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萧平老师在直播讲解的时候,我一直跟着在听。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这些老师们。我在展厅里看到一个精华版的尹树人先生编高二适年谱,尽管文字不长,我发现一个现象:他40岁以前是著书立说,40岁以后到临终前的每年基本上有临帖的。我不知道在摘编精华版年谱的时候是刻意为之?还是客观现象?如果是客观现象,那就是告知当下书法人,高老对待传统经典的态度。他确实一直把临摹当成终生的事业,而且不光光是练习技法,他是技道两进。这是我第一个感悟,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我看他的作品,无论是印刷品还是真迹,看到以后会感动。当下书法展览,人们忧虑的是技法似乎上去了,但“人”不“在场”,这是现代的评价。写得都差不多,南方和北方也一样,老年人和少年人也一样,为什么都一样呢?高先生的东西看了我会感动,这个感动的原因在哪里?比如他的线条,墨色似乎都不是很浓,很多是淡墨,但淡墨产生了很多枯笔。大家都知道,墨淡容易伤神,也容易乏力。但他不是,他用极端的枯笔表达高妙的境界,这是对我的触动。
对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24.5cmX97cmX2还有一点感动在于章草与今草、行书有机的组合,既能够细线挺劲、笔画圆厚,但上下字的关联以及左右腾挪又有魏晋风度,这是很神奇的一点。在晋代、唐代的时候,章法的形式大部分是手卷,写字上平下不平。但这里展览呈现的大部分作品是上不平,下也不平,上下都有高低错落的,这种虚白的把握也很值得现代人学习。现代人章法构成时考虑纸张颜色,高老的纸张是纯白色,用空间的虚实表达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对我一种触动。
还有一个需要我们研究的是什么?沙孟海先生非常有名,除了个人的学问、修养、成就以外,很大一部分也是跟他晚年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1979年招收指导了第一届书法研究生有关。这“一枝五叶”五名研究生在全国所拥有的地位,进一步烘托了沙孟海先生的地位。这应该是学院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但高二适先生的高足们,今天到现场的萧平、徐纯原、庄希祖、桑作楷等很多人都是我的前辈,还有受他影响的孙晓云、吴为山、刘灿铭等中青年名家。高二适先生艺术的传承,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培养一支有相当数量,并且达到很高艺术水准的传人,这又值得我们研究。
临急就章(第廿八、第廿九),50cmX33.5cm这个研究展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因为在上海展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也有一些新媒体,上海书协愿意为这个展览在上海期间的宣传尽一切的努力!我也恳请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来自南京的先生们,能够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主要目的是宣传高二适先生的艺术精神,能够吸引更多的上海观众,乃至浙江、安徽、长三角甚至全国、全世界的高二适迷,使他们汇聚到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享受这个难得的文化大宴。谢谢大家!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淘宝/小程序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砚和名家书法篆刻订制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