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帮帮忙|两岁多孩子变得逆反而自我
大J帮帮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来的一个公号答复栏目,主要是针对家长对大J的提问,大J在微博恳请大家踊跃建议,而我,在空闲的时候,忙得过来的时候,会有选择性答复大J贴于微博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复,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顺个便吧。将这样的答复,整理出来,贴于“茉域茗香”公号,是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类问题,继续提问,亦或说找我做个案,花钱耗时。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复,不论精彩还是平常,那都不过是我的个人之见,所以,仅供参考,落实到实践,还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
妈妈的提问:
小安的答复
三五岁儿童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叛逆期阶段,自我而倔犟,挑战规则,喜欢说不,父母不该硬对硬,而应学着“顺毛驴”。放下“必须给我做”的姿态,转而纳入游戏,转换方式,从姿态到表达。
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两岁多的孩子,差不多就是进入第一叛逆期的了。第一叛逆期的到来,主要是在儿童的三五岁之间,个别孩子叛逆期的到来,可能会是延后或提前。在这叛逆期阶段,孩子往往会是表现得很自我,具体来说即是,很爱独立,不愿被使唤,不论大小事儿,都想自己掌握主导权,反对被父母或其他陪伴者安排与管理,被控制就更不用说的了,最喜欢对他人提议或建议,说“不”的了。该提问妈妈在文中所提到的出生31个月的小姑娘,其实就是进入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叛逆期的了。也因此,她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自我,叛逆,倔犟,不爱被使唤。被要求洗手,在孩子看来,其实就是被使唤。对于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陪伴策略,在我看来,“顺毛驴”是较为稳妥的做法。只要无伤大雅、不会触及他人利益、不会伤害自己,那就随着孩子去探索,与实践,提供尽可能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学习与成长。
除此之外,这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有一个让父母头疼的特点,那便是——挑战规则。具体来说便是,大人越不让干的事儿,他们往往会是变得越发喜欢去做。若得阻碍与拒绝,孩子往往会是哭闹不已,严重者极有可能会是埋下自我封闭的种子,因自己不被家人理解。其实,人往往会是这般的样子,你不理解我,我不与你交合。这大概便是,话不投机半句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交流的畅通无阻是需要彼此投缘吧。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建议与主张就是,无需对规则表现得太过于死板。规则为人所定,可人却是活的,人要驾驭规则,而不是拿着规则这尺子,一五一十、一板一眼地测量儿童言行举止,是否事事合符规则。
不仅如此,父母还不应持怀“你必须给我做”的态度。不论什么时候,孩子面前,不要强硬,不可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比方说吧,饭前洗手,在我们看来,这是卫生常识,可在孩子,这更多是规则。叛逆期孩子,如有不愿,那自是可理解的。是时,我们就不能像平日那样直接下命令的了,相反,我们自己要在饭前洗手,并让孩子有所看见。只是自己一心而事,不管儿童姿态如何。其次便是,转换语言表达技巧,吃饭前,与孩子说,“该吃饭了,让我们一起洗手吧”。其三,我们可以是设计游戏,让孩子在这期间深觉好玩。三岁左右的儿童,多半都是游戏迷来着。游戏,在我看来,并非只是玩耍,与无用。游戏还可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游戏融入日常,以帮助儿童,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完成行为习惯等的形成。人不该将游戏与生活给脱节开来的了。可该妈妈,明显是将游戏与生活,给分离了。
游戏并不仅仅是当前育儿名人们所说的那样,拿个什么工具来去与孩子一起做手工,画画儿等,玩各种花样。游戏,更为重要的是,在寻常生活里头,我们要怎样将时光的一分一秒,都活出应有的游戏心来。游戏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好妙招。
提及游戏,很多父母都会错误以为,游戏就是玩耍儿,是没用的东西。其实,在这人世间,压根就不存在没用的东西,能够存在于世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是合理的。没用的不合理的东西或方式,不大可能会是存在于世。在育儿的漫长过程里,我觉得,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不该过于功利,而应该是浪漫一些,可爱一点,再就是变得情趣一点。还有就是,游戏并不仅仅是当前育儿名人们所说的那样,拿个什么工具来去与孩子一起做手工,画画儿等,玩各种花样。游戏,更为重要的是,在寻常生活里头,我们要怎样将时光的一分一秒,都活出应有的游戏心出来。
