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骨病变?丨基质和基质的矿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
骨肿瘤内部的基质是由病变本身的间质细胞形成的物质。
病变的基质可以是:骨样、软骨样、纤维样或黏液样;
病变基质内可形成骨化和(或)钙化,从而导致基质的矿化。
鉴别: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形成于坏死或退变组织,或病理性骨折的骨碎片,或来自包裹病变的非肿瘤骨的反应性硬化。
两种主要的内部基质:
软骨样基质矿化:可为弧形和环形,也可为点状或絮状,为软骨成分病变的特征。
骨样基质矿化:云雾状、毛绒状或象牙质样密度,为成骨性病变的特征。
软骨样基质矿化 ↓
↑ X线:股骨下段内生软骨瘤;特征性的弧形和环形钙化表现。
↑ CT:内生软骨瘤;透亮的透明软骨造成的局灶性溶骨病变,同时伴有软骨样基质矿化,呈弧形。
↑ 骨样基质矿化。正位X线片及轴位CT示骨肉瘤的云雾状骨样基质(箭),注意邻近的骨溶解和骨皮质破坏的区域(箭头)。
↑ 磨砂玻璃样密度。X线片: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带有纤维样基质的病变,可含有不成熟的编织骨,倾向于出现中度“磨砂玻璃样”密度。
↑ 髋臼骨样骨瘤。CT示:右侧髋臼骨皮质可见一低密度灶,其中心见骨样基质的硬化性瘤巢。
骨膜新生骨形成是骨膜对下方“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当骨膜被其下方的骨病变掀起时,它就产生了新生骨。
新生骨的密度取决于病变膨胀的快慢,缓慢的生长允许矿化的增加,从而骨膜新生骨的密度更高。
非侵袭性骨膜反应呈现单层或多层新生骨相互毗邻,提示其缓慢生长的非侵袭性进程,其骨膜反应较“连续”;而侵袭性骨膜反应则提示其快速生长的侵袭性进程,骨膜反应易“中断”,但侵袭性表现的骨膜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恶性。
↑ 骨膜新生骨形成的表现:
非侵袭性表现是连续的,包括薄的(a)、坚实的(b)、厚且不规则的(c)和分隔的(d);
侵袭性表现是中断的,包括层状或葱皮样(e)、垂直状或立发状的针状(f)、日光放射样的针状(g)、无序状(h)、Codman三角(i)。
↑ 坚实的骨膜新生骨(骨样骨瘤)。
侧位X线片:股骨远段前侧骨膜增厚、连续;轴位CT:骨皮质中心的溶骨性瘤巣(黑箭头),覆盖于瘤巣上的反应性骨膜新生骨(白箭),非常均匀致密,密度低于骨皮质。
↑ 沿腓骨的厚且不规则的骨膜新生骨。
↑ 垂直状骨膜新生骨(侵袭性),肩胛骨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
↑ 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女,20岁,(右股骨远端)普通型骨肉瘤。
↑ Codman三角(侵袭性),股骨干骺端骨肉瘤,X线片可见硬化的致密的肿瘤骨,透亮的软组织肿块将骨膜掀起形成Codman三角。
↑ Codman三角,股骨干骺端骨肉瘤。
蔓延至骨外的软组织肿块通常表明是侵袭性病变,但某些良性病变也可由软组织包块,如骨髓炎、骨巨细胞瘤(GCT)、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和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
软组织肿块在X线片上可能是不可见的,除非其出现钙化或骨化,或挤压脂肪和肌肉。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① 密度;② 有无钙化或骨化;③ 毗邻软组织的异常的骨质继发性改变。
软组织的钙化与骨化应予以鉴别:
成熟的骨化中,骨皮质和髓腔成分区分明显,如骨化性肌炎;但这种现象在骨肉瘤的骨化中并不明显,其更倾向于中心高密度而外周低密度。
软组织钙化可与内部基质矿化相似,可有软骨性病变特征性的“弧形和环形”表现,或者有骨性病变的云雾状或不定型表现。
有时很难区分是骨病变侵犯软组织还是软组织病变侵犯骨。
观察软组织肿块的中心,是骨还是软组织;
观察大小:含有较小软组织肿块的大块骨病变可能起源于骨,而含有较小骨病变的大块软组织肿块则可能起源于软组织。尤文氏肉瘤是个例外,它是伴有不成比例的较大的软组织肿块的骨病变。
观察有无骨膜反应:骨膜反应是骨内中心起病进而膨出的骨病变的典型特征。
↑ 左侧髂骨浆细胞瘤。X线:溶骨性病变;MR:明显均匀强化,骨为中心对称性向外膨胀。
↑ 桡骨远段尤文氏肉瘤;软组织肿块较大,骨病变相对较小。
↑ 腰1椎体恶性骨巨细胞瘤,可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完整资料可点击链接:骨巨细胞瘤(难得一见,影像资料全)
↑ CT:左骶骨不均质高密度灶,矢状MPR可见骶骨前方软组织肿块;MR:肿块与骨内的异常信号是连续的。
↑ 股骨周围骨化性肌炎。CT:邻近股骨的软组织内骨化,外周高密度的表现是软组织中成熟板层骨的特征。有助于与骨旁骨肉瘤相鉴别,后者中心部位和邻近骨附着处的矿化密度更高,而外周矿化密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