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谨以此篇,献给为桥峪水库修建作出巨大贡献的坚强的华县人民!

桥峪水库,位于华县大明镇,地处秦岭北麓桥峪口,距华县20公里,离西安市130公里,最大库容85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41万立方米,是以灌溉农田、供给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桥峪水库库区灌溉面积1.15万公顷,是华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湖。1973年,水库建成之后,成立了华县桥峪水库管理处。

作为当年施工时间、施工难度和参加修建水库人数最高的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桥峪水库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在当时,无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座丰碑,更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然而,这样一座水库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

建设桥峪水库的动议早在1958年就提出来了。1958年,渭南县(华县划归渭南)人民政府响应毛主席“兴修水利”的伟大号召,吹响了修建桥峪水库的战斗号角。同时修建的水库还有:小华山水库、吉家河水库、枣园水库、圣山水库、渭南猷合川水库……

只不过,其余水库的库容量都不如桥峪水库大,而且,其他水库的功能上也比较单一,桥峪水库是作为综合性水库修建的,不仅有灌溉供水的功能,还有防洪固堤,涵养水源,优化环境生态、调节气候等各项功能。在当时的水利工程中最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于是,随着各个水库先后竣工,唯独桥峪水库因工程量极大,施工难度大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有记得第一次修建桥峪水库的群众说,1958年开始挖结合槽,到了1959年即将完成的时候遇到了山洪暴发,一夜之间,挖好的结合槽全部夷为平地。工程也就搁置了下来。

时间到了1969年,在全县其他水库都已经建成竣工的情况下,一个消息传来,直接促成了刚成立不久的县革委会班子下定决心举全县之力建设桥峪水库的决心。这个消息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非常重大的事件——1969年7月8日,邻省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宣告建成完工!这个消息不仅振奋了人心,更让全国人民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洗礼。

其次,在建国二十周年之际,作为陕西省的重点水利工程,在这一年开工建设,也有着向共和国献礼的重大意义。于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修建桥峪水库的命令正式下达了!

1969年11月8日,立冬后的第二天,小麦已经出苗,正是农闲时节,全县各个公社、大队、生产队的社员和插队的知识青年,以及在校中学生,全部接受动员,拉着架子车、独轮车、牛车等原始的交通工具,带着洋镐、铁锨等工具,载着粮食,背着干粮,浩浩荡荡地开进桥峪,每个生产队都打着旗子,到了工地上,在已经划好片的区域里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桥峪水库建设。

据曾经参加过桥峪水库建设的群众介绍,当时的桥峪可真是人山人海,县革委会的办公地点就设在桥峪,高音喇叭放着革命歌曲,整个劳动现场热火朝天,人们用“肩膀扛起千斤重,小车推动万座山”的精神,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

当时的工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部门齐全而管理科学,运输队、医疗卫生队、宣传服务队、更有后勤保障队、机械队、炮队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工种和服务团队,大家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共同推进,保证了桥峪水库建设又好又快地不断推进。

在工地上,到了开饭时间,工地上显得异常热闹,大家三五一群,七八一圈,围坐在一起,有的生产队派人送饭,有的生产队的饭来得慢,社员们也只好啃着干粮喝着开水,聊着天,就把劳动的疲惫彻底抖落了。也有由赤脚医生组成的卫生队,在各个公社的工地上巡逻查看,看病给药,甚至包扎伤口。

因为人多,当时还有很多小商小贩到这里卖东西,所卖的东西也不过是红枣柿子梨子等一些水果。“这些小贩基本上以渭南塬为主。当时华县的主要劳力全部都进山干活了,谁还有那工夫卖东西?”该群众介绍说,卖柿子的最多。当然,买柿子的人也多,小贩见人多,没办法计数收钱,最后只能数每个人跟前有几个“柿子把”,来确定吃了他几个柿子。然而,等卖柿子的人去了其他地方的时候,这几个买柿子的民工们才纷纷把脚从地上挪开,每个人的脚底下都踩着五六个柿子把。大家相顾一笑,工地上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而且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在当时并不会被禁止和鄙视,因为卖柿子本身是不被允许的,算是投机倒把,但是小贩多是外乡人,华县人也管不住,因此,捉弄一下小贩,也情有可原。

工地上不管饭,主要由各个公社和大队自己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每个大队有固定的做饭的灶房,很多社员带着馒头上工,那时候的馒头,很多人都没见过,是一种加长版的馒头,被民工们称之为“杠子馍”,顶正常馒头至少两个大。民工们干得都是力气活,饭量大,有人据说一顿饭吃过六个杠子馍。

