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男人学车的教育独白

我年近40才学车,每天开车爽快舒展,轮子替了脚,已经忘记了年龄应有的稳健,开心的像一个孩子,找到点童年开碰碰车之感。我知道比起我身边的很多老司机,我依然是小白,依然要打电话到处问汽车的各种问题。如:大冬天一早,车窗前结霜怎么办;行车记录仪要不要装,怎么装;车胎被扎了到哪维修,怎么修,大约多少钱;把别人的车剐蹭了是私了还是走保险;洗车的时候怎么收起后视镜;这个地方能不能停车,会不会被罚?人一开车,好多具体问题袭来,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为何自己的国产车上面有那么多英文按钮,至今不敢动弹,由于车子在我们这里的普及往往忘记它乃西化之代表。当然,即使看了中文说明书,也不明就里,好比雨刷器的玻璃水是如何喷出的就困扰了我好一阵子。这么不爷们的问题我都不好意思问女性朋友,直到有一老司机男性朋友坐在自己车里,我才冒昧弱弱地问了一句。中年开车让我彻底做回了一名会问蠢问题的学生,而且依我学车的经验,再次确认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即使像开车这样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教练讲了示范了,我也亲身体验了,可依然发懵,即使记住了考场的标志物过了关,也依然不清晰如何倒库侧方,这番过程像极了某种教育,我们以为说了,示范了,学生反复练了,他们就一定会懂,懂学习的方法,懂人生的道理。

通过学车我忽然发现,教练陪练有可能不起关键作用,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想开车了,勇于开车了,认真开车时间久了,也就自然懂得了,所有的教育外力抵不过自我的教育。我当时就在给自己鼓气,即使年龄大一点,空间感不应该这么弱吧,别人能开我也一定能开。还有,就是教育过程中的那些好的,或者说那些负面的东西,大家要知道,一个油腻的笨笨的中年男人学车一定会遭遇教练陪练犀利而不耐烦的眼神,哪怕只有眼神,也会伤着一个老爷们的心。我就是这样常对教练低头抱歉,起早贪黑往返驾校与家,委屈尴尬地重走学习之路的。教育上提倡所谓的终身学习,其实就是强调固化思维固化姿态的人,是否能放下思维与姿态的固化,去当一个真正一无所知的人。

已经会开车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个不会开车的我。不会开车的人总是会找各种借口说开车不好,好比穷人总说有钱人不好一般。过去的我就说过开车很麻烦,停车更麻烦,开车污染环境,开车容易出事故等浑话。到了现在只管闭嘴,自己开上车就好,人的心理就是这么有意思。过去我骑自行车小电动的时候,一定承受着很多的嫌弃与埋怨。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开车时,是多么讨厌在我车前晃悠的自行车小电动,嘴里心里都在冒气话。不过我知道自行车小电动也在讨厌车里的人,心里顿感舒坦,过去的我就是这么干的。我在想自我教育教会了我开车,也教会了我在各种错位中换位思考寻找平衡。

记得有位教育名家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一定要学会开车,因为开车可以让你体验驾驭感。我心中就有了趣味的联想:要有驾驭感,那我应该去开航母,那海水,那飞机,那护卫舰……满满的驾驭感战斗感,就是怕我这高度近视,羸弱的身子不让我下海。当下的某些教育处处体现驾驭感,驾驭老师驾驭学生驾驭学校,要考核要质量要特色……满满的驾驭感战斗感。把驾驶证改为驾驭证真是妩媚多了,有种人间操纵之感,只是不知道是谁被谁驾驭操纵。大家都说年轻人敏感好学,学车要趁早。我倒觉得中年学车刚刚好,可以更加稳健感受如何开车及思索开车的意义。亲身体验,刚开始开车上路着实是手发抖眼发直心在慌,车不由人非常不听话,但我心中明确这就是个过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再蠢也能开,倒是勾起我少年刚开始骑自行车摇摇晃晃之感。没多久,人车合一,小磕小碰也就不在乎了,心理生理都在车里完成了一次成长,可就是那种中年老男人学车的慌乱感很是宝贵,让人体会学习带来的身心痛快,原来多么谦卑委屈,就能换来现在多么的爽快舒展。

