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皮壳和沁色的辨伪细节和方法

古玉的识别通俗地说,就是对真假古玉的熟识程度的一种检验,对大多数人而言,古玉的外观是最容易识别,也是最容易作假的,因为皮壳就是玉器表面的氧化膜。
古玉在长期掩埋于地下特殊的环境中,其表面物质与实际接触的土壤发生系列明显的反应,自然而然,可能会生成一种薄雾状的灰色朦胧玉皮,形成一种氧化膜。
而这层氧化膜受环境影响,整体覆盖了玉器的加工位置和玉石表层,时间久了,便被大家形象地称之为古玉的“皮壳”。
任何一种材质的玉器,天然形成的皮壳和保护层在玉器加工的过程中都被消磨殆尽,新的玉质肌体经过岁月的磨砺,又处在一种良好稳定的的地理环境之中,而不是存在于真空中,那么随着时间距离的拉大和增长,其玉质新加工的表面必然会发生改变,越来越鲜明地留下一层含蓄而光泽温润的氧化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皮壳。
所谓的生坑玉器的皮壳,就是由于其氧化膜未受一点风化破坏, 因此可以清晰地看见淡淡白白的灰皮,如同一层薄膜,匀称地覆盖在刚出土古玉表面。
市场上常见的古玉皮壳主要的形态为,灰白色、薄膜状、玉器的外表滑腻,呈现出蜡状光泽、这种皮壳与玉质浑然一体,而非浮在表皮的一层,真正的皮壳是带有明显的蜡样光泽,只有同时具备了这样多种器表标识的古玉,才有可能是真的出土古玉。
当然,这只是经验判断的一个方法,在实际中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的古玉皮壳如此典型,但是,外表呈薄膜状、手感玉表滑腻、触之现蜡状光泽、与玉石本色融为一体的细微质变等等特征,对于辨别那些纯净无瑕的古玉,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那些只讲究用玉的皮壳来作为辨真识假的依据,就是只会从玉器的表面现象来判断古玉的真假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玉器的表面现象有多种,看得少就会对概念中的物品产生混淆,有时会往往会模糊人的视线,因为无论是玉质的新与旧,琢磨工艺的古与今,包括制造时代的远与近,常常就在细节微观揣摩的毫厘之间。
显然,玉器的皮壳辨伪识真不是轻易可以掌握的技能,但是多看实物,多看真品,时间一长脑海中就会建立起这样一个高标准,正规氧化反应的画面,这也是我们鼓励大家多去看博物馆的主要原因。
一旦找到这种感觉,真正开窍,对于那些时代风格不甚鲜明的非典型性古玉,其脑海中的画面和作用便是油然而生的。
掌握了这样的要点之后,对于外面的那些光泽炫目、玉表混浊、质地粗劣、色彩暖昧的所谓“古玉”,就应该非常明显的不会轻易进入你的“法眼”了。
而跟皮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玉器的沁色了,这也是造假的重灾区,历来是古玉鉴识的重要依据,也是构成古玉审美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沁色的研究和仿制由来已久,在古玉辨伪的各种圈层中,早已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流传于世。
但我们略感遗憾的是,由于古玉受其特殊的原因影响,特别是古玉本身受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内部结构的多重性特点,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有沁色的古玉虽然丰富多彩,但至今为止,关于沁色的争议也一直未能统一,更谈不上给我们留下一个现成可操作的模式了。
特别是让我们感觉比较到为难的是,古玉的沁色与玉材的表皮、与玉质内部的杂质,以及与通过现代人为化学或物理处理后所形成的形态,在目前的科技手段下并不是什么难事,市场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物品,会采用这种简单易造的手段,对其他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往往会形成一种对人产生障碍的眼光。
古玉最美是“沁色”,恰恰也是这种千变万化的沁色,成为掩盖玉质和工艺年代的一种工具,造就了变幻莫测的陷阱。
看了很多朋友私信鉴别的玉器,不得不佩服造假者的“与时俱进”,使你不能不觉得,面对缤纷的古玉世界和眼花缭乱的赝品仿制手段,过去一直推崇的眼力和经验,有时会显得多么的苍白和无奈。
对于那些处于“温室'状态下的古玉,更是如此。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古玉的鉴别,不能按照老的方法只谈“经验”,也要与时俱进,要知道规律,总是存在于任何一个事物的范围之中。
尽管玉器沁色辨伪是显得如何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但经过长期的考古研究和收藏实践,也证明了某些典型特殊的沁痕形态,是古玉辨真识伪的铁定看点。
就以大家通用的“叶脉状纹'为例示,如本图所示,当我们看到有些貌似新净的古玉,玉表呈现不规则的、渗人质里、密集而又疏朗有致的网状灰白色线痕,如叶脉一般,星罗棋布般附着于器身,那么,可以肯定,那同样是古玉历经沧桑的一种印记。
这样的沁痕,其干净利落的脉纹,是时间岁月作用于疏密不一的玉质结构晶体的结果,是自然生成的古韵旧气,而非现代任何化学酸咬和能工巧匠所为。
遇到带有这样的沁痕的古玉,心中要有“谱”,识真的概率就一定会多些。
因为,就目前的市场仿古工艺而言,这种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叶脉纹”沁痕,它应该是真品保险系数较大的一个标志,这种外表特殊的迹象,对于那些容易被作假的范围内,用于识别高古玉器,尤其是新石器时期的地方材质古玉,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
(0)

