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2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2

(3)寇谦之与新天师道
  道教在中国北方的发展主要通过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 年)对五斗米道的改革,创立新天师道,实现了道教与封建皇权的结合。寇谦之生活的时代,相当于十六国后期至北魏初期。当时的中国北方正处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混战的纷扰之中。曾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前秦政权,在383 年的淝水之战中惨遭失败,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这一年寇谦之正当18岁,开始修习道教。他青壮年时代的修道求仙活动主要发生在后秦羌族姚氏政权(384-417年)控制的关中与河南嵩洛地区。寇谦之晚年之时,北魏鲜卑拓跋氏政权历经三代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于439 年消灭群雄,统一北方,结束了" 五胡十六国" 的长期纷扰。待北魏与南朝刘宋经过元嘉末年的激烈交战,形成相对稳定的南北朝对峙局面之际,寇谦之却已逝世。

  寇谦之一生中的多数时间都处于战乱的社会状态中,这是他生活与传道的基本背景。寇氏家族自曹魏初年迁入关中,当时的关中正是大批五斗米道徒从汉中向北迁入的地区。寇谦之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早年曾学张鲁之道,经年无效。18岁师从成公兴," 守志嵩岳,精专不懈" 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 年)托言太上老君授予" 天师" 之位,并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其" 清整道教" ;又授予导引、服气口诀。八年之后,423 年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授予其箓图真经和劾召鬼神等方法,并嘱其辅佐北方的" 太平真君"。在始光初年(424 年)寇谦之奉其所造作的《箓图真经》献之于北魏太武帝(408-451 年)," 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宰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寇谦之),显扬新生,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所造《箓图真经》之制。太平真君三年(442 年),太武帝更亲至道坛,自后诸帝即位皆如之。从此,旧五斗米道改头换面,以" 新天师道" 的面貌行世。
  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道教徒对民间道教的改造,大都托称天神降授新经典,或整理已有的道经来创立新的教义,寇谦之亦二次托神造经,阐明自己清整道教的主张。寇谦之在《老君音诵诫经》中,猛烈抨击五斗米道的旧道法。首先,五斗米道在三张之后陷于严重混乱;其次,五斗米道收取会费及租米钱税制度也存在弊端;第三是五斗米道早期的某些养生方术也存在弊端;最后则是下层道民利用民间道教组织,以李弘(老君化名)、刘举名义发动起义。

  对五斗米道这些旧道法的" 流弊" ,寇谦之主张应" 尽皆断禁,一从吾乐音诵诫新法" :第一,废除三张原在巴蜀设置的24治称号;第二,取消祭酒道官的世袭制度,代之以儒家" 唯贤是授" 的原则。他自称自己能荣任天师,就是因为他" 立身直理,行合规范" ,经嵩山土地神上表天曹,而后才由老君降授的。这一作法打破了在巴蜀时三张祖孙世袭天师职位的惯例;第三,革除租米钱税制度," 从今以后,无有分传说愿输送,仿署治箓无有财帛;……若有道官浊心不除,不从正教,听民更从新科正法清教之师" ,这实际上是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第四,在《音诵诫》中,寇谦之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反对滥传房中术和服食仙方。五斗米道认为,教民只有通过" 男女合气" 才能释罪,成为" 种民" (早期道教的术语,即积有善德的圣贤长生之人,是道教徒企图修炼达到的正果)。寇谦之则认为修房中术的" 身中至要,导引之诀,尽在师口"。修行者必须" 一心香火自缨,精炼功成,感悟真神与仙人交游" ;才能得到真诀。" 男女官努力修斋,寻诸诵诫,香火建功,仙道不远"。服食药物也只能保证除病寿终,要想长生,关键在于奉守道诫,斋功礼拜,感通仙官下降接引,口授诀要,才能飞升成仙。因此,应以礼度为首,提倡" 建功斋清" 、" 诵诫" 、" 建功香火" 等斋醮仪式。在《音诵诫》中增加了不少道教戒律和斋醮礼仪的内容。宗教科戒仪式的完善,对于吸引普通道民,巩固道教的组织和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寇谦之的新教义着重奉守道诫,斋醮礼拜等宗教实践活动,把服食药物放在辅助的地位,对房中术的传授更为谨慎等特点,都是对道教原有教义的一种改变;第五,吸收了佛教的劫运观念,提倡轮回报应的教义。本来,佛法炼神,道教炼形,佛教认为" 灵魂不死" ,道教倡说" 肉体飞升"。寇谦之改变了只要炼形即可长生成仙的教义。引入佛教" 生死轮回" 说,提倡修持者前世的善恶,影响今身修行的成效;今世的善恶,又影响来世。而且在" 末劫垂及" 的时候,地上生民只有立坛宇朝夕礼拜神灵,功德及于上世,并能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才能达到正果。
  从汉中迁入北方的五斗米道,经寇谦之(借北魏政权的)" 改革" 后,从组织到教义,以及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五斗米道的请治组织形式瓦解了;教会的" 租米钱税" 等经济来源也被取消了;教义方面则吸取了儒、释思想,提倡礼度及规诫,以约制信徒身心,使炼形诸术居于辅助地位;从而使五斗米道得以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由于寇谦之对五斗米道的" 清整" ,使五斗米道革新面目,因而被称为" 新天师道" ,六朝到宋陆修静开创南天师道以后,北朝的" 新天师道" 就被称为北天师道。