在那个年代,搞这么大的水里工程,根本不可能没有大型机械,所有的基建工程,全靠人力,原始的石夯墩、叫号子,是当时的碾压基础设备。尽管如此,县里还是想尽办法解决一部分机械问题,当时有部分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用来压实坝基,已经是很先进的机械设备了。在挖结合槽的时候,不分昼夜,24小时换班。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很多人上夜班扛不住冷,就把床单甚至被子披在身上御寒。

因为桥峪工地地处塬区,距离县城较远,除了塬区的几个公社能够经常回家之外,很多公社和大队就驻扎在塬区,住进村民家里,在这里搭伙做饭,吃住都在塬上,大家轮换着回家。因为路途遥远,来回一趟实在是不容易。据传说,当时一个刚刚结婚不久的某大队的队长经常回家,不仅挨了组织上的批评,还被社员和工友们嘲笑,弄了个大红脸。

桥峪水库建设者回忆,当时的人们的革命热情高涨,苦活累活争着干,抢着干,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在工地上干活有大队会计记工分,当时的劳动报酬是:男工12分,女工10分(10分算一个劳动日)。一个工分合当时的三分钱左右,一个工作日也就挣3毛钱左右。当时的人民大部分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

当然,在工地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和谐的声音。在桥峪水库管理局保存的历史档案中,记录着当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这其中不仅有社员自己家的架子车在工地上丢失,也有故意损坏劳动工具的现象。有一份材料中记录了几个民工偷工地上的材料去卖的现象,也有几个人偷偷摸摸逃到工地外面赌钱被举报,并且被现场巡逻的民兵抓了现行的记录。当然,这些个别的现象与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记录最多的材料是各个公社和大队完成的工程任务量,大多数以土方为单位进行记录。可以根据材料记录的数据变化看出当时你争我抢的动人场面。

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劳动,全县先后投入十余万劳力,日夜奋战,不分寒暑,用最原始的工具,最高昂的精神和斗志,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建成了当时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桥峪水库。

千百年来,塬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还有一年是大旱,不仅农业受到了影响,连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据说当时塬区人种地,就是把种子撒在坡地里,“长个啥是个啥”,完全是靠天吃饭。生活异常艰难。最知名的例子是,在塬上讨饭,能讨到一个馍,却讨不到一碗水。也就是所谓的“宁舍一个馍,不舍一瓢水”水真正到了比油还贵的地步。

为了彻底解决整个塬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桥峪水库的建设,从建国初期一直到开工建设,受到历届党和政府的重视。最终在1973年建成完工。不仅彻底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吃水问题,更解决了当地乃至塬下几个公社大片良田的灌溉问题,同时,也起到了拦河为坝,抵御洪水的作用。

桥峪水库的雄伟壮观,在当时是叹为观止,水库修成之后,很多人包括外乡人,都要到这里游玩一番,这不仅是塬区人民的骄傲,更是华县人的骄傲。特别是县城的一些结婚新人,穿着崭新的革命军装,在水库前面照张相几乎成为“标准配置”。

老一辈人回忆说,塬区最知名的两个点,一个是马场村一个寺庙里的白塔,另一个则是桥峪水库,因为这两个建筑,站在渭河大坝上往南看,一眼就能看见,而白塔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之后,直到桥峪水库修好,站在渭河大坝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桥峪水库,甚至能看到“桥峪水库”那四个大字。现如今,因为高楼林立,加上环境的变迁,能见度已经达不到这么远的距离了。

现如今,桥峪水库依然默默地守护着桥峪山道,灌溉着山下的农田,供给着整个县城的生活用水。

桥峪水库在现在来看或许并不算什么高难度工程,特别是工程技术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但是在那个年代,那种原始的工具和原始的机械的艰苦条件下,华县人民依然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排除万难,不怕牺牲,毅然决然地完成了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这种精神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更值得我们后辈们继承和发扬。我们永远铭记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桥峪水库,继承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伟大的桥峪精神。

(0)

相关推荐

  • 张云霄:华县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桥峪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 作者 张云霄      最近应朋友的邀约,要我写一篇与桥峪水库或桥峪精神相关的文章,我思肘了好久,觉得还是无从下笔. ...

  • 【灵璧故事】灵璧那些逝去的地名——游集镇大寨路

    灵璧那些逝去的地名之--  游集镇大寨路  文/游传化 王善伦 游集镇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有一条见证时代烙印的乡道---大寨路. 大寨路修建于1975年.那时正值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如火如 ...

  • 40多年过去,灵璧人还有几位记得这条路?

