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艺术家是干什么的

来源 美在高处

目前东西方艺术教育,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看上去问题的表现形式很不同,可究其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学院体系认识的程式化导致的。

由于教学必须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技法”“形式”容易说清楚,但艺术的核心部分却难以量化。所以,学院最容易陷入孤立地研究艺术形式和手法的教条中,把艺术研究局限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导致了从根本上抓不到艺术的核心问题。

我在欧美艺术学院多次演讲,经常与研究生进行讨论。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年轻人都来纽约发展,我从这些毕业生的作品和他们的困惑中,看到了西方艺术教育的问题——偏颇地强调创造性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把创造性思维的获得,引入到一种简单的模式(量化)之中,而不是对创造性产生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探索。

事实上,创造性的获得是有规律可寻的,但它的发生又相当“个案”。一味地对学生强调创造性,但教给他们对待创造性的态度和渠道却是一样的,结果使学生充满了创造性的愿望,却拥挤在只为“创造性”而创造的窄路上。

由于思维方法基本一样,自然,创造的结果也都一样,这反而损坏了学生本来就具有的一部分创造性。

再从西方具体教学方法的弊病来分析,他们的主要方法是强调对作品的解说能力。比如,学生必须说出所创造形象的理由、出处、受影响的来源等,这里面有个非常大的悖论,即视觉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

正因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以才有艺术。因此,最有价值的艺术创造更是难于在解说中,找到合适的上下文。若教授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嵌入艺术史的模式中,它将使学生对作品本身不负责任,而对解说的效果特别看重。

所以,这种方法解决的不是艺术创造本身,而是为艺术辩解的能力,它将致使艺术学院的毕业生,都会做一种能自圆其说的、标准的必然,也是简单的现代艺术。就像我们的毕业生一样,都有一手娴熟的绘画技能。

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方艺术是以艺术史写作的框架和方法为目标的。西方艺术史的基本态度是,记录那些对艺术史有明显的形式改变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那些有明显可阐释性的作品)。艺术家以此为目标,创作动力却与创造性本身无关。

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在北美,成功的艺术家不需要在学院任教,在学院的艺术家,大部分又是在主流系统中不具备成功经验的人,这怎么能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呢?

谈到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长短,利弊当然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我们的艺术教育与传统没有明显断裂,这是长处;但传统与新型社会形态需求的关系,却并没有解决。

学生的学习有相对明确的标准和根据,但这套成熟的体系,却只偏重技能的传授,学生直到毕业,也没有把艺术的道理、艺术是怎么回事搞清楚。

具体说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在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要想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就必须搞清楚你能交付给社会什么,这样社会才能回报你。

现在的美术教育中,一部分先生讲艺术史论,另外一部分教技巧,但我总感觉缺少一个中间的环节,没有人讲两者的关系和其中的道理。一个学生如果弄懂了这个道理,他在什么环境、做什么工作都没问题。

我有时候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饭吃,这是用什么换来的呢?美术馆、收藏家愿意用高价买我的作品,他们买走的是什么?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么多钱吗?是由于精工细作的技术吗?在制作上比我讲究的艺术家很多。

其实,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

这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出售的价值,才能形成交换链。所以说,好的艺术家、设计家既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而什么是这类人的基础呢?

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基础教育的认识是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轻视思维能力基础;不考虑未来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大量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需要的素描训练上。

设想,一个人从准备考附中开始,经过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学习,从几何石膏到双人体,我们培养一个艺术家,花在素描上的时间是惊人的。

而在这样大量的时间内,没有课题的变化,只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全部过程只解决了一个技术——学会把三维的对象画到二维的平面上,看起来还是三维的。

素描确实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训练方式,但不是全部。素描的目的不只是为描绘本身,以素描作为基本载体,可以分解出很多不仅与绘画技能有关,并与整体艺术思维有关的一系列专门课题。

通过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创意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能干的人。

