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厂闲话】日描夜摹,雅道尚存——读温骧先生的画(上)
日描夜摹,雅道尚存——读温骧先生的画(上)
温骧先生擅长山水,既有对名山大川的挥翰泼墨,也有对梅兰竹菊的精细点染。非常可贵的是,从他的模山范水里,我们依稀能读出贯注其中的大雅风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勤奋的画家,其实并未完全懂得其作品的妙处。我以为,只有按照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逻辑,了解其过往经历和创作的背景,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温骧先生,也才有可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此时,观画者或能参与作画者的创造,则不仅目中能见画家笔下所画,也能感悟出画家心中所思。下文拟尝试论之。
《六安大别山白马风情图》纸本水墨 248X129cm2014年
温骧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到母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绘事。7岁上小学。8岁进入景山北京市少年宫学习绘画(素描、色彩、石膏、静物、人物、外景写生等)。11岁时创作的表现掏粪工人的绘画《叔叔我也要去》受到奖励,被少年宫作为优秀作品悬挂展览一年。“文革”中,少年宫因 “培养修正主义黑苗子” 被批判,美术班被停办,温骧无处学画,就在家跟母亲读《古文观止》,背唐诗、宋词、元曲,学习写诗填词。温骧的母亲年轻时与曾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家子侄一起,由两位清朝老翰林教授诸子百家和绘画。后来“清理阶级队伍”时,母亲被改造,就学不成了。
1969年,温骧去黒龙江兵团。
1977年底,温骧回到北京,重拾画笔。
1979年,温骧开始进入故宫博物院学习临摹历代绘画。历时5年。
1988年,北京文物总店在琉璃厂为温骧举办了第一次《温骧山水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同时釆访报道。
1991年,温骧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研修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和文化参赞韩秋芳,帮助他疏通了与日本画界泰斗间的关系往来。温骧到日本各博物馆参观学习馆藏的中国和日本的文物绘画;做了中国历史绘画和日本历史绘画的比较研究;做了中国现代绘画大家和日本当代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日本的广泛深远影响,东夷恬静的田园和秀丽的山野风光,在温骧的内心深处引发震撼和思考,特别是与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交流时,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崇和他们绘画中那种平实无华的韵味和高雅,深深地打动了温骧,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使他从此开始了观察人生的全新视角和恬淡平和的创作态度。在日期间创作的《雪山富士》得到画家平山郁夫的高度评价。创作的《白系瀑布》、《日本印象》,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收藏。
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温骧山水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同时采访报道,温骧声名鹊起。
201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为研究员。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大美寻源,翰墨薪传——温骧山水画展》。
2016年,在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对温骧来说,最大的幸事就是能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藏画。由于十年动乱,美术人才奇缺。因为有少年宫4年的学画基础,温骧获得了“进宫”的机会。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5万件,都是中国历朝历代绘画的名家名品,其中元代以前的精品有4百余件,精华荟萃,蔚为大观。温骧如同进入宝山,目不暇接。他知道自己面对的都是经过历史淘澄留下来的珍品。当时,明清时期的绘画是长期展览的,五代宋元的绘画则在每年9月至11月期间晒画,这个时间里才能抢时间临摹。开始,他不择精粗,甜咸杂进,一幅一幅去临摹。渐渐地,有了感悟,他对其中的一些作品产生感情,爱不释手。例如,五代巨然、董源的画,北宋郭熙的《窠石平远图》临过六遍,南宋李唐的《採薇图》、南宋马远、夏圭、刘松年的作品也都临过四五遍之多。在明四家中,他非常崇尚文徵明和沈周,很多作品都被反复临摹。对清代的扬州八怪也下过大功夫,光是郑板桥的兰竹,就曾用100多张宣纸临摹,还有汪士慎的墨梅,金农、罗聘的梅花,李方膺的竹子和梅、松等等。面对这些作品,每日忖之度之,以揣以摩,慢慢地,这些作品就浸透到他的内心深处,活在他心中了。几年下来,便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临摹这些经典之作,对温骧的创作有极大益处,其影响深入到了骨血之中。首先,先贤们治学的认真严谨。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为中国画学千年不朽的名言。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考查细致入微,归纳、和提炼臻于极致,并且铭记于心,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作画时,就像是以自然的方式打开了心扉,内心的那些感觉,包括文思、诗情、画意,就像潺潺溪流一样清澈透明地涌出来。其次,这些作品都是历经千年、无法超越的极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画家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加上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越常人的艺术素养凝聚而成。他们的绘画,如歌如诗般优雅,如乐如舞般美好,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笔和标新立异之墨,只有寻常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亭一台,恰恰是这种质朴的高贵、自然的典雅中蕴含着几乎令今人不可企及的神韵。第三,这些作品承载着中国历代画家积淀千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曹丕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创作密码,隐藏在画家的视角和视野、笔法和墨法、布局和画眼、构成和意境里,诚如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所谓:“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临摹5年,天不负人,温骧的画作日日精进。到后期,有的临摹作品几可乱真,有一位英国人非要出价500美元购买其中一幅。当时温骧虽然缺钱,但还是婉拒了。
作为故宫画的狂热粉丝,温骧后来曾专程到台湾,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和199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绘画来大陆交流展览时,温骧都细细地去看过“门道”。
温骧有幸,虽生于千古之下,却能游于千古之上,如此日熏夜陶,其画或不可以学而能,却必可以养而致。
《皖南风情甲天下》纸本水墨 367X144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