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地下工程
这座海拔600米、一片青绿而看似平淡无奇的普通高山之下,隐藏着的这个规模惊人的人工大洞,解密之前的几十年里,一直不被外人所知。
因为,在这山高林密的大山腹中,隐匿着的这个浩大工程,仅从外貌上看,除山上有一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有任何工程的痕迹。
即使游览了这里的我们,又哪能知道,这座高山腹中的主体洞室,有三十多个分支洞室,还配有一百多条连接导洞!
目前让人能看到的洞室,包括连接导洞,其开放的面积,还不到这个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听洞中解说员讲,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人把洞体走完过。由此可想而知,这里,其整体规模,该有多大呀!
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
拱顶,跨高31.2米,总长24公里。
总石方,约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1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
难怪,其超大体量的洞体、数不清的大小导洞、至今还在陆续开发供游人可参观的洞中设施设备,无不对世人产生着无比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官冲击。因而,这也是其他世上人工工程,都难以匹敌的。
请看下图吧。
这看似一条圆洞,实际呢,则是一条抽水用的大涵洞!
仅这条圆洞,直径就达3.5米!
听解说员讲解,洞中核堆启动后,需要把滚滚咆哮着的2/3的乌江水,持续不停地抽上山来,才能直接起到对核堆的冷却作用。
仅从这一圆洞的截面面积、抽水的体积、输水的巨大用量来看,其冷却核堆的海量用水,就让人咋舌了!
这是位于第8层的一个核反应堆大厅。
里面,二三十米高的厅内,布满了圆形的窟窿。
大厅四周的墙上,布有两层钢制的走廊。虽然,这里停建三十多年了,可其乳白色油漆漆成的墙面呢,依然在闪闪发亮着。
其实,这里,还未曾进行生产,就停建了。因此,不存在核辐射。
下图,为核反应堆监控仪表,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内部通过复杂的电路结构与反应堆相连。
下图,处于第9层,是主控制室。
在这主控室里,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有一种黑科技的感觉。
听讲解员提醒,这里,是816最核心的部位,即核反应堆大厅,也是整个洞体内最大的洞室,洞内有九层高。
听讲解员介绍,这工程从1967年2月开工建设,耗时18年,目的主要是生产核裂变材——钚239,即原子弹的核心材料。
听讲解员讲,到1984年时,因国际局势已缓和,816工程就被紧急叫停了。
其时,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
可以说,这工程,只差一步就能投入生产了。
这816工程,前后共投入6万兵力,还不算后来部队走后,调来的工程安装人员。
其工程总投资,大约7.4亿元人民币,折合现在的币值超千亿。这,相当于三峡大坝的总投资额。
(二)地下核工程的历史意义
眼前这座816地下核工程,既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共和国由站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一项不得不建设的重大工程。
这里,是中国人民当年为防备核打击、实行核反击的一处紧急工程。
这里,倾注了人民军队数万工程兵的心血,是我国艰苦卓绝、自力更生的标记。
这里,直接凸显的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工程建设者的“两弹一星”精神。
这里,如今解密、面向世人,不仅展示着人民共和国的不可侮,而且显示着当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其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壮志撼日月的伟大精神!
为让博友、读者直接感受这一宏伟地下工程的历史背景、历史真实、历史气魄,尤其是历史意义,我干脆把从洞中展室中拍下来的照片,直接展示如下吧——
游览眼前的地下核工程后,我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在从涪陵返回重庆的大巴上,虽然导游小阳不停地给大家讲着到重庆市区后,将要感受坐轻轨、看洪崖洞、游解放碑等的景致及安排时,我始终沉浸在观赏核工程的感受之中。
这“816工程”,不仅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能被磨灭历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同时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这里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大众开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816工程”,不仅是今天一个极好的旅游之处,而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基地。它将永远地提醒着我们和后人:这里的这段历史,虽已渐渐远去,可还是不能忘记的。也就是说,国虽大,忘战必忧!
这“816工程”,不仅让人心存感叹感慨,而且让人感悟:当年在这里的建设者们,他们不仅付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甚至牺牲在了这里,可庞大的这一工程呢,却一直被他们高度保密着。我的几位高中同学,1970年底入伍到这里后,我和同学们或在信中,或在与他们十多年后见面,问他们在涪陵当兵干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几乎众口一词:就是在涪陵驻扎、训练、准备打仗!可见,人民军队不仅忠于党和国家,而且保密观念强。作为过来人,要不是到这里游览所见,至今还不知道这涪陵地区有个核基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