这,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有一天,晚餐的时候,孩子他想着要在饭里添加鸡肉汤。可在那一顿的餐桌上,我们家并没有什么鸡肉汤,而只有蔬菜汤。我就告诉孩子我们家里没有鸡肉汤,紧接着,他就不乐意的了,看样子似乎非要我给他弄出一碗鸡肉汤出来的了。然后,我就将自己的手给握成拳,挪到饭碗的上方去,打开拳头,有趣而好玩地与他说,“好,鸡肉汤来了。请问亲爱的宝宝,还需要往里添加些什么美味去呢”。一边说话,一边作出闻到香味的姿态。孩子很快就变得开心了起来,与我一起,往里添加美味,把我们能想到的美味,都往里添加了进去。玩得差不多了,我就与他说,“好啦,我们不能再加美味啦,不然,味道太杂,就会很难吃的哟”。休息了一会儿,玩饿了的孩子,就自己默默地将那碗饭,给吃了个精光。
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这般样的,我们要先把自己给活得有趣起来,能够从事事中瞥见有趣的亮点,要在日常里游戏,要懂得变戏法,要知道如何与孩子日常交流,以让孩子在玩耍的轻松与不知觉中,就自由自在地学会了某种东西,做完了某项工作。因为,游戏用好了,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好妙招。同样的进食时孩子心生挑拣,倘若,我只是粗鲁告诉孩子说“家里没有你要的鸡肉汤,这碗饭你爱吃不吃,不吃也得吃”,我想,那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可就要开始的了,最为简单的,只怕会是孩子哭闹,父母如若讨厌孩子哭闹,那父母就会责备孩子。复杂一点,这事上演到最后,也许孩子就得吃鞭子苦头的了。从这不难知道,育儿,说简单,很简单,四两拨千斤,亦或说简单一个小动作就可让孩子开怀大笑。但说难,教育也是极其的困难,这没有一定程度的冷静,当下的机智,外加育儿理论的熟捻于心,我想,这是很难能够做到的,我们经常会受困于惯性,选择让彼此不欢而散的方式,来去解决问题。
不要高估自己能耐,觉得照顾小孩教养儿童是多容易、多简单的事儿。在实际生活当中,就是我这般的家庭教育咨询师,也会被孩子给整得要发飙的时候。虽说我有一定的经验,理论也算丰富,但有的时候,我也会犯错,而且经常犯错。不同的是,我清楚知道自己会犯错,也接纳自己犯错,还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完美,更会经常与孩子说,“你母亲是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在我们故乡,神是完美、从不犯错的象征)。比方说吧,在我睡觉的时候,孩子因为爱玩,拿脚逗我,我就容易生气,猛地一下,把他推倒在床,惹得他哭哭啼啼。回头,待得睡好,我就给他道歉,告诉他说妈妈这样做很不应该。道歉是在我做了不应该的事之后的一种姿态,我并不觉得,父母给孩子道歉是什么不妥的事儿。相反,我觉得,这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的一种自然举动。听了我的道歉之后,有的时候,孩子会哭,我就抱着他,等候他将委屈等情绪,给释放出来。这是很自然的情感流动。
那,该提问妈妈所提到的儿童日常状况,我们如何将其游戏化,以让孩子欢喜执行,快乐听话。我觉得,这是没法做到以一法应万境的。但,这有个大概的思路,可供参考。以“洗手”为例吧。在我给孩子洗手的时候,我就会与有看细菌视频的他交流细菌,告诉他说,“你这小手的小细菌们都渴了,要喝水了呢,来,我们一起给它们喝水去吧”。值得注意的是,说这话的时候,不要觉得细菌不好,孩子多半都是很不喜欢将生命给定义为“不好”,内心不要排斥细菌,相反,我们要觉得细菌就是自然生态平衡的一部分,是与我们人类一样的存在。我与我家孩子说这话的时候,是心怀爱意,爱惜细菌,视细菌为朋友。洗完手的时候,我会引导孩子去观察,“看宝宝,这水成什么颜色的了”。我家孩子懂颜色,他就能说出来,告诉我说,那水都成灰色的了。我就回应他说,“是的哟,都成灰色的了。所以,我们要经常洗手,给小细菌们喝水漱口,洗白白”。不仅如此,孩子还会细心观察自己小手洗手前后的颜色。
其实,这只是一种方法,具体到每个孩子的洗手活动,我想,这方法应该是没法起到应有效果的。首先,我能以“细菌”为切入口,是因为我家孩子懂“细菌”概念,但对细菌没有恐慌,也不排斥;其次,我对中医有些了解,对于细菌等与疾病挂钩的东西,不抵触,不讨厌,不排斥,反而知道这是自然的存在,平常心对待便可;其三便是,我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既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也不会非要孩子怎样听话,反而是想着与之玩耍。也因此,有的时候,我就是抱住他,把他的小手,按水里去,他都不哭,反而哈哈大笑,因他觉得我是在逗他玩,玩抓人游戏。所以说,有的时候,在“茉域茗香”这公众平台,我会提到这么一个观点说,方法只是方法,重点是操作员的能力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方法在起效果,而是孩子陪伴者的心性特质在起关键作用。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的嘴巴出来,那效果往往会是大不同。身为父母,在寻常生活里头,多观察孩子反应,多揣摩表达技巧,多思考互动方式,多回观自己的情绪状态,慢慢地,就都能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育儿方式与技巧,倘若没找到,那应该就是哪个环节还没有做到位。在我看来,育儿没有捷径,但有门道,那便是,适合自家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育儿方法。从互动方式到沟通技巧,及至其他的,与育儿有关的种种细节。
