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关中打灯笼的习俗
关中地区保留了很古老的一些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的一些风俗,至今仍然能看到上古的痕迹。今天建军要为大家介绍关中地区打灯笼的习俗。
过了正月初五,关中地区的各个集市上就陆续有灯笼出售,腊月正月天天集,传统的手工艺人,用竹篾和彩纸,编织和黏贴成各式各样的灯笼,搭配蜡烛、小巧而多彩的玩具大刀以及炸麻花在街边摆摊出售。那大刀有二尺余长,刀把指头粗细,周身通红,以树枝为之,大刀部分有二寸长,半寸阔,五颜六色的,如同戏曲中的道具,也是青龙偃月的样式,煞是好看。麻花也是搭配赠送的,为什么送麻花已经不可考,笔者也只能记得小时候用麻花解馋的经历。
灯笼有莲花灯笼和火蛋灯笼。莲花灯笼用彩纸和竹篾做成,一尺多高,圆筒状,直径不及一尺,竹篾为骨架,彩纸贴在竹篾上,上方有一个挂钩,作为青龙偃月刀挂灯笼之用。灯笼下端有横梁,横梁有孔,可以插上竹棍蜡烛。
火蛋灯笼就更简单了,有碗口大小一个竹篾编成的圆球,上下开口,上方亦有挂钩。中间有竹篾做成的横梁,插置蜡烛。火蛋灯笼球形主体周围要围一圈红纸,以示喜庆。三五岁的孩子们才会打这样的灯笼,较大的莲花灯笼,是七八岁的大孩子们的专属。
在关中地区,但凡做了舅舅的,过了初五、初六,就该准备给外甥送灯笼了。因为外甥们要在初十以后的晚间打了灯笼出门,所以,送得晚了也就不合适。
到了打灯笼的日子里,孩子们打着各自的大同小异的纸灯笼,在村巷里走来走去地玩闹,动不动就烧坏了灯笼。因为是大头蜡烛,头重脚轻,很容易就翻了火头,引燃灯笼。这也极不安全。所以后来都换做了电池灯泡作为光源了,造型也更多变,还有音乐等等,却再也不像灯笼,更像玩具了。
灯笼一直要打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完成使命。正月十六那晚,灯笼要聚集起来统一烧毁,名为“呼噜”灯笼,一把火呼噜了的意思。剩余的蜡烛也要点在家里院落里较黑暗的地方。
外甥们的灯笼一直要送到十岁,十一岁那年不送,直到十二岁那年,外甥完灯,舅舅要送大灯笼,基本都是红绸缎材质的大灯笼,更好的是木头做的宫灯样式,也是红绸蒙面,有金黄的掉穗。在春节期间,选择一个日子,亲戚朋友一起庆祝一下,孩子也就算完灯了,长大了。山西等地也有类似风俗,叫作“圆锁”,日期在孩子十二岁生日那天。
过了十二岁,孩子们就再也不能打灯笼了。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大概说得就是这种风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