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是你的孩子,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不是你的孩子

四岁的儿子在卧室门口探出头来,问了我一句:

妈妈,你为什么爱我呀?

我说: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呀。

儿子说:那要是我不是你的孩子呢?

我愣住了,内心第一个自动的成人化反应是:废话,你不是我孩子我用得着那么操心吗?

然而,又正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似乎从他的眼神中读出点什么,把这个自动成人化反应艰难地咽了下去。

我开启了“咨询师应答模式”:你是希望即使你不是我的孩子,我也一样爱你,对吗?

儿子点点头。

正在卧室中的九岁的女儿从她的上铺中兴奋地探头出来接话:

“是呀是呀,小时候我也问过这个问题呢!”

我其实不太记得了,有点惊讶地问:原来你也问过啊?

她继续兴奋地说:“对呀对呀,如果你不是我妈妈,我也会一样爱你的,我们可以成为朋友!”

一时之间,我竟被孩子纯粹的感情感动得有一些语塞。

我对他们说:是的,如果你们不是我的孩子,我也一样爱你们。

虽然知道是个“谎言”,但却同时也是由衷的实话。

血缘的迷信

和孩子的对话,开始让我又一次陷入了对于“血缘”和“爱”的思考。

人们常常感觉,血缘是最牢固的东西。

所谓血浓于水,古人在结盟的时候“歃血为盟”,以及现在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喝血酒结盟”,其中的含义大概就是“虽为异姓,情同血亲”。

虽然其实人类没少被血亲坑,但不知为何,就是有蜜汁血亲信任,尤其是中国人。

同时,也对血亲,有着很多“理所当然”的要求。

这种“蜜汁信任”和“理所当然”的背后,是一种对“牢不可破”链接的诉求。

终其一生,人们都在寻求一种牢不可破,怎么也无法打散的链接关系。

人们认为自己找到了,那就是血缘。

因为血缘显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你是谁的孩子,你是谁的父母,这是生物基础决定的。

然而,事实无法改变,就真的可以保证链接是牢不可破的吗?

显然不是。

近期,电影《失孤》的原型父亲找到了他亲生儿子,主演刘德华都发来了祝贺视频,然而还是阻挡不了孩子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的决定。

网友一片骂声:说这不是“养父母”,这是“买家”!

然而,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到底是“养父母”还是“买家”,到底跟谁的关联更深,并不是血缘,或者被拐卖的事实决定的,而是这二十多年互动的下来的感觉决定的。

尽管这对生父母郭先生一家来说太不公平,因为他们也有苦苦付出寻找的二十多年啊!

但,重点是,孩子对这一切,并没有太多的感知,或者说,刚刚才有所感知。

看似牢不可破的“生物学基础”的链接,在长期的互动关系面前,显得毫无办法。

“人”比“血缘”更有价值

很多父母并不太清楚意识到这一点,以为有了血缘的联系,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理所应当。

借着血缘,说了很多其实非常伤害关系的话。

比如,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不管你!

这话,从道理上来说,其实并没有问题,毕竟法律也只规定了对自己的小孩有养育的职责,不是我的孩子,我当然可以不管。

然而,从孩子的感受来看,却并不那么美好。

其重点就在于,这句话把孩子这个“人”和“血缘联系”分开了。

在这一瞬间,他会感觉到,你只看见的,是他和你的这个“血缘联系”而看不见他这个“人”。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你在乎的只是你自己,而不是他。

看上去是一句强调血缘联系的话,实际上是在把双方的关系推远。

远超“血缘”的链接

人总是那么地矛盾,一方面迷信血缘,一方面又觉得非血缘的爱,才是更可贵的爱。

因为血缘,因为职责而起的“爱”,看上去坚固可靠,然而,它似乎已经脱离了“爱”的本质,变得有一些被迫感,有一些隔离和冰冷。

那并非证明你这个“人”足够可爱,而只是说,那个“爱”你的人,为了自己的道德和原则而做一些看上去像是“爱”你的事情。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们会问那一句话,我相信,问过或想要问这句话的孩子远远不止他们。

有很多来访者也会问类似的问题:

如果你不是我咨询师,如果不是因为我付咨询费,你,还会这样关注我吗?你还会“爱”我吗?

这时,我们需要看到,无论是孩子还是来访者,他们此时都有两个层面的表达:

一个是现实层面,好像他们是在问一个需要你表态的问题,就是要你表态,无论如何,你都会无条件爱我。

另一个是内心层面,他们在表达一种渴望,一种自己整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被你看到和肯定的渴望。

在这种看到和被看到中,细微的感觉和感情被回应,确证着双方的存在。

这种“链接”,不同于“血缘”,它太玄妙,微妙,它不那么“实在”,没有“物质”的基础,但却仿佛是一束光,能够真正把一个人的内心,照亮。

它不是一种捆绑和束缚,它没有什么理所当然,正是因为如此,才是一种远超越“血缘”的真正坚韧的链接。

看到并理解孩子的这种内心渴望比如何做一个现实的回答,更重要。

不依赖血缘,与孩子链接

最近看了一部动画片《狼行者》,说的是一个人类小女孩与狩猎者父亲相依为命,却在丛林深处发现了与狼群共生的人类“狼行者”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最后自己和父亲都成为了“狼行者”的一员,战胜了残暴统治者护国公,最后一家四口奔向自由和幸福的故事。

人类父女变为“狼行者”的途径颇有一些隐喻的含义:

他们都是被“狼行者”咬伤或者抓伤,出了血,然后就有了在睡着时变为“狼”的特异功能,从而成为了“狼行者”。

这个动画片一方面保留了人类对于“血缘”的“迷信”:一定要“见血”,才能变成同类。

但与此同时,却也强调了女孩和父亲渐渐由惧怕“狼”和“狼行者”到真正拥有了“狼”的视角,渐渐开始看见一些原来看不见的东西,渐渐真正理解“狼”,理解自然中另一种生灵的生存方式。

于是,他们终于和“狼”以及“狼行者”紧密链接在一起了。

是因为血缘吗?好像是。

但实质上又并不是。

血缘是个好东西,它有天然的凝聚力,但当我们开始迷信血缘的理所当然,就远离了真正付诸心力去理解,去体会,去看见那些和我们已经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另一个“人”。

  • 你会为他的灵魂震颤吗?
  • 你会为他的心灵喝彩吗?
  • 你,看得到吗?
  • 你,看得懂吗?

这是留给我们每一个父母的永恒的题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