引导儿童学习时间的方法与窍门,是有很多的,不一定非要沙漏。孩子陪伴者理应具备,此路不通,还有别道的灵活变通之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的时候,难免地会是遇到难缠而哭的时候。有过育儿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不管你多会照顾孩子,孩子都会哭。哭就是孩子的有力武器,在求救的时候,在难过的时候,在饿了的时候,在生病的时候,在渴了的时候,在害怕的时候,在无助的时候……都会哭泣。不仅孩子会哭,大人也会哭。但,较之于大人,孩子有所不同的一点就是,在自己想要得到某种满足,可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也会想着用“哭”这一招,是时,在我看来,“哭”没什么的,“哭”只是一个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招数。可身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任何哭招背后,我们都要给予满足,以止哭闹。比方说吧,孩子要吃蛋糕,可我们住在深山,那就没有必要去满足孩子这一需求。是时,我们可以游戏处理问题,画蛋糕,然后在那快乐地“吃”。这有点是“画饼充饥”的感觉,但对于多数儿童来说是管事的。当然,这也并非适合于天下所有孩子。遇见方法不管事的时候,那父母就要随便孩子在那哭个够,余下的所有时间就是平静观看,不生情绪,不予干扰,不给责备,亦不谩骂,有的时候,观看都是不需要,就该干嘛干嘛去,只要能够确保儿童是安全的,儿童很聪明,他们多半会是察言观色,观察自己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大人是什么反应,倘若大人无动于衷,他们一般很快就会放弃哭闹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陪着孩子,在某个安全角落,抱着Ta,让他哭个够,告诉他说,想吃蛋糕,但吃不着蛋糕的滋味不好受,妈妈在这陪着你。对于儿童来说,有人陪伴是温暖而舒服的。
至于喝奶磨蹭,我想,这是因为这年龄阶段的儿童,生活即玩耍,玩耍是生活,他们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时间观念,也不懂得什么是“时间”。有过时间启蒙的个别孩子,在这年龄阶段,便会对时间有朦胧感。妈妈还没有教会孩子“时间概念”,这没事儿。现在开始就够了。不过,教孩子东西之前,要提供正确的相应道具,所谓的“正确道具”,在我看来便是能够顺应儿童生长特性的东西,而这不一定就是玩具与商家开发的道具,我们还可以是自身边寻常之物入手,因为,存在的一切,都可是成为儿童的玩具,与学习道具。“沙漏”在成年人眼里是时间的象征,可在孩子看来,那不过就是一个新玩具罢了,是沙或其他东西,在那一点点漏。看见沙漏的第一天,孩子出自于好奇,会喜欢,很正常。但没多久,孩子就极有可能会是不爱的了,如同该提问妈妈笔下的孩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孩子就会特别喜欢沙漏。这也就是说,对同一东西的喜恶,往往会是因人而异的。
既然发现孩子不爱沙漏,可妈妈要教孩子时间,那不妨将沙漏给放一边,选择别的工具,比方说时钟。时钟有数字,孩子在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能顺便启蒙数字。时钟与时间的关系,要亲近一些,对于孩子时间概念的建立,帮助要大一些。沙漏则是太过于粗象了些,不够具体。为低龄儿童选择学习道具的时候,我们最好就是选择好玩而有趣的,还与所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彼此关联性也要大一些的东西。不然,孩子没法,亦或说很难,能够在自己的头脑里头架构起两者之间的关系,那提学习,也就困难的了。低龄儿童的思维尚且不完备,没法深刻理解复杂的东西。如沙漏与时间。时间本就粗象,沙漏只是沙或其他东西在那滴滴往下落,没法或很难去将时间给计算出来。可时钟不一样。时钟有数字,有标注,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能看到分针、秒针等在那移动。当然,能去观察白天的日光,再好不过的了,一边观察日光走向,一边在那玩游戏,如踩影子,在地上画线条,此刻日光在A地,我们画一条线,半小时后,日光跑了,我们画B线。一般而言,孩子对自然万物的喜欢,远甚于人造产品。
