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气盈闰
积气盈闰:
气的
盈余积累
成为闰月
《内经》的五种历法
构建生命,知识体系
广泛运用,多种历法
说明生理,解释病理
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尤其结合运用
十二月太阳历
十月的太阳历
构建五运六气学说
其中,一岁分为五运五步
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
若不懂天文历法
即不懂中华文化
“由此开辟了天文学史中
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以十月太阳历
作为基础研究:
阴阳五行
十二兽纪日
八卦的起源
“一之日”
“二之日”
《幼官图》
的五方十图
和三十节气
等知识
将它们
与十月历,联系起来
一切难解,迎刃而解
可以得到,圆满解释
研读运用,《内经》的知识
务必认识,其中的历法知识
否则无法理解
相关原文精神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用针不知
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所起
不可为工
“年之所加”:
即处理历法
与天文时间
节点的关系
即“积气盈闰”的方法
“气之盛衰”:
指相关
年份、季节、
时日气候变化
的太过与不及
“虚实之所起”:
何背景引发的
何种虚实病证
这是作为
从医者的
基本要求
“岁”是天文概念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
实际天文时间(365.25天)
所有历法都以太阳为背景制定
“年”是历法术语
历法
据天文变化
的自然规律
计量较长
时间间隔
判断气候变化
预示季节来临
的法则
历法,简称“历”
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
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
历法的功能在于可以
规范人类的一切行为
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的、
社会的、科学的行为活动
生命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
历法知识的
出现和运用
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
《内经》
五种历法知识
构建理论体系
正确,理解这些的历法知识
研习,原文精神的重要门径
否则,就必然
对于其中的相关原文
有不知其所以然之虞
十二月太阳历:
十二月太阳历简称阳历
这种历法以太阳回归年
(365又1/4日)
为背景构建的知识体系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的“候、气、时、岁”节点
即是这一历法的时间要素
其中的“年”和“月”是虚拟的
为了确保与太阳周年视运动同步
故在“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的基础上,通过“积气盈闰”的方法
每四年有一个366日闰年
为了让该历法
虚拟的十二个“月”
有其实际意义
于是通过二十四节气
的天文节点加以落实
每个月都有2个节气
使二十四节气
与虚拟的月
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
大凡《内经》涉及
365之数表示人体
腧穴数、
溪谷数、
肢节数
皆为该历法的应用
五运六气
理论内容
也不例外
太阴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
这种历法是以日、地、月
为天文背景构建的历法体系
有年、月、日时间要素
“年”是虚拟的
“月相”的
变化周期则是
该历法确立的
主要时间节点
十二个月相变化周期为一年
故一年的时间为354日或355日
显然较一个实际的太阳回归年约少11天
《内经》
运用354或355
计数溪谷或腧穴时
即是该历法的具体运用
还用将其实际天文“月相”周期
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生理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解释临床病证
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确立治疗方法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
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
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
月郭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月生而泻,是谓藏虚;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
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甚至作为刺灸时,取穴多少的依据
如以“月生”“月死”为“痏数”即是其例
阴阳合历:
如何既能满足一年有十二个“月相”
又能确保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日数
于是《内经》在构建
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
运用了阴阳合历知识
《周髀算经·日月历法》: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就是:
太阳回归年的日数
(365又1/4日)
除以恒星月周期
(27又1/2日)
之商为13又7/19
(王冰依据《周髀算经》注)
通过“积气余而盈闰”的方法
三年一闰(一个阴历月)
十九年七闰
即使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年份
与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时间节点
基本同步
北斗历:
北斗历
是《内经》继承了
《淮南子·天文训》
记载的历法
该历法是以北斗星
的斗柄旋转为依据
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每十五日
或十五日
多一点
为一个节气
每四十五日或四十六日为一季
一年366日分为八个时间阶段
用以
预测一年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
以及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等
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
简称“十月历”
凡用360之数者即为
十月太阳历的应用之例
“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人亦应之”皆如是
该历法
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