我不像别人把驾照放在车上,而是放在随身背包内,以示安全重要,我知道证件丢了在我们这里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可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有驾驶证与会开车是两回事。我在驾校就问过这样的蠢问题:我说如果到了街边没有了标志物,该看什么地方侧方停车呢?教练盯着我说你先拿到证,后面的好说。这个证很重要,重要到我以为拿到证就会开车。随后的领证,摇号,几年时间,买车,贴膜,保险,上牌,认路,不敢上路,陪练,保养,补胎,罚款,扣分……开车首先不是让人感觉什么驾驭感而是让人陷入无穷的生活琐屑,车像一个漩涡让我在里面不能自拔。当然,还是那个证,好比单位用人先看学历证,资格证一般,没有办法,我们来不及看每个人,只能看证。有时候不看人只看证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教育氛围。

开车在交通及人心拥挤的氛围里就会容易有很多的违规。现在主要的道路都是为车设计的,所以行人、自行车、电动车在路上就会显得凌乱,不合时宜。开再好的车,只要道路拥挤你就无法踩油门,你开车再小心翼翼,也很难避免有人来撞你,开车需要道路、交规、素养、人心等系列的扶持保障。以我开车的时间之短,却见过不少车乱并线,明明是在左转线而直行,黄实线就直接过线掉头等,至少见过三辆车直接闯红灯,或许是家里有矿又有人吧,更别提乱停车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就是其中一员,不巧被道路摄像头撞见一次,半小时停车罚款200,扣3分。我在想与我同时停的车也有6、7辆之多,大家一起被罚心情好了些许,人总是在群体行为中寻找安全感。在这般氛围下,人很容易变得无所谓无所畏惧。当然,下次咱换一个地方乱停车。因为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停在哪,正规停车场已满,这个地方因为乱停车而成为了正规停车的地方,大家都乱停也就心安理得,自以为是了。

有了车,过去的远距离就变成了近距离,有时候十分钟的路,为了开车而得瑟,5分钟爽快到达,可能要花15分钟找位停靠,为了开车而开车,这就是自我折腾的定义,有时候教育也有自我折腾之感,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成全某种教育理念而折腾学生、学校。有了车,生活中的自我教育就在延展,人生第一次车修胎,第一次车保养,第一次车前玻璃结霜,第一次人力与车的智能抗衡。车在高速行驶,以我认为的速度踩刹车不会撞到前车,可车自动报警智能刹车,吓了我一跳,幸亏有安全带,没有跳起来。汽车由于太普遍,都忽略了它在百年前就是新科技。我们人文教育的内心没法排斥嫌弃科技,于是大数据、智能监测、线上教育、AR教学带着浓浓的科技手段攻占着教育的人文内核。

我自我折腾式地在想车与教育的关系,车也确实成了我与自家孩子的话题。有时我会带着孩子认车标,说一辆车就像一个人,车前那两盏灯像极了人的眼睛,有些憨厚有些狡黠。孩子每次见到自家车就会嚷着广汽传祺,见到别人的广汽传祺也会兴奋地叫起来。我就在想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些孩子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什么是广汽传祺,有些孩子就只知道宝马大奔保时捷。思绪蔓延,有专家说:车是一个机器系统,所以车胎坏了可以修车胎,哪个零件坏了可以换,可孩子,人不是一个机器系统,教育不是一个硬件系统,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补哪里的事,而是要找源头找匹配关系。可专家没说怎么找源头怎么找关系,目前还是头疼治头,人不认真工作就有各种考评标准,教学不行就考试,哪里不会考哪里。当然,我想专家是不喜欢看变形金刚式的电影的,探讨智能未来,机器与人的关系,要不我也不会补完车胎,总觉得车子不是原配一般。或许用教育的眼光看待车子,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就会有一种圆融的人文思绪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