当然,倘若孩子不爱日光,那就去寻找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去将其作为学习道具的开发。只要用心,并懂得细心留意,学习的道具,无处不在。在平日里头,做某事的时候,我们可以与孩子设定时间,将“时间”的概念,给悄无声息地不留痕迹地纳入儿童日常生活,如,“洗手五分钟”、“五分钟后睡觉”、“三分钟后出发去散步”等等。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时间”的存在,是时,我们拿着钟表,在某个彼此都是开心的时候,抱着钟表,或自然观察,或人为拨动钟表时针与秒针的活动,与孩子在玩耍中交流“时钟”、“时间”,我想,这比一本正经地观察“沙漏”滴滴要有趣多了。幼童,我接受时间启蒙的时候,我的身边人,就是这样教我的,并因此学会了数字与时间识别。这也告诉我们说,儿童数字的启蒙,并不局限于数学绘本,我们完全可以是借助于日常生活当中的寻常之物。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一大特点就是“玩”,所以,我们就是想着教孩子某东西,那也不能是目的性太强,一般而言,大人教育的目的性太强了,会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到压力,导致逆反不学。相反,我们应该是让孩子玩,找乐子给他们玩,让他们在玩耍的时候,将一些东西给巧妙插进去。如在与孩子玩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随便拿起一个积木,与他说,宝宝,我拿了一个积木。慢慢地,孩子就会有数字的概念,而且还是不知觉就会的。该提问妈妈在给孩子沙漏的时候,明显就是目的性过于明显的了,教了孩子一个晚上,还想着继续教孩子时间,直至孩子学会时间。低龄儿童的学习,不是成年人那般地,一板一眼地学,而是不经意间学会的,有的时候,出门的时候,一起数台阶玩耍的时候,孩子极有可能就是学会了好几个数字,并懂得时间的概念。
其次便是,低龄孩子更倾向于自主学习,是海绵式样的吸收消化,他们不是雪球,需要父母在后踢踢,才能有所活动。那自然地,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在我看来,莫过于是妈妈在学,孩子紧跟随后。在夜晚的时候,妈妈拿着沙漏在研究,自顾自地很陶醉地沉迷于此。一个母亲做到此,我想,绝大多数的低龄儿童,都会心怀好奇地跑过前去,探究母亲在玩什么好玩而有趣的东西。这也告诉我们说,倘若想要让自家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儿,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自己先去成为什么样的人儿,让孩子有看到,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多努力,有多专注,有多用功,有多爱学,孩子往往能受些影响,也成为用功努力而爱学的人儿。所以说,当看见孩子身上有某个自己不甚喜欢的特质时,我们要去回观自己,看自己的身上,有没有这一特质,倘若也存在,那就去改正过来。一点点地。当然,有的时候,孩子身上的某类特质,自己是不具有的,那自己就不必去调整自己。因为孩子的模仿学习对象,不仅仅是父母,还会有影视媒体,书籍同学,邻居朋友,动物自然等等。
至于孩子在听了母亲建议之后,没多久又犯错的了,我想,这年纪的儿童,多半也是如此,他们很少会是在听了之后,就将父母的建议给一次性记住了,并在日常生活里头,将其做得标准而到位。他们的大脑尚在发育之中,对于很多东西,表现得往往会是过而即忘。加之习惯已是形成,更改需要时长,难以一蹴而就。实际上,就是成年的我们,在习惯面前,很多时候都会很难能够做到一次到位。再就是,家人在对孩子提建议时的姿态也很重要,倘若以居高临下或命令的姿态来去与孩子下达指令,我想,多半的孩子都会表现得“听而不从”,此时此刻“很认真”地听人训导,待得训导结束又继续我行我素的了。还有就是,妈妈缺乏动作示范的嘴巴建议,往往会是让低龄儿童不知怎么做才是对的,从而出现“听而不做”的状况,比方说吧,在孩子左右脚的鞋子穿反了的时候,我们若说“你怎么穿的鞋子?!”我想,孩子不会听懂家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说“把鞋子穿好”,孩子也多半是不知怎么办的,因为两岁多的孩子,不理解什么“穿好”。较好的做法,在我看来即是蹲下身子,一边平和说话“鞋子穿反了,要这样穿,你看,这是左脚,这是右脚”,我想,孩子有过数次历经之后,多半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穿鞋。在我家孩子学穿鞋的时候,我就经常一边给他穿鞋,一边引导他去观察,两个鞋子有什么不同。就这样的,不断反复之后,慢慢地,孩子才学会怎样正确穿鞋。所以说,育儿很细,身为父母,我们粗糙不得。
说明:
1、公号文章,欢迎分享至微信圈与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
2、公号图片,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为安水如所摄;
3、育儿咨询前,请先阅读相关注意事项,以避纠纷;
4、读文时,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误读、错读、曲解文意、个人思想投射等,与我无关,只因,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
5、平台一切文章与观点,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正确,在这人世间,人的观点,怕是没有绝对的正确;
6、如有疑惑,请微信联系我(1342474111),如有纠纷,最终法律解释权归属于“茉域茗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之前有说)。
最后,感恩,祝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