(0)

相关推荐

  • 西游奇谈之三:正一道和全真道

    道教恐怕是全世界最本分的宗教,低调而绝不张扬,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在华人圈里才有所传播,即是在中国内陆,和高调而四处扩张的佛教相比,存在感也很低. 正因如此,民众对道士的印象往往是建立在影视剧的基础上 ...

  • 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

    ​寇谦之(365-448年),名谦,字辅真,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其父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其兄寇赞在北魏初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4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4 楼观道正式形成后,大体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起,魏末北周以至隋唐之际,该派以终南为中心,包括华山及京城长安在内的关陇一带广为传播,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奉,成为继寇谦之新天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北魏统治者原为鲜卑族拓跋氏部,自386 年于代北建国后,魏初诸帝便实行了与汉民族相同化的政策,北魏太祖道武帝" 好黄老,颇览佛经" ,太宗明元帝,&q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1

    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1 东晋后期<上清>.<灵宝>等大批新经典的问世,丰富了道教的教义与方术,但在新经典的流传过程中,颇多伪造滥传,致使真伪混淆.且各流道士在传经过程中,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八:佛道的斗争与融合

    中国道教之八:佛道的斗争与融合 东晋南北朝时候,由于帝王贵族的支持和杰出道士改造,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早期原始道教的不成熟和魏晋统治者投鼠忌器的态度,使道教的发展远逊于外来佛教的传播势头.在组织上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六:东晋的道教

    中国道教之六:东晋的道教 (1)<灵宝经>的制作及其道法 东晋哀帝年间(362-365 年),江东天师道(五斗米道)盛行,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主的道教经箓派.道教经典的出现与佛教的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四:道教团派的二级分化2

    中国道教之四:道教团派的二级分化2 而张鲁及其属民的北迁,则给五斗米道带来了双重的影响和后果: 其一,五斗米道在巴蜀汉中分设24治,以天师为最高首领,下有治官.祭酒分统道民,有如郡县官吏,组织比较严密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中国道教之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1)五斗米道 一种宗教要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并拥有众多的下层信徒.由民间巫术发展起来的符箓派虽以长生成仙为宗旨,但其主要宗教活动是符水治病,祈祷禳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道教之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1)百溪汇川 道教与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宗教相比,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不仅如此,它的创教也与其他大教有所不同.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

  •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四:主要派别

    作者:[日]南博 著,刘延州 译 当当 日本神道教之四:主要派别 神道教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 神道教分有13个教派,每个教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