    省道301大寨红旗飘 文/王善伦.游传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游集镇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有一条见证时代烙印的乡道--大寨路. 大寨路修建于1975年.那时"农业学大寨运动&quo ...

  • 华州记忆:桥峪水库的点滴回忆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桥峪水库的点滴回忆 作者    闫广勤 桥峪水库,对我们这些参加过水库建设的一代人来说, ...

  • 大明白泉连激战华县桥峪水库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白泉连激战桥峪水库 作者 尚思贤       1969年10月16日,白泉大队部的会议室里,各生产队的负责人侧耳静听着大队革委会主任杨彩霞传达华县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十一)

    政治队长(十一) 刘士忱读秤作弊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知青分粮食的秤我一斤也不少,而且秤杆还高高的挑起.但是,社员称粮的秤就大有文章了,那就是大秤小读:就是实际粮食多而读秤时读数小.举例说吧,180 ...

  • 那一年,我看见了华县桥峪水库下的“连山石”

    邮箱:3125136050@qq.com 桥 峪 记 忆 作者 王立胜 桥峪,位于华州区大明镇南部.传说曾因有过小桥溪流,人畜境迁的古谣,由此得名桥峪.桥峪东.西.南,尽是峰连叠嶂.沟壑纵横的山峦,表 ...

  • ​潭峪水库垮坝与取消生产队核算 ​——我在华县任职期间的两件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潭峪水库垮坝"与取消"生产队核算" --我在华县任职期间的两件事 口述人 李生荣 整理 李宁立 潭峪水库垮坝了 记得 ...

  • 我在华县桥峪水库工地过了四个春节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我在桥峪水库工地过了四个春节 作者 王自顺 在华县大明镇以南秦岭山的桥峪口,有一座高耸雄伟的拦水大坝,它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投入万余名青壮劳力 ...

  • 知青回忆: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高大的剑杆杨树,整齐.端直耸立在宽阔的柏油路旁.一行行茁壮,枝繁叶茂.沿着林荫遮蔽的这条平坦大道,就来到了山川秀美的枣园村. 阳春季节,从农田基建工地收工回来,我接到公社的招工通知,被录取到西安铁路局 ...

  • 杨满年:用文学作品讴歌华县桥峪战士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用文学作品讴歌水利战士 作者 杨满年 修桥峪水库的时候,我还是个二十刚出头的毛小伙子.漫长的岁月虽使许多往事变得有些模糊,但当年桥峪水库那宏大的劳 ...

  • 缅怀我的哥哥——牺牲在华县桥峪水库工地的史战明

    邮箱:3125136050@qq.com 缅怀我的哥哥 作者 史秋肖 一张已经过去了四十七年的照片,谁能知道里面却藏着令人酣然泪下的故事呢? 照片中那个男孩子是图中那个老母亲唯一的儿子.18岁的这个男 ...

  • 李正英:华县桥峪会战中的侯坊营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两进桥峪水库的深情 作者 李正英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新春佳节刚过,我作为当时生产队的青年队长,带领了十五个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从渭 ...

  • [陈预果作品] 龙江魂

      一.舟中计划 公元1963年2月7日,又是一夜没睡的县委书记刘秉仁,来回踱步在办公室里面.他在苦苦地冥思:自从去年八月份以来,闽南大地一片大晴天天气,每天太阳公公总是笑眯眯巡回着,不知几个月以来高 ...

  • 邱碧琳:1969年,我在“华县桥峪水库工地广播站”当播音员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喇叭声声鼓士气 --忆在桥峪水库广播站播音的日子 邱碧琳 我叫邱碧琳,是华县信用联社的退休职工.我已近古稀之年,今生令我难以忘记的,就是我在农村接 ...

  • 那一年大哥从华县桥峪工地带回两块月饼,真香!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两块月饼的故事 作者 杜明科 在我出版的<小溪流水>的书籍里,有一篇文章记载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桥峪水库水库时,我曾舍不得吃水库食堂发给每人一份的 ...

  • 华县桥峪水库的“尖子连”铁姑娘——杏林三溪连孙芳珍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在桥峪水库那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作者 孙芳珍 1969年10月,十八岁的我从咸林中学毕业后,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 ...

  • 华县桥峪水库——一座建库育人的大学校

    邮箱:3125136050@qq.com 桥峪水库是建库育人的大学校 作者 钟 善    华县桥峪水库是1969年11月开始修建,1973年5月竣工的,历时五个年头.在建设期间,水利战士吃包谷面,喝白 ...

  • 吕小平:​河 风 凛 冽

             河    风    凛     冽 文/吕小平 (一) 19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时还是人民公社,号召"农业学大寨".我们生产队在农忙季节,除了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