涉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南大学文学院艺术学客座教授、著名摄影师廖小西先生开展摄影专题讲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廖小琴女士作儿童文学专题讲座,主讲童书阅读,街道内的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报名,积极互动;成都市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前来作健康讲座;社区川菜名店、老字号、非遗店负责人和老师傅,走进书院讲述川菜演变史,并通过开设讲堂、走进店铺、川菜展览、书籍售卖,传播川菜文化。

前不久,书院还展开了一场“迎小年·写春联·送祝福”的主题活动。活动现场,书法老师挥毫泼墨,居民们一起赏春联,不少小朋友也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写福字,整个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马老师表示,“每一个来参加的活动的居民,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受到影响,自然也能给这个家庭带去影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街道的阅读氛围,书院在周边茶馆、银行和卫生保健院等地方都设立了移动书架,让街道居民随时随处都有书可看。

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丢书时,唐主任笑道:“不怕,虽然这种行为欠妥,但书丢了也说明有人带走去看了,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实现了。傅老师一直希望的,就是每一本旧书都能有一个归宿。”

如今,这个主要由“老东郊居民”和“农转非居民”构成的街道,已经成为“书香成都——十大阅读主题街区”之一。而街道的居民们,则慢了下来,静了下来,爱上了“看一本好书,喝一杯清茶”的生活方式。

“以一个书院影响一个街道,改变一群人。”以书为媒介,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这一目标正悄悄实现着。

书院联合社区经常组织亲子活动

END

2021年/第09期2021/02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