相关推荐

  • 盘玉的基本功

    ​在盘玉之前,要先了解物件本身的特质,当然首选是料子必须要对,其次玉质要好. 也就是俗称的和田籽玉盘出来的感觉自然比山玉要好的多,尤其是带皮色的料子,在盘玩过程中的微妙变 化乐趣无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

  • 古玉界:古玉皮壳之典型特征—磨砂现象

    古玉的鉴定是一项综合的技巧和学问,工.形.沁.料.皮壳(包浆)综合起来判断,是相对比较科学的鉴定方法.但是在古玉表面,有一种特征,几乎是一种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古玉表面的"磨砂现象" ...

  • 古玉界:古玉皮壳包浆的共性与差别

    古玉鉴定是一项综合的技能,而学会辨认古玉的皮壳包浆是古玉鉴定的一项重要步骤,也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能,不同时代的古玉,在光气和皮壳上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更多的是相似性,我们应该学会找到鉴别古玉光气和 ...

  • 古玉界:感受古玉皮壳包浆共性与差别,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能

    古玉鉴定是一项综合的技能,而学会辨认古玉的皮壳包浆是古玉鉴定的一项重要步骤,也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能,不同时代的古玉,在光气和皮壳上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更多的是相似性,我们应该学会找到鉴别古玉光气和 ...

  •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二

    原文地址: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二 原文作者:玉润墨香 古玉通透立体玉质的表现形式 玉质的通透表现在其立体的受沁部分.通常只有"黑漆古"因为呈块状或片状分布在玉器的表面会表现出和周边 ...

  •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一

    原文地址: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一 原文作者:玉润墨香 有句俗话说的好:"瓷看底,玉看皮."古玉的皮壳就象人的肌肤,是其玉质在自然界的流淌岁月中的连结和公开展现之地. 流失的岁月会在 ...

  •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原文地址: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三 原文作者:玉润墨香 见之明,抚之无的冰裂纹 玉无纹,天无云,珠宝商界有一句口头禅:"十宝九裂,无纹不成玉".玉器内部石纹是指在内部存在的.而在外表 ...

  •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四(上)

    原文地址: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四(上) 原文作者:玉润墨香 在古玉器断代的鉴别中,玉器所呈现的五种颜色是鉴玉者应当注意的一个重点.何谓五色?即玉的旧色.本色.盘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旧色 ...

  • 红山文化古玉皮壳鉴定法,学习工上自然态,提高鉴定眼力

    养玉发布时间: 01-2314:58会员,刘磊,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工上自然态是鉴定要点,尤其对生坑古玉,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红山古玉,总结几点皮壳特征,以供参考.一.干干净净的皮壳 大多选择上好的河磨黄 ...

  • 细品高古玉皮壳(高清大图)

    能看得了皮壳了,看工艺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有个前提,皮壳是建立在工艺之上,是先有工艺而后有皮壳!先学工艺而后是皮壳.许多人弄反了,直接上来工艺啥也不明白,先看皮壳这个新哪个老.问他新老怎么看的,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