现代艺术教育,还必然涉及到“大美术”的概念。“大美术”是显而易见的趋势,它应该是包括与美术有关的设计、服装、广告、建筑等专业的整体美术概念。

从“纯美术”到“大美术”这条弧线的延长线,就是未来美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我甚至认为,将来“美术”这个概念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它被“大美术”稀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纯美术将成为一种真正的传统艺术,像古典剧种一样被保留着。

当然有人还在做,并继续对它进行现代化的尝试,但这部分绝对不是未来新型美术的主要部分。未来学院的主要任务,一定是要培养具有开阔的、创造性的视野的人,有极强适应性、能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结构和领域的人,有极强的预见力和懂得如何发挥才能的人。

这包括对创意和实现的能力的培养,即学生们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能等。

说到底,美术的宗旨还是会还原它起源时的职能,它不是因“美术职业”,而是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创造”而产生的。创造这个基本动力,是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类所有学科的核心

注:本文插图为蒙克晚期作品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0)

相关推荐

  • 靳尚谊 | 风景作品欣赏

    来源:凡兮文化 靳尚谊 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入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1983年,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 ...

  • 《芥子园画传》视频教程!难得好资料!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传>当之无愧也. 书名取自李渔在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的名字--芥子园."芥子纳须弥",小小芥子能容纳巨 ...

  • 曹意强 | 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二)

    二.艺术有历史吗?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理解它所导源的 ...

  • 徐冰 | 艺术家是干什么的

    [ 1 ] 艺术家是干什么的? 目前东西方艺术教育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看上去问题的表现形式很不同,可究其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学院体系认识的程式化导致的. 由于教学必须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 ...

  • 徐冰: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

    当代艺术家徐冰 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当代艺术家徐冰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心目中,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 徐冰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视频 一 ...

  • 大兴机场通航,徐冰、展望等一众艺术家作品点亮新国门!

    9月25日,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历经近5年筹建正式通航.这座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航站楼,它的建筑外观表现出东方独特韵味,而内部公共艺术则以当代艺术手法演绎中国文化美感.这座 ...

  • 全国首届“亲情杯”诗歌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徐冰清

    生日寄母 徐冰清 点燃蜡烛 在有限的空间 把生命和世界一同点亮 53年前的今夜 我出生了 母亲分泌精血 让阵痛变成希望 岁月从此走近 心与心结系依然 切时光蛋糕 看烛泪流淌 那是妈妈的祝福 一页纸的距 ...

  • 徐冰:用鸢尾花在宣纸上建一座神秘、唯美的生命花园......

    徐冰作品<艳若>局部 导读 - 观徐冰的画仿佛使人走进了一座荒芜的豪门花园, 蒙蒙秋雨中奇花与杂草无拘而野性地开放着,寂寞而高贵,美艳而神秘. 荒寒中浮动着无法掩饰的富贵清丽之气-- 徐冰 ...

  • 徐冰:心有灵犀 | 艺术是人的优质魅力的体现

    回到中央美术学院,做的与"艺术"最接近的工作就是与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在一起讨论创作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说到底,其实是每一个创作者用艺术这件事与自己性格及内心进行较量:已有的艺术手法和 ...

  • 《徐冰:思想与方法》在京首发

    <徐冰:思想与方法>新书书影 很早我就知道自己记性不好,于是习惯把平时的想法记下来.刚去美国时创作想法多,但没钱,有位沈太太说:"现在做不了,就先记下来."记来记去,真 ...

  • 【远方•安宁有约】安徽总社《拾荒者 (外一首)》作者•徐冰清

    参赛详情请点击 关于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和中国远方诗人协会联袂隆重举办首届"远方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的公告 拾荒者  (外一首) 文/徐冰清 50年前的故事 不知撒落何处 那些随风飘散的 ...

  • 徐冰:他的艺术,不得了

    1970年,古元在北京家中创作 古元 (1919-1996) 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 文/徐冰 古元是我的老师. 忆及多年的从学.受教和交往,不仅让我对他有感情上的尊敬,而且更有艺术和思想上的沟通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