以及此前的《夏小正》
《管子》《淮南子》
等少数文献之中
还能觅其踪迹外
几乎难见其踪影
但其内容却完整的
保存在彝族的经典
《土鲁窦吉》之中
十月历:
十月历即将
一个太阳回归年
减去尾数而作为
过年节后的360日
等分为十个月的历法
甲六复而终岁
三百六十日法
讲的即是:
十月太阳历法
一年分五季是:
十月太阳历
的最大特点
该历法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
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天干纪月)
每月36天(每旬12日,地支纪日)
每两个月72天为一行(即一季)
五行(季)为一年
从冬至之日
过年之后算起
冬至日为“阳旦”
夏至日为“阴旦”
上半年的五个月为“阳月”
第一季(行,甲乙月)、
二季(行,丙丁月)
依次属性为“木”“火”
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
下半年为“阴”
第四季(行,庚辛月)、
五季(行,壬癸月)
依次属性为“金”“水”
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
唯有第三季
(行,戊己月)
属性为“土”
由一个属“阳”的月份
和一个属“阴”的月份
组成
每一年所余的
5~6天用于2次
(分冬至和夏至)
过年节
不计入月数的划分
《内经》阴阳理论
与十月历密切相关
《内经》
全面运用的阴阳理论的发生
与十月历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据彝族经典《土鲁窦吉》
十月历以立杆观测日影的
长短变化作为依据而确定
将一个
太阳回归年分
为阴阳两部分:
当日影从最长的冬至日到
日影变为最短的夏至日时
为前半年属阳(5个月)主热;
当日影从最短的夏至日到
日影变为最长的冬至日时
为后半年属阴(5个月)主寒
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两极
一年一寒暑,植物一年一荣枯
刘明武:
此处阴阳
可以实证
可以重复
可以测量
可以定量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一个往返
决定着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
是万物
生发、存在、衍生消亡
所仰赖的,“天地之道”;
阴阳升降消长
表现为寒暑交替
决定万物的变化
故谓其为: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植物一年
生死荣枯
由此发生
故曰“生杀之本始”
人类是
天地万物
演化过程
诸多物种
之一
无论生理
还是病理
同样也要
受到天地
阴阳消长
的影响
因而必是:
预防疾病、
治疗疾病
所要遵循
的根“本”
“神明”,即阴阳之道
道者,神明之原也
《鹖冠子·泰录》:
夫神明者
大道是也
可见有了
天文历法
知识背景
才能更准确地
理解下列原文
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
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
与万物
沉浮于
生长之门
逆根,伐本,坏真
阴阳四时
万物终始
死生之本
逆则灾害必生
从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的精神实质
《内经》五行理论
与十月历密切相关:
《内经》
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
广泛运用的五行理论的发生
与十月历也有十分密切关系
十月太阳历将一年
360天分为五季
(又称“五行”)
每季(“行”)各72天
从冬至节日以后五季依次为:
木→火→土→金→水
十月太阳历之所以
将一季称为一“行”
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
气候就会不断移“行”
这一反映
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规律
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
所以五行
以及五行相生之序
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五行相克理论
也就由此衍生
这一内容在
《管子·五行》
《淮南子·天文训》
以及《春秋繁露》
均有表述
不过没明确
提出十月历
天干
在十月太阳历
用来标记月序
冬至是观测
该年日影变化的起点
所以该月份就为“甲”
依次标记一年的十个月
每月有36天
分为上中下三旬
于是用十二地支依次
标记每旬12天的日序
《素问·风论》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原文中的甲乙、丙丁等十天干
就是十月历天干纪月方法的运用实例
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分别标记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绝非是纪日
孙鼎宜:
按所云十干
皆统一时言
非仅谓值日
颇有见地
显然斟酌了
用日干解释
此处的甲乙丙丁
十干于理难通之后
才指出以“时”(季节)
诠释的合理性
尹之章对《管子·四时》:
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的“甲乙统春之三时也”之注
亦可佐证
据此精神:肝“其日甲乙”
“其日甲乙”
似应指逢甲逢乙之月的
所有时日都为肝气所旺
绝非只旺于甲日、乙日
心“其日丙丁”
脾“其日戊己”
肺“其日庚辛”
肾“其日壬癸”
皆应仿此
鉴于一年360天分为五季
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
《内经》中大凡涉及五季
每季72天的原文即可视为
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
甲六复而终岁
三百六十日法
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人亦应之
《素问·刺要论》: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
病腹胀烦不嗜食
《素问·太阴阳明论》:
“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
则是蕴含了
十二月太阳历和
十月太阳历两种历法
四时之分
十二月太阳历
四时各寄
十八日为72日
五脏各旺72日
又是十月太阳历
中华民族的历法史长河
这两种历法都曾使用过
十二月
太阳历既应合了
一个太阳回归年
约为12个朔望月
又有二十四节气
更有利于农耕活动
故得以兴盛和传扬
《内经》
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广泛运用多种历法知识
说明生理,解释病理
指导疾病,诊断治疗
尤其十二月太阳历和
十月太阳历结合运用
构建了五运六气学说
其中一岁分为五运五步
深受十月太阳历的影响
如不懂天文历法
读不懂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