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伟大的大学”,中国高校还要做好改变的准备
全文4107字,预计阅读7分钟
作者 | 林建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原校长、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几年前,曾读过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写的《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一本管理学的书,柯林斯教授从一千多家企业中,遴选了十多家卓越的企业,用五年时间通过访谈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对卓越企业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很有启示意义。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保存、传播和创造知识,几乎持续了近千年,长久的时间既显现出大学持久的生命力,也累积了太多历史痕迹,这使大学变得保守了。当时间来到2018年,一些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其中之一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学不再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唯一来源了。另外,大学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的观念。
大学要保持思想的新锐与活力,必须要在变化中守正创新,在变革中追求卓越,在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还真需要学习一些企业的经验了。
01
一切都在变化
柯林斯并没有根据规模或影响力界定企业卓越与否,而是根据是否能保持长久可持续的增长,特别是遇到外部危机时,是否仍能保持健康发展这项指标来界定企业的卓越程度。
因此,在选择的卓越企业中,更多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对每家卓越企业,他们还遴选了同行业的参照企业,以凸显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大学的历史更加久远。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虽然经历了无数政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变革,仍有一批大学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些学校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但它们没有在困难和挫折中沉沦,而是一次次重新崛起。
正是对文化和价值的坚守与创新,成就了这些伟大的大学,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力量。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北大也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年代,抗日战争期间的南迁、“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潮,但文化的力量使北大重新崛起,继续前行。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经历了四十年的平稳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大学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985工程”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思想,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很多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大学的巨大变化。例如,在过去二十年间,北大的科研经费、学术论文等都增长了十倍左右。单从论文数量上看,我们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另外,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准也提升很快。在《自然》杂志每年发布的“自然指数”中,北大都处于世界大学的前十位。
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学术活力,而在这些数据背后,还隐含了中国大学在观念和内涵上的深刻变化。
可以说中国大学是世界上最具进取精神的一批学校。我们虚心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大学管理经验,改革人事体制和治理结构,努力引进优秀人才等等。所有这些努力,重塑了中国的大学,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人们为中国大学的巨大变化庆幸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过去二十年我们主要是在学习、在照葫芦画瓢,还没有能够像最伟大的学校那样,主动适应和引领世界的变化。
新时代、国家现代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已经确定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这对学校的管理者和师生员工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02
从未来看今天
伟大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握未来可能的变化。我们要站在未来,观察和审视今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未雨绸缪,做好前瞻性的准备。
中国立志经过几十年奋斗,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国。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和中国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国崛起改变着世界格局,我们将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未来、一个巨大挑战的未来、一个充满激情的未来。
站在未来,会让我们更有胸怀和信心,看到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看到哪些应当坚守,哪些应当改变,哪些应当弘扬,哪些应当摈弃。
站在未来,也会让我们更有远见和视野,不为眼前利益诱惑,不被社会风潮所动,保持定力,坚守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顺应变化、引领未来。
未来要求我们必须要实现从学习到超越、从跟踪到引领的观念转变,增强信心和勇气,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还要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学习和创造意愿。
技术进步、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为个人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宽广舞台和无限可能性,人们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的能力和意愿,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和创造欲望。
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的学科布局和构架必须进行深刻变革。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各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各学科都将面临深刻变革。未来的学术前沿将更多出现在跨学科领域,跨学科教师聘任、跨学科机构设置、跨学科的空间布局都将是必然的趋势。
我们按院系的空间布局,制约了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是需要改变的。我们现在的教师和研究生管理,也有很多制约跨学科发展的瓶颈,也需要转变。
医学将是发展最快,也是北大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未来的医学将更加智能、更加精准、更加依赖于数据和新技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要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北大的临床医院都应当是创造和使用最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型医院。北大的临床医学应成为其他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应用的舞台,引领未来。
中国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也提出了众多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学术问题,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未来的大学不仅要聚焦核心使命——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创造更多影响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还要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学术支撑。我们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改革科研体制,组建问题导向的研究机构和平台,利用外延服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坚信,扎根中国大地、融入中国发展、解决中国问题,将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也相信,在全球化和网络时代,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厚重,将使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大学更有竞争力。
03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好的战略,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战略和制度是人制定的,也要靠人来执行。
有了最优秀的人,就会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前瞻性战略;有了最优秀的人,就会有更宽广的胸怀,制定出激励师生创造潜力的制度规范;有了最优秀的人,才能带领大家,实施学校战略、执行制度规范,才能成就一所伟大的学校。
过去二十年,我们一直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之所以取得成效,最重要原因就是突出了“人”的作用。
选准、选好学术带头人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
学术带头人的视野、水准和胸怀,决定了学校能聚集什么人、建立什么样的机制,也决定了学校是否能使制度和机制落地实施,决定了机构未来的发展潜力。
我们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但这还远远不够。面向未来,聚集最优秀、最有潜力的人,仍然是学校最核心的任务。
优秀人才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中国的大学凭什么能够聚集最优秀的人呢?
一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问题,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这对很多杰出的学者而言,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二是因为我们可以营造学者需要的学术环境。杰出的学者需要更好的学术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潜力。我们要聚集最优秀的人,就要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不仅是设备和基础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周围的人。杰出的学者希望与更杰出的人一起工作,希望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起创造新的学术。
北大前期组建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教师选聘是按学科布局需要进行的,保证了学者之间的互补和合作,二是因为选聘的标准都比较高,使优秀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当然,目前学校的跨学科机构只是营造了一些局部的小环境,我们应当鼓励跨学科人员聘用,使跨学科合作成为北大学术的常态。
人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学校的院系领导者身上。
蔡元培校长改造了北大,其理念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北大。我们都希望能出现一个万能杰出的领导,包打天下、带来奇迹。但今天大学和院系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今非昔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同以往,已经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了。
柯林斯曾研究过一些明星式的企业家,尽管他们的魄力和魅力能够为企业带来转机和资源,带来快速的成长,但其中的很多企业并没有能够持久。过度依赖于个人,而非团队和制度,一旦领导变更或发生其他变故,企业就失去方向。这种现象在大学里也屡见不鲜。
柯林斯的研究还发现,卓越的企业领导人一般都不是极具个人魅力的明星式人物,而是谦逊而坚韧、平和而执着的,有的看似低调木讷,实则内心非常自信和强大。这样的领导都有很强的专业精神,更加关注长远,注重企业制度和团队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始终保持革新精神,能够未雨绸缪,随时应对可能的严酷形势。这实际上也与我们的观察很吻合。
在过去一些年,北大也有一些院系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而这些院系的领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院系的制度文化比较好。
制度文化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制度和规范,也是大家接受并能够实际执行的制度和规范,是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制度和规范。良好的制度文化,再加上领导班子的职业精神,能够尊重和坚守学院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我想,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中国已经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双一流”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中国大学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双一流”计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希望一些大学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旗帜,北大当然应当首先向这个目标努力。但我们很清醒,尽管中国大学的进步很快,但很多体制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人、学科、机构、教育、制度、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需要破解的瓶颈问题。
只有面向未来,守正创新、勇于变革,才能建立可以持续改善的大学体系,才能够实现